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5篇)

更新时间:2025-04-05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围绕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欣赏现代诗的语言美,激发他们的诗歌创作兴趣和表达能力。
第1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拓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设想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构成怎样的画面。

3.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激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尝试仿写或续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 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一幅描绘秋天晚景的美丽画卷,而今天我们将阅读一首徐志摩关于花牛的现代诗。

2. 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现代诗二首”,并请学生进行齐读。

二、学习诗歌

1. 自读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几遍,注意正确发音,使诗歌朗朗上口。在阅读后思考: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提示:可以从诗中关键词、句子、整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与体悟。)

2. 点拨感悟:

(1)请指名学生分小节进行朗读,着重练习生字的正确发音。

(2)通过诗的内容,我们了解到花牛在草地上的感受,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情绪?(引导学生分析“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其所带来的诗句含义,倡导边读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面对这首小诗,我们需要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请同学们尽情朗读,观察和体验每位同学是如何表现出这种热爱的。

学生练习朗读,选出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指名朗读,适时开展男女生朗读比赛,以提高参与感。

3. 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在形式和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独特之处或可供学习的地方。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感悟。

(3)教师总结:

A. 每节诗的第一行都以相似的句式开头,例如“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这一结构使诗歌显得轻快而富有韵律。

B. 诗中用词考究,动词选择准确,“压”“霸占”“甩”“偷渡”等动词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情景与动作。学生们在写作时应注意语言的多样性,尽量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意思,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创作练习

1. 引导学生仿写或续编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句,鼓励大家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

2.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互相欣赏与给予建议。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与讨论,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与意境感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第2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拓展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 赏析关键诗句,感受诗歌语言之美。

2.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观察诗歌的表达形式,并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征,深入赏析重点诗句。

2. 尝试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炼重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诗中那些生动的自然景象,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两首现代诗,进一步体味诗歌的美妙与内涵。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 朗读与初步理解

-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秋晚的江上》,并圈画不懂的词句。

-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A. 想一想:

- 诗歌的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描绘这幅美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鼓励生动的描述。

B. 理一理:

- 诗中呈现了哪些自然景物?指名回答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形成对黄昏秋江图的共识。

C. 辨一辨:

- 分析“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中鸟与斜阳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动态描写展现景象。

D. 品一品:

-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色彩的对比又如何传达情感?

E. 写一写:

- 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类似的诗,可以谈谈选取自然元素和情感的表达。

F. 诵一诵:

- 多读几遍,让学生深入感受诗中的情感。

2. 《花牛歌》的研讨

- 同样指导学生进行分节朗读,并圈画不懂的地方。

- 进行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A. 议一议:

- 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表达特点?讨论其结构和韵律的美感。

B. 品一品:

- 理解诗中赞颂的情感,思考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花牛的活动传达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由的追求。

C. 写一写:

- 鼓励学生仿写,围绕花牛的活动进行新的表现。

D. 诵一诵:

- 让学生同桌互背,并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 引导学生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寻找其中的美感。讨论雨后的风景,增强对自然的感知。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发现自然中的美。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 借助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训练,巩固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作中多尝试仿写诗歌,丰富自己的文学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悟诗歌中的美,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自信与从容。

第3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拓展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认识生字“罗”、“眠”、“霸”、“占”,并掌握“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相关诗歌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语言美,学习诗中的拟人化修辞,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自由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现代诗和散文诗的喜爱之情,鼓励他们在课外主动积累诗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

2. 学习边读边联想的技巧,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 通过扩词法,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读诗题,想象画面

-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积极交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现代诗是《花牛歌》,请大家齐读课题。读完之后,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以诗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由的交流中激发他们对诗歌学习的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通读课文,并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 小组合作进行以下活动:

- 大声朗读诗歌,注意字音的准确性及语句的通顺性。

- 认读生字卡片,用生字造句。

- 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师生共同指导学生分节朗读,特别关注“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等生字的发音,以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两个句子的朗读。

4. 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闭上眼睛,想象草地上的花牛正在做些什么。

-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朗读和音乐的伴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与诗歌内容相符的生动场景,重点聚焦在花牛的自由、悠闲的形象。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学第1节:

- 出示与课文对应的插图,询问学生这幅插图描绘了哪一小节的内容。

- 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找出其中描绘的景物。

-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花牛的颜色、外貌、动作,以及草地和剪秋罗的特征。

- 师生共同撰写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绿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丰富学生的想象。

- 让学生描述他们想象中的画面,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眼中花牛的形象。

- 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该节诗歌。

- 总结想象的技巧: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增强画面的生动感。

2. 小组合作,学习第2、3、4节:

-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运用前面学习的想象方法进行阅读和讨论。

- 小组活动步骤:

1. 大声朗读诗歌,圈出所描绘的景物。

2. 一句一句地想象诗中场景,再将其串成完整的画面分享。

3. 讨论花牛在小节中展现的特征。

4. 带着想象的感受进行朗读。

- 课堂分享时,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 小结:总结诗中花牛的愉悦与自由,帮助学生理清整首诗的画面结构。

-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节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想象技巧,进而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实践所学,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表达。

(四)作业布置

- 任务:想象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趣事,仿写1-2节诗歌。

-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欲望,让他们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乐趣。

(五)课后延伸

- 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歌进行朗读,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4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拓展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

2. 熟练、流畅、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3. 理解《秋晚的江上》所描绘的景物,激发学生想象,构建出自己对诗中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知现代诗的意境。

- 难点:通过想象,将诗中的景物生动地呈现在心中,形成个人的理解和画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通过一幅描绘夕阳西下、江面泛红的画面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这幅画面让你有何感受?在这美丽的自然场景中,假如我们是一位诗人,会怎样用文字去描绘这一刻的美丽呢?”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景色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引入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全班一起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布局、结构,以及情感的起伏。鼓励学生用心去体会,尽量带着他们对诗歌的感受进行阅读。

三、逐段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 整体感知: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意境。让学生自由分享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2. 学习第一小节: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体验其中的情感波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鼓励他们提出对诗句的理解。

3. 学习第二小节:继续分析诗意,激发学生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象,探讨它们在心中形成的画面。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题材和感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与他们自身的生活有什么联系,鼓励他们从个人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朗读表演,分组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奖”。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与他人分享情感的重要性。

六、总结自悟,自得收获

教师总结课程重点,鼓励学生谈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以及他们是如何与所描绘的场景连接起来的。这样不仅能巩固学习内容,还能增强他们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5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解析
拓展

现代诗的魅力——部编版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识记本课的字词,增强语言能力。

2. 通过情感投入的朗读,领略诗意的意境,体会童年快乐的生活以及美好的愿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能够清楚地描述出这些景物所呈现的画面。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技巧与构思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节关于诗歌的自读课,大家可以看看课文的开头,了解学习这两首诗的方法。我们可以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

2. 请大家思考,刚才的读诗方法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 现在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欣赏第一首诗《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1. 读出诗歌的节奏

- 先请每位同学独立阅读这首诗,注意字音的准确性。接着,我们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注意语音的节奏与抑扬。

- 教学提示:要正音,比如“尽(jǐn)管”、“芦苇(wěi)”等,理解诗歌的行间隔和节奏感。

2. 想象诗中的画面

-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美丽场景。大家谈谈,在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发现鸟儿、斜阳、江面、芦苇等,老师可通过图示帮助学生将这些元素可视化。

3. 体会诗人的巧思

- 一首好的诗一定有独特的创作思路,这首诗中你们注意到哪些有趣的构思呢?

- 教学提示:例如,“驮”字使用的巧妙,描绘倦鸟归巢时,夕阳的西下仿佛也是被鸟儿驮着回家;再比如,夕阳洒在江面上的景象,似乎正是鸟儿的馈赠。

4. 带领学生沉浸在意境中

- 配乐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诗句,想象那幅如画的江边景象,背诵整首诗,体会诗的情感。

三、自学第二首《花牛歌》

1. 自学要求

- 请同学们用“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这四种方法自学《花牛歌》,并在学习单上记录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评价,教师在旁指导,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诗中的重点。

3. 师生互动

- 各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教师引导大家理解诗中的重点词汇与意象,比如“剪秋萝”是否构成景物,诗歌中的牛在自由悠闲地生活着的画面。

4. 配乐朗读与背诵

- 学生在配乐中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提升背诵的流利度。

四、总结

- 在结束今天的学习时,我们回顾了“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悟巧思”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去品味更多的现代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妙与韵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外时间,多读诗,动手写诗,尽情享受诗歌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