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与感受: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观察能力培养: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三、四自然段,增强对课文的熟悉感。
二、教学过程:
引入谈话
-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在古代被誉为“天下奇观”的原因吗?我们期待着亲眼目睹这一壮丽景象。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观潮》,通过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预习反馈
-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分享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理解课文内容
1. 潮来前:
- 教师提问:在潮来前,作者对环境做了怎样的描写?(如:笼罩在白雾中,风平浪静)。指导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气氛。
2. 潮来时的场景:
- 学生默读潮来时的描写,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进行画批,标出觉得特别的句子。
3. 小组合作学习:
- 学生分组交流对潮来时景象的感受,品读课文中的佳句。
- 讨论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由远及近)。
4. 反馈与引导:
- 教师总结要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分享对词句的理解。
- 讲解潮的声、形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气势的变化。
5. 雄伟壮观的景象:
- 引导学生体会潮水的湍急和气势,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时间的短暂和潮水的快速涌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认识:
- 经过学习,大家明白了为什么钱塘潮被称作“天下奇观”了吗?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环节
1. 强调课文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深入了解钱塘潮的壮丽,思考如果他们是导游,将如何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 结合放映视频,编写导游词,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对钱塘潮的介绍,同时可以加入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延伸
- 鼓励学生课后参观相关自然景观,拍照记录,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感受与观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还能在语言的学习中提升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关注。
教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顺序。
2. 学习课文中14个生字,掌握其读音与书写,包括“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 通过课外资料扩展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熟悉生字新词的读写。
- 难点:深入把握大潮的气势与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谁到过海边,见过海水涨潮的场景?请分享一下你们观察到的潮水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海潮的壮观和气势)
- 教师引导: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都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儿的潮水比其他地方的潮水更为辽阔、磅礴。潮起时,白色的浪花会冲击得数米高,就像一座巨大的城墙。有没有同学见过这样的壮观场面呢?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里的大潮如此特别?(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分享关于潮水生成、潮水气势或观潮的最佳观赏地点的信息)
二、检查预习
- 1. 检查生字
- ⑴ 出示字卡:潮、浩、沸、涨等,指名学生朗读,并分析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如偏旁部首相同,都是形声字),然后进行口头组词。
- ⑵ 出示字卡:犹、据、踮、恢等,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 ⑶ 出示字卡:罩、薄、崩、霎,询问这类字的特点并进行讨论。
- ⑷ 讲解“闷”字为多音字,并举例说明:mēn(闷热、闷酒)和 mèn(闷气、闷雷)。
- ⑸ 询问同学们哪些字仍然记不住,鼓励同学间相互帮助。
- 2. 朗读课文
-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理解文章顺序
- 1. 理清写作顺序
- 在读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教师板书写作顺序:按照时间顺序分为“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景象。
- 2. 提出问题
- 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进行讨论。小组内协作解决词语的理解问题。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认读新词,还能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与神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与魅力。
教学目标
1. 词语积累:学生能够理解并积累本课中的生字和常用词汇,例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
2. 文化了解:让学生对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和观潮盛典有基本的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能力目标
1. 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提升学生独立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帮助他们逐步理解更复杂的古文。
2. 比较阅读能力:提供与本课题材相似的不同体裁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 改写能力:教会学生不同的改写方法,鼓励他们用多种形式对文章进行改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本课通过描绘钱塘江潮的壮丽,以及弄潮民俗的生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1. 妙趣横生的场面描写,增强学生对文字魅力的感受能力。
2. 掌握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理解其如何服务于整体表达。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南宋时期的观潮活动的背景与社会文化。
教学方法
1. 采用诵读教学法,通过读与讲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文本。
2. 结合讨论法和点拨法,促进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气氛。
3. 进行比较拓展,鼓励学生比较不同文体的相同主题作品,扩展他们的视野。
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堂资料和视频。
2. 录音机和示范朗读磁带,帮助学生掌握标准读音。
3. 文字资料,以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句和词汇。
课时安排
整节课安排为1课时,重点突出理解与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1. 教学导入: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场景吗?”通过多媒体展示钱江涌潮的壮观,介绍这一自然奇观的受欢迎程度。
2. 背景介绍:讲述钱塘江潮的形成原因和古人的赞美,深入浅出地解释潮水的壮观如何吸引了大量观众。讲解南宋时期的观潮盛典及其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
3. 朗读与翻译:教师播放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并练习。随后,分组讨论课文的意思,通过翻译实践,熟悉各个生字和难词。教师协助学生理解和补充难句,积累新词。
4. 思路梳理与场景赏析:教师组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概括段意。分析课文的场景描写,摸索其细腻之处,探讨文章的结构安排,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的流动与描写的细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重申自然与人文结合的重要性,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和保护自然。
6.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布置改写练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并完成翻译及课文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通过这些环节,课后学生不仅能对《观潮》这篇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在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进一步提升。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节课,更加热爱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通过精读,理解《观潮》的内容与主题,学习作者在观察中按顺序抓住特点的方法。
2. 情境创设与深入讨论:通过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与讨论中深入领会,练习表达与积累感悟的过程。
3. 感受壮观与启示: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领悟大潮对人心灵的启示和鼓舞。
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精彩录像,以及教师激情四溢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大潮来临的壮丽景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听、读、议、赏的方式,自主阅读、自我感悟,从而在情感上接受熏陶,感受大潮的神奇与伟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语言理解与运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优美句子,把握大潮来临时的声形之奇。
2. 情感共鸣与启发:通过对大潮奔腾咆哮气势的感悟,启迪学生的人生力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钱塘江大潮相关资料与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通过互动提问,引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 引导学生理解“观”的含义,激发探索“天下奇观”的热情。
2. 初读课文
- 明确课文记述的地点:钱塘江大潮。
- 分享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了解和印象。
3. 整理课文结构
- 讨论课文中写到的潮水发生的时间。
- 明确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
4. 词汇理解
- 老师讲解词语的含义,学生积极回应,进行词汇练习。
- 进行同桌互助练习,增强词汇掌握。
5. 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 引导学生畅谈观潮前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潮水来临前的紧张与期待。
- 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观潮人群的心情变化。
6. 布置作业
-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积累书中美丽的词句。
- 鼓励学生搜集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1. 情景导入
- 提问引导,帮助学生以大自然的启示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 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其壮丽。
2. 品读课文,感受大潮之声
- 通过找出描写潮水声音的句子,讨论声音的震撼与力度。
- 鼓励学生分享感受,进一步理解这些声音引起的共鸣。
3. 语言积累与练习
- 让学生练习描述自然中奇妙的声音,引导他们探索更丰富的语言表达。
- 总结如何将这种声音的美转化为表达与艺术。
4. 细致鉴赏
- 通过阅读相关段落,引导同学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情景。
- 利用课件展示壮观的潮水景象,帮助学生深入感受。
5. 创设情境进行语言练习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比喻的方式描述潮水的形态。
- 组织分享与朗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 回顾与总结
- 引导学生回忆潮景并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
- 通过引导问题,激励学生思考祖国的壮丽景观给予他们的震撼。
第三课时
1. 回顾潮景,情感朗读
- 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分享自己喜爱的句子与段落。
2. 合作学习
- 组织小组活动,探索与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奥秘,进行语文综合实践。
3. 片段写作练习
- 学生模仿《观潮》的写作风格,描绘另一个壮观场景。
4. 识字学习
- 引导学生掌握新生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布置课外作业
- 推荐相关课外阅读,让学生积累关于壮观场景的优美词句。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课文知识,还能通过丰富的活动与练习,增强了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深刻体会到大自然之美的震撼与哲思。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对课文进行分段。
3.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课文中“潮来之时”的叙述。
2.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人们在这一时刻的心情。
3.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收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在预习中了解到“潮”就是指的钱塘江大潮。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样的奇观?
2. 入文理解“观潮”:
-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去触摸和观赏!
- 快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找出“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并分析“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什么。“据说”又如何与我们亲眼见到的相比较呢?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1. 感受“天下奇观”:你认为其中的“奇”体现在哪里?
- 默读课文,用“?”标出能感受到潮汐奇特的句子,进行小组交流。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观:
- 教师展示有关描述音效与视觉的句子,如:午后一点传来的隆隆声,好似闷雷滚动,逐渐升级至耳边的震撼。
-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结合语句的意象进行深入体会。
3.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 范读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 将自己的感受与对大潮的理解进行演绎和朗读,提升对文字的感知与表达,感受词语的力量。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 回顾课堂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学习,讨论前后段落的内容与结构。
2. 分段练习:通过时间词汇进行引导,确定不同段落所描绘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二、积累,课外拓展
1. 资料学习:讨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形成原因,结合地形影响,增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2. 比喻句的欣赏与使用:寻找几处比喻句,讨论其修辞效果和对描绘的增强。
练习与拓展
1. 广告语编写:设计引人注目的广告语,推广钱塘江大潮的美丽与理念。
2. 资料搜索与分享: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寻找相关的图片或资料,扩展对大潮的认知。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学生将不仅能理解课文,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与美丽,激发对中华大地的热爱之情。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