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5篇)

更新时间:2025-04-0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主要分析了柳永的两首词,探讨其在词坛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古典文学的魅力与内涵。
第1篇: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拓展

高二下册语文课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柳永及其艺术风格,掌握相关诗词的朗读技巧。

2. 深入品味词作中的表现语言,体会词中绮丽的意境。

3. 学习并探讨词中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词的音韵美。

- 以联想和想象为手段,深入感悟词中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知词的艺术魅力,领略宋初杭州的繁荣景象,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 深入分析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词的壮丽与优美意境;学习精炼的用词技巧。

教学难点

- 领悟作者对西湖的深情厚谊,体会词作的意境与情感,探讨词中的铺陈手法。

学习方法

1. 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2. 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学用具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江南,雄奇秀丽的风景自古便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今日我们将走进柳永的《望海潮》,体验这部作品所展现的壮阔与美丽。杭州,作为人间天堂,不仅有天赐的美景,更以其瑰丽的自然风光而被传颂。我们将感受这份绝美的魅力。

二、知识积累

1. 词牌介绍

2. 作者介绍

-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字耆卿,世称柳七。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发离愁别绪。他的创作以铺叙见长,情景交融,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受到广泛欢迎,是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背景介绍

- 柳永在应试途中经钱塘江,写下此词以向好友孙何表达敬意。

三、整体感知与反复诵读

1. 听朗读录音,感知词作的韵律与情感。

2.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通力讨论不同情感与语调的朗读方式。

3. 结合配乐再读课文,指导同学在朗读上注重情感与节奏的把握。

四、合作探究与赏析

- 激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小组讨论与赏析。

- 上片重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分析词句,描写自然与都市的壮观。

- 下片重点:“重湖叠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深入探索西湖的悠美意境及自然景观。

五、问题探究

1. 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城市生活图景?

2. 柳永从哪些方面展现了杭州的美丽?

3. 词中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方法探究

探讨与分析柳永在词中怎样运用铺叙的技巧,通过细腻描写展示杭州的繁华与景美。

七、拓展延伸

请学生分享描写杭州或西湖的诗句,拓展对杭州景色的理解。

八、再读课文

通过再次阅读与思考,领略美景,以感受诗词传达的深厚情感。

九、课后活动

1. 描述自己钟爱的词句,可以用散文形式呈现。

2. 绘画描绘印象中的美景。

十、总结与布置作业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深刻体会到《望海潮》所表达的情感与画面之美。请同学们准备分享自己在杭州、西湖游玩时的体验与感受,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瞬间。

第2篇: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拓展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流畅背诵《柳永词》的内容,并深入感知其景物描写的手法。

2. 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他的词作对后世的影响。

3. 掌握关于词的一些基本常识,包括词的起源、分类、基本结构等。

教学重点

1. 柳永在慢词长调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与影响。

2. 本课所选词作的景物描写技巧及其表现效果。

教学难点

1. 数量词的使用与风格之间的关系。

2. 景物描写中运用的白描与铺叙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方法

- 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等多种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理解力。

---

参考书目

1. 《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 《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 话题讨论

引导学生围绕“毅力”展开讨论,可以结合所读书籍或名人名言,分享个人感触与思考。请五六名学生在黑板前进行五分钟的主题发言,突出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点评评估:

老师与同学们共同点评发言,关注主题的明确性、表达的流畅性及发言者的情绪感染力,同时给出现场打分,纳入平时成绩。

---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 起源与分类:

词是唐代起源、宋代盛行的一种诗体,最初为乐曲的歌词。根据字数和结构,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等类型。它的别称也有“长短句”、“歌词”等。

- 词牌与标题:

词的标题一般概括了词的核心内容,词牌名则是其旋律的名称。

- 流派:

词作以风格区别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则代表了婉约派的浪漫细腻风格。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是北宋著名词人,出生于山西,后移居至福建。生前,他游历遍及南北,词作广泛流传。柳永开创了慢词的风潮,他的词作关注社会生活,常以都市繁华和男女情爱为主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词风。尽管晚年潦倒,但他的词仍在民间广泛传诵,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名句。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许多名作都与作者的生活故事紧密相连。例如,柳永的《望海潮》便是他向朋友寻求提拔的哀求之作。作品通过对江南美景的细腻描写,展示了盛世繁华,同时也隐含着词人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渴望。

---

四、整体感知

- 朗读体验: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齐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意境与韵律。

- 分析理解:

学生自主讨论,并在老师点拨下深入分析词的意境与情感。例如对《望海潮》的上阙与下阙进行逐句赏析,理解其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流露。

---

课后作业

1. 以《望海潮》为蓝本,自创一首描写美景的词作。

2. 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体会其韵味与情感。

---

相关文章导读

在柳永的词中,悲秋的主题也是经常出现的,特别是在《雨霖铃》中。可以与杜甫的《秋兴八首》、范仲淹的《渔家傲》等进行比较,探讨不同作者对秋天意象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从而深化对秋天这一主题的理解。

第3篇: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拓展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包括情景交融、低沉伤感、对格律和音调的讲究。

2. 学会运用情感体验法进行诗词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与意境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 课前准备:

- 学生需提前预习课文,掌握词语和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 选择两队代表进行排练,通过小品形式呈现词的内涵与情感,其中包括两名表演者和一名旁白。

2. 导入:

- 师生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体验柳永作品中那种哀婉动人的离别情景,欣赏其作品的深情与细腻。

- 引导学生关注柳永的生平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突出他“凡有井水饮处便能歌柳词”的广为流传。

- 查询学生对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总体把握作品意境:

- 播放名家朗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

- 组织“情感剧场”环节,伴随着《梁祝》音乐,两队学生进行小品表演,并进行相互评价。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表演进行总结,强调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4. 归纳作品脉络:

- 学生按顺序归纳诗中故事的情节,解释“帐饮无绪、兰舟摧发、执手相看”等关键段落的含义。

- 通过故事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情感基调,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5. 核心情感体会:

- 学生根据作品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引导时强调关键字词如“无绪”、“泪眼相看”等,帮助学生抓住情感的核心。

- 比较文本阅读与表演观赏时的感受差异,明确情感体验法的重要性。

6. 环境描写与情感联系:

-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表演中的不足之处,强调当时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重要性,进而总结依情索景的原则。

- 让学生捕捉到作品中的自然景象如“寒蝉、长亭、晓风”等,进行自由表达并附上画名,以加深对情感的理解。

7. 综合体验:

- 播放《雨霖铃》的FLASH作品,让学生在视听效果中加深对作品意境的理解。

- 鼓励学生总结出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8. 教学延伸:

- 学生自行举例,找出名言名句,运用情感体验法进行鉴赏,教师给出点评和建议。

9. 布置作业:

-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结合课堂上所学,运用情感体验法对某一首诗或词进行鉴赏,培养更深入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欣赏柳永的词作,还能掌握情感体验法这一重要的鉴赏技巧,从而更好地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第4篇: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拓展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教案深化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深入分析,鼓励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与欣赏。

知识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2. 学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词作的感染力。

3. 锻炼学生鉴赏意象的能力,了解婉约派的特征。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理运用网络资源,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拓宽相关知识面。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古典诗歌中传统意象的情感传递效果。

2.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雨霖铃》,提升语言表达与记忆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一个富有趣味性的对对子开启课堂,研究“狂风大作雨淋淋”的内涵,从而引出柳永的词牌名,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检查预习

1. 词牌背景介绍:通过学生的资料准备,概述词牌的特征与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柳永与其时代的关系。

2. 词人研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柳永的生平,讨论他与歌伎的关系,强调词作中悲欢离合的深厚情感根源。

3. 字词预习:提前学习生词,确保学生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

三、全词听读,感受离别

1. 教师范背全词,展现朗读的情感。

2. 学生自读词作,纠正字音并初步感知作品情感基调。

3. 利用多媒体播放范读,集体讨论朗读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情感基调的把握。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 学生小组讨论词的上下阕内容,具体分析抒情与写景的部分,如何形成情景交融。

2. 通过观看FLASH等多媒体资料,加深对词中情感的理解。

3.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送别的场景或个人经历,加深对情感的共鸣。

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

1. 识别词中表达离愁的句子,分析不同意象所传递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意象如“寒蝉”、“杨柳”、“晓风”、“残月”等在词中的象征意义,深刻理解柳永如何通过这些意象增强离愁的表现。

3. 总结词的控制与布局,如何通过选用醒目的意象来引导读者的情感。

六、集体背诵,反复涵咏

通过反复练习,增强学生对词作的记忆与朗诵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深厚的情感。

七、课下作业

小组合作完成《雨霖铃》的脚本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力,结合词的情感进行再创作。交流时相互评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第5篇: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两首词》原文及教学计划
拓展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

东南的美景独特而迷人,这里三吴大地汇聚,钱塘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象征。细烟缭绕,柳树掩映着画桥,微风掀动着翠绿帘幕,错落有致的民居宛如万家灯火。云树环绕着堤岸和沙滩,怒涛汹涌,如同白霜与雪花交织,仿佛无边无际的天堑在眼前展开。

市集上财富如珠宝般璀璨,各家各户装饰华丽,竞争于奢华之中。而那重叠的湖泊与层峦叠嶂的青山,宛如明净的嘉景。那三秋的桂花香气,十里外的荷花盛开;羌笛悠扬于晴空,菱歌荡漾在夜幕,钓翁与莲女嬉戏其中。千骑竞相拥簇高牙马,尽情沉醉于笛声缭绕之中,吟咏着眼前的烟霞美景。想象未来的某个日子,定会归去与朋好友分享这壮丽的风景。

雨霖铃

寒蝉的悲鸣在耳边萦绕,长亭的晚霞熏染着心头,一场骤雨刚刚停歇。那在都门聚会的时刻,却倍感离愁,兰舟已是催发离去的信号。手握着手,对视之间泪眼朦胧,竟无言以对,言语被哽咽吞噬。思念那千里之外的烟波浩渺,傍晚的愁情笼罩着广阔的楚天,无边无际。

自古多情总是难以承受离别,更何况在这凄凉的秋季!今夜酒醒之时,我又身在何处呢?那杨柳岸边,晓风轻拂下,月亮寥落。此去经年,良辰美景终成虚设。即便内心有千般风情,又能与谁诉说呢?各自沉醉于不同的时空,惟愿在别后的岁月里,能够再度相聚,共享这份曾经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