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这篇教案围绕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旨在深入分析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对故乡的热爱与情感。
第1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拓展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流利朗读并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中的重要形象,领会其象征性含义。

3. 体悟诗歌中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人内心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如何朗读诗歌,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出现的形象,掌握其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 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细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 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象征含义及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3. 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究竟承载着什么?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土地有怎样的情感?在这样的思考中,引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通过板书这一题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接下来,学生分享对诗人艾青的了解,教师辅助帮助学生明确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来自浙江金华,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早期的作品风格朴实而深沉,情感内敛。抗战时期,他的诗作逐渐展现出昂扬的气魄。建国后,艾青的作品更加深刻,富有哲理,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诗人。他的主要诗集包括《大堰河》、《火把》等。

2. 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2025年,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初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诗人直面国难,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诚挚而有力地抒发了自己对土地的依恋与思考。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强调现代诗的特点,与传统诗歌相比,自由体诗在字数、节奏以及押韵上更为灵活,因此在朗读时要特别把握节奏、停顿,以及情感的轻重缓急。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景象及其表现手法,从而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深入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通过什么形象表达爱国激情?找出相关的诗句并分享理解。明确诗中“鸟”的形象,鼓励学生挖掘其深层次的含义。

2. 探讨诗中“鸟”的歌唱内容及象征含义,从“土地”到“河流”、“风”和“黎明”,引导学生感受那些意象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希望。

3. 深入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意味着什么?通过讨论,揭示诗人对土地的深刻情感及为土地献身的决心。

4. 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并与同学们分享。讨论为什么这首诗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开头,如何直接抒发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5. 分析诗的结构:讨论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两节诗传达的情感与主题。

6. 课堂小结:强调“土地”作为艾青诗歌中重要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深厚的感情。总结学习的几大要点:理解爱国情感、体会诗的意境、把握象征手法。

通过以上环节,力求让每位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更能深刻体会到诗人热爱故土的心灵深处的情感流露。

第2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中象征意象如暴风雨、土地、河流和黎明的内涵及其所表达的意义。

技能目标:通过有感情且节奏恰当的朗读,能够传达诗歌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讨论,感受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且节奏流畅的朗读能力,同时深入理解几个重要意象的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和体会诗歌深刻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诗人笔下流露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

通过反复朗读、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而深入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首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鼓励他们分享对诗人及其写作背景的理解与看法,以此引发全班的兴趣。

二、学习步骤:诗歌欣赏

根据已经学过的诗歌欣赏步骤,共同探讨这首诗的深层内涵。

三、进入学习的首个层次“读”

首先,学生进行自读和听读。老师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朗读。

四、学生归纳朗读要求

通过自读,学生总结朗读的几个重要方面:

- 声音要求:响亮、激昂,展现诗歌的冲击力;

- 感情要求:投入、沉稳,以反映诗人深厚的情感;

- 节奏要求:注重重音和停顿,体现诗歌的韵律;

- 语速变化:在适宜的地方做适当的快慢变化,以增加表现力。

接着可以播放专业朗读的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诗的节奏与情感。请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同学积极听讲并进行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析,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深意。组织讨论:

1. 整首诗中选取了哪些鲜明的意象?他们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 诗中将自己比作一只鸟的意图,如何体现生与死的对比,并表达作者的情怀?

教师引导归纳,意象的象征意义:

- “暴风雨”:暗指外侵者对祖国的压迫;

- “汹涌的河流”:象征人民的抗争和怒火;

- “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比喻革命斗争的持久性;

-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美好生活。

强调通过积极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中的意境,感悟鸟儿在“嘶哑的喉咙”中仍要歌唱的坚韧,传达对祖国的深情。

如何朗读出音乐的美感?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诵以内化诗歌的情感和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

通过朗诵指导后,让学生大胆上台实践,进行朗诵并互相点评,促进彼此学习与交流。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可以上台自由谈论自己的感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欣赏的特色或提出疑问,激发更多思考。

八、布置作业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读、品、诵、谈”的探索型学习,写出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诗歌欣赏小论文,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和感悟。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热爱。

第3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拓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感情丰富地朗读诗歌,体会其节奏和韵律,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及其深刻内涵。

- 领悟诗歌的美感,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结构美,掌握其中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基于朗读,借助吟诵来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通过美读激发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通过细致品味,欣赏诗歌的语言魅力。

3. 态度与情感:

-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时,为祖国献身的精神,培养对祖国深沉的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通过诵读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2. 难点:

- 感知诗中流露的激情,准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方法

- 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不同时代,深厚的爱国情感将民族紧密相连。2025年,诗人艾青面对祖国的困境,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他激荡心灵的力量。

二、资料助读

1. 关于艾青:

- 艾青(1910-1996),本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著名诗人。

2. 写作背景:

- 此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正值日本侵略者对我国进行疯狂的侵袭,诗人在祖国危难之时,满怀爱国情怀与愤怒,创作了这首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与整体感知

1. 播放录音磁带为学生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旁给予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停顿和重音)。

3. 指定几位学生对全诗进行诵读,并给予简要点评。

4. 全班齐读,鼓励自由朗读并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 讨论诗歌的表达思路。

2. 学生分组研讨:

- “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寓意何在?

- 为什么选择“嘶哑”,而非“珠圆玉润”?

- “土地”、“风”、“黎明”的象征意义与时代联系。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的深层含义。

- 诗的第二节如何与第一节相连,去掉后对主题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五、背诵课文

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自由背诵,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3. 指名背诵,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到艾青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土地不仅是诗中的意象,更是诗人心血的凝聚。那段苦难岁月,爱国知识分子的真情表露至今仍在我们心中回响,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另一首诗《向太阳》,写一篇简短的评述。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我爱这土地》。

2. 预习下一课《乡愁》,并思考与本课的关联。

第4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拓展

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 学会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

2. 通过反复朗读与对关键诗句的深入理解,领悟诗歌的主旨,感受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 了解艾青及其写作背景,感受其对祖国的深厚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理解重点诗句的深意,特别是个别词语的分析。

2. 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流露出的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特别是对诗歌意象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的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背诵诗作,引入今天的主题。这是一位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吟唱,他就是艾青。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欣赏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了解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身于浙江金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由于参与进步绘画运动,他在2025年被捕入狱,虽失去绘画工具,却开始了他璀璨的诗歌创作。在狱中,他则写下了影响深远的现代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自称为“悲哀的诗人”,而他的作品便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心声的表达。2025年,法国还特别授予他文学艺术高勋章,表彰其在世界文学上的成就。

三、朗诵诗歌

1.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2. 鼓励学生逐一展示个人朗读,老师进行简要评价,引导学生相互学习。

四、品读诗歌

1. 解读与探讨:“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应该”前有“也”字,传达了什么含义?“嘶哑”一词能否替换为“清脆”或“嘹亮”?为啥?

答:词“也”体现了诗人对民族使命的主动担当。而“嘶哑”蕴含着歌唱的艰辛与执着,即便如此也要继续歌唱,表明对大地的真挚情感。

2. 写作背景:结合历史背景(2025年)。当时,日本侵略军持续扩张,中国人民在抗争中奋勇抵抗。诗人在极其动荡与危难的时刻,倾注了对祖国的疾苦与深沉的爱。

3. 象征意义:“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

答:“土地”代表养育中华民族的大地,“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而“黎明”则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4. 修饰语分析:诗中对“土地”“河流”“风”的修饰,有何特点?

答:这些修饰词的使用加深了意象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执着斗争的精神。

5. 描写思想感情: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这些描绘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祖国面临的艰难困境,表现了人民的悲愤与对重生的渴望。

6. 诗人情感表达:“假如我是一只鸟”的虚拟对抒情的帮助如何?

答:“鸟”的歌唱既是温暖的象征,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描绘,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7. 痛泪寓意:诗人流下的“泪水”象征了什么?

答:这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诗人对祖国与同胞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的希冀。

8. 结构联系:诗的前后两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第一节为情感的积蓄,第二节为情感的喷发,两者层层递进,深化了诗的主题。

9. 再读诗歌:带着情感,再次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其中的深情厚谊。

五、结语

艾青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厚意,通过晶莹的泪水表达了对土地的无尽热爱,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在和平年代中怀揣爱国之志,发扬民族精神。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我爱这土地》。

2. 完成课后“积累”及“思考与讨论”的相关问题,深入思考诗歌的深意与情感。

第5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第二课《我爱这土地》详解
拓展

新标题:深入理解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用感情丰富的方式诵读诗歌,深入感受其音韵美和节奏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抒情方式,分析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逐步朗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节奏之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品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最终通过分析和交流理解诗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

2. 进行自主阅读,选择类似《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等作品,以拓展对诗歌意象及抒情方式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诗人面对国家危亡时无私奉献和对故土深厚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导入时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土地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了解土地被掠夺与捍卫的故事,唤起大家对土地的情感。借助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鼓励学生表达对故土的情感,设置主旨话题(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强调他与祖国、土地的深厚感情及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 诵读诗歌与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进行范读,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与重音。

2. 学生活动:分组自由朗读。

3. 选出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鼓励全班参与反馈。

4. 全班同步集体朗读,加强对诗歌情感的共鸣。

(四) 研读诗歌与理解主旨

1.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认为揭示诗歌主旨的关键诗句,并解释原因。

2. 讨论诗中运用的形象,如何传递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学生找到相关诗句并进行理解。

3. 分析“鸟”的象征意义及其表达的内容,通过再读体验诗句的情感效果。

4. 探讨“嘶哑的喉咙”所传达的含义,为什么选择这一词汇,而非更为简单的描述。

5. 讨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深意,感受诗歌的情感厚度。

6. 思考诗歌结构的内在联系,尤其一、二节之间的联结。

7. 讨论“的”字使用是否影响了诗歌的美感,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

(五) 比较阅读与拓展学习

引导学生将《我爱这土地》与其他爱国诗篇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特别是在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上。

(六) 布置作业

1. 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结合现代社会与改革开放的背景,尝试创作一段歌词,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

2. 鼓励学生查找历史上其他爱国诗篇,以艾青的情感为引,写出相关的诗歌或者感悟,探索中华文化与爱国情怀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并在朗读与创作中逐步培养出对土地和祖国的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