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大家是否读过《三国演义》呢?在那三国鼎立的时代,吴王孙权统治着一方土地,他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名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屡次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他却有一个大毛病,那就是不喜欢读书。孙权多次劝诫他,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然而,吕蒙总是推辞,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武夫,读书的意义对他而言似乎不大。这一次,孙权又一次下定决心来劝说他,结果又会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留下一部重要的史书《资治通鉴》。
2.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长河,司马光编写该书的初衷在于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和借鉴。
三、课文学习
1. 请同学们掌握课文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
- 但当:只见
- 涉猎:略微阅读
- 知道:得知
- 认为:觉得
-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形容新见到的事情让人刮目相看)
2.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可以理解为“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拒绝”。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以理解为“你这个大哥,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呢?”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 本文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对话的次数有多少?
2. 孙权与吕蒙的对话主要在讨论哪些内容?
3. 吕蒙是否听从了孙权的建议?
4. 文章是如何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
5. 吕蒙与鲁肃的交谈后有什么反应和行为?(建立友谊)
6.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情节:从劝学开始,到就学,再到议论,最后结成好友。
7. 请思考:在情节处理上,这篇课文有哪些特点?理解:
- “劝学”和“议论”的部分较为详细,尤其是“议论”;而“就学”和“结友”则略为简略。
- 通过鲁肃的惊叹,侧面写出吕蒙学业的进步。
- 整体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体进行展开。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朗读)
1.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表现出他对吕蒙的关心和期望,既对过往的不努力表示不满,又对未来的努力给予希望。
2.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注意语气的变化和情感的传递。
3.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了学习,他的进步通过两个成语体现出来,大家找出这两个成语。
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古往今来,许多志士名人都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谁能分享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呢?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孙权劝学》这篇课文,通过对话体会了人物的形象以及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大家能够从吕蒙的变化中得到启发,珍惜学习机会,增长自己的见识。
八、背诵课文
请大家准备好,下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课文的背诵,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这篇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学习文言文中的字词,增强语言能力。
3.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深入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并探索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伤仲永》进行对比思考。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记忆文中的字词,结合课外准备进行学习。
2. 通过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与生活,真正理解“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这一道理。
【教学设想】
1. 鼓励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自主研读课文,提出对字词的疑问。
2. 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人物的神态与心理活动。
3. 深入品读对话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课时】
预计用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仲永》内容,导入新课。
二、引入新题。介绍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本文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广泛阅读的故事。
三、简介历史背景,了解孙权、鲁肃和吕蒙的相关信息。
四、介绍《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影响。
五、学生用两分钟默读课文,重点注意字词的读音。
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的上下文。
七、识记课文中重要的词语。
八、特别关注课文中出现的倒装句和成分省略的现象,加深对文言文语法的理解。
九、使用文言翻译五字法指引学生翻译文中内容,理清文意。
十、朗读全文,学生相互交流,强调语音语调的把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一课时内容,温故而知新。
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
1. 理清文章结构:
- 孙权劝学
- 吕蒙响应
- 鲁肃的赞美
2. 识别关键的“劝”字,找出孙权劝学的语句,例如: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学习的重要性)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3. 吕蒙的回应,展示他的成长与转变。
三、小组讨论,深入分析以下问题:
1. 本文通过何种方式展示人物的性格?
2. 孙权是如何通过以自身经历劝导吕蒙的?
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体现了怎样的道理?
4. 鲁肃为何愿意与吕蒙结为朋友?
四、朗读课文,深思:
1. 孙权对吕蒙的态度反映了他怎样的人格魅力与领导风范。
2. 吕蒙通过鲁肃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变化,这其中的语气与心情意味着什么?
3. “刮目相待”这一成语如何指导我们去看待身边人的变化。
五、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孙权对吕蒙的劝导与吕蒙的积极响应,生动展示了读书的重要性,传达出“开卷有益”的深刻道理。
六、掌握要点,加深理解:如“但当涉猎”、“吴下阿蒙”等词语的意涵及用法。
七、联系《方仲永》与吕蒙的变化,反思学习对人生的影响。
八、思考并总结从《孙权劝学》中得到的启示,特别对自身学习态度的反思与提升。
新标题: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整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并掌握背诵技巧。
2. 在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和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
3. 欣赏人物之间的对话,分析对话如何生动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 领悟并讨论阅读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分析和品味对话,揭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 导入: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对《三国演义》的看法,尤其是孙权、吕蒙和鲁肃这几位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能够领略三国时期的英雄情怀,还能了解他们读书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将学习《资治通鉴》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深入探讨孙权劝学的智慧。
2. 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课文,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关于《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相关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把握文章背景。
3. 翻译与词语解析:
1. 首先,全班齐读课文,熟悉文字的表达。
2. 接着,利用课文旁边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逐段进行翻译。
3. 请根据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进行讨论,揣摩以下词语的深意: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 小组讨论后,汇报成果,并共享彼此的见解。
4. 分角色朗读:
1. 学生先在同桌间练习角色朗读,体验人物情感。
2. 然后,挑选几位同学在全班面前朗读,注意语气和语调的运用。
3. 讨论每个角色的表现:
- 孙权表现了对吕蒙的深切关心和希望,他的话语中透着诚恳和威严。
- 鲁肃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态度,流露出对吕蒙进步的惊讶。
- 吕蒙则以轻松自信的态度展现了他在学习上的迅速成长。
5. 课堂小结:
在孙权的劝导下,鲁肃与吕蒙之间的互动显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诙谐的方式,三人共同探讨了学习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生动的对话场景,这也是本文的精华所在。
6. 质疑与讨论:
开放提问时间,鼓励学生提出对课文的疑问,并积极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
7. 巩固与拓展:
1. 进行课文背诵比赛,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提高记忆效果。
2. 讨论吕蒙迅速成长的经历对同学们的启示,鼓励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
8.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谈一谈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如何看待读书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充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意义。
新文章内容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人教社2025年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个重要篇章。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吕蒙在东吴的领导者孙权劝说下,努力学习并取得进步的故事。文本简练而富有深意,通过生动的对话展示了角色间的互动。这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还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与提升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习示范。
本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朗读与练习形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意,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并感受文本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与思想。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师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学法分析
在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文言文,具备了初步运用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而《孙权劝学》的内容紧密联系学习这一主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并解决,从而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思想。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了解《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知识,并掌握文中关键的文言词语及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的含义。
2. 技能与应用: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分析人物间的对话并评价其个性特征。
3. 情感与态度: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和成语,确保学生能把握课文的基本意义。
2. 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对话,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五、教学课时
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与准备
1. 方法:采用自读法、质疑文题法及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准备:制作课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确保课堂氛围活跃。
七、教学步骤
(一) 创设悬念,引入新课
开场以“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提及三国英雄关羽的故事,并介绍本文中的吕蒙,引发学生兴趣。(板书“孙权劝学”)
(二) 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发音与断句,随后让学生分组练习读,并给予反馈与纠正。
(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交流关于课文的背景信息,借助注释理解内容,并对疑难之处进行标记和小组讨论。
(四) 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讨论文题,明确人物与其劝学的理由,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对话的气氛与情感,评价角色特点。
(五) 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通过师生赛读,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寻找表现吕蒙学习前后的成语并进行分析,比较与《伤仲永》的异同。
(六) 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回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以加深印象。
(七)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课下搜集与学习相关的名言,写读后感或想象作文,进一步发掘学习的深意。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劝学》的内涵,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中人物语言所蕴含的深情与智慧。
2.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3. 熟悉并正确使用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
4. 理解并领会文章传达的"开卷有益"的思想。
教学重点
- 学习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 理解成语"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内涵及用法。
- 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深层意义。
教学难点
- 深入体会人物语言的情感和语气。
教学时间
- 两个课时
---
课前准备
-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阅字典并完成课文的初步翻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课前三分钟
- 让学生分享对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2. 导入新课
- 引导学生讨论"开卷有益"的意义,并介绍本课内容。讲述三国时期,孙权对于吕蒙的劝学故事,引入课文。
3. 作家作品简介
- 简要介绍《资治通鉴》及其作者司马光的生平与成就。
4. 正课
1. 朗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随后学生分段朗读,注重语音语调。
2. 逐句翻译课文
- 每位学生翻译一句,以加深对文句意思的理解。
3. 课文注释补充
- 介绍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如"谓……曰"、"掌事"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意。
4. 再读课文
- 强调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情感,重点分析以下几句: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 讨论
- 提问孙权如何以身作则劝导吕蒙学习,归纳其对读书的看法。
- 讨论吕蒙学习后所取得的变化及其在鲁肃眼中的新形象。
- 深入探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含义,强调人和事物的不断变化。
6. 成语讲解
- 请学生解释并造句,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的使用场景。
第二课时
1. 试背诵全文
- 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复述课文
- 学生口头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情节表演
- 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小结
- 总结孙权劝告吕蒙的故事,强调"开卷有益"的道理,如何通过简单的对话展示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5.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至三,背诵全文,并写出文章给自己的启示,鼓励思考与表达。
6. 说课精要
- 在讲解中注重讲练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及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
附译文
当时,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权,管理国家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孙权说道:“我并不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而是简单地应该读点书,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情多,和我相比如何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受益匪浅。”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到鲁肃到访时,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已经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吕蒙答道:“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以新的眼光来看待,难道你发现得这么晚吗?”鲁肃便拜见吕蒙的母亲,与他建立了更深的友谊后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