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移”、“渚”等五个二类生字,能够背诵古诗,并掌握诗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提升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并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感悟深厚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而感受到诗中特有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分析,领悟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认识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向同学们询问:“你们知道孟浩然吗?”引导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资料与信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兴趣。
2. 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宿建德江》,全班齐读课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3. 释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从诗题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展开探讨。
4. 教师总结,指出诗描绘的是诗人在建德江边看到的美丽景象,并通过吟诵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 请学生闭上眼睛,教师为大家配乐吟诵整首诗,以音乐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整体感知: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图示。
3.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反复练习,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4. 检查生字发音的准确性,开展“开火车”式阅读,优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5. 鼓励自信的学生提前朗读整首诗,增加课堂的积极性。
三、明诗意,悟诗情
1. 引导学生思考:整首诗中是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2.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疑惑,共同探讨诗的意义。
3.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
4. 开展吟诵比赛,增强学生的诗歌朗读能力,鼓励他们背诵并分享诗作。
四、总结
1. 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诗中描绘的情景,鼓励创造性表达。
2.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重要情感和意境。
五、布置练习
1.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拓宽他们的诗歌视野。
2. 要求学生为《宿建德江》这首诗配画,以此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努力通过互动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情感,从而深化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目的:
1. 认识5个生字,准确朗读字音,清晰理解字形。
2.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借助文中注释,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3. 能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中的词句,明确诗的主题与内容。
2. 体会作者在以舟泊暮宿的背景下,所表达的忧愁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感悟诗的深层含义和意境,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引入主题
同学们,大家喜欢古诗吗?相信你们心中都藏着许多美丽的诗篇。谁愿意为大家分享一首古诗呢?同学们的声音如春风般温暖,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的世界。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引人深思的古诗《宿建德江》。让我们一同欣赏这首诗的美!(板书:宿建德江)大家齐声朗读,感受其中的韵律与节奏。宿,即留宿,泊在建德江的孤舟上。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孟浩然。这首诗正是他在仕途失意、南游途中所写的作品,他将自己的孤寂与思乡情融入诗中。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 自主朗读古诗,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借助拼音,反复朗读这首诗,确保每个字音准确无误。
2. 学生学习生字。教师展示古诗,邀请学生依次朗读,并强调生字的字音、字义。
3. 继续朗读,注意诗的节奏与情感。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深入理解,情感共鸣
1. 我将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我的声音,想象眼前的画面:夜幕降临,江水轻荡,孤舟漂泊…在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的情感是什么呢?(孤独、惆怅、失落)同学们的描述非常到位,让我们再次用这种情感来阅读这首诗吧。(齐读)
2. 诗中的哪个字触动到了你?(愁)非常好,愁确实是这首诗的核心情感。探讨一下,作者愁的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客”字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身在异乡的诗人,暗含着他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有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之情众所皆知,而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又是因何而起?是日暮之时……(启发学生联想,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日暮时分,你可能在不同的场景中,但此刻的孟浩然身处何地?想象一下,孤舟夜宿,面前尽是江水与空旷的野地。如果是你,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会产生哪些想法?(家人、朋友,团聚的温暖与快乐)诗人环顾四周,茫茫一片让他更加思念故乡的温情。
4. 诗中的愁绪,无处诉说,唯有对着明月倾诉。此时的月亮似乎听懂他的心声。请大家思考:若你是诗人,会向明月倾诉什么?月亮又会带来怎样的慰藉?
5. 各位同学,诗人虽然身处孤舟,却心系故乡的亲人朋友。让我们一起描绘一下这些温馨的画面吧。在寒冷的夜晚,和朋友围坐在火炉旁,温暖如春;或者在春日的花海中,吟咏诗歌,享受生活的美好……然而,现在的他只能独对明月,思念重重。正如诗中所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情此景,恰与孤独与愁绪相伴。
6. 在古代诗歌中,月亮常常寄托着深切的情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不仅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也承载着千千万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我们一同朗读这些名句,感受古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全诗回读,情感升华
我们与孟浩然的心灵之旅接近尾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与思乡,以及那份如江水般绵长的愁绪。此时此刻,让我们齐声背诵这首诗,仿佛将文章中的情感一同铭刻在心。在月光的柔洒下,我们不仅看到了孟浩然的影子,也看到了所有古人共同的情感流转。只要用心去感受,我们就能跨越时间的鸿沟,体悟古诗的无穷意境。
标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要求
1. 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个句子的意思,从而深入了解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2. 通过图画的辅助,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并借助图画来激发想象力,生动描绘词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开始时,我们先聊聊“经典诵读”这个主题。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经典诵读的活动中,你们背诵过多少首唐诗?真是了不起!古人常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看得出你们已经是小诗人了!除了唐诗,你们还背过哪些诗词?(当提到宋词时)提到词,宋代的词人是我们主要的学习对象,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欣赏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2. 接着,我们将要学习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时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题目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作有什么不同之处?
3. 这首词是描写夜晚在黄沙岭所见所感的场景,我们一起感受这个神秘的夜晚。
二、初读课文,感知画面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西江月》。请大家借助课件,仔细阅读这首词。
1. 我相信大家的自学能力,请大家独立朗读这首词,努力做到字正腔圆。
2. 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指名朗读,老师帮助纠正发音。
3. 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同学们有读错的地方,老师会温柔提醒,并帮助大家纠正。
4. 接着,我们再一次仔细阅读文本,注意语句的停顿和节奏,感受词的韵味。
5. 老师将配乐朗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象画面,感受词中所传达的情感。
6. 你们从这些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大胆分享。
三、细读课文,进入诗境
1. 细读首句“明月别枝惊鹊”,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首诗《枫桥夜泊》,那种孤寂与若有似无的月光相映成趣。相比而言,这句中的“惊鹊”却带有一份生动,仿佛让我们听到了那一丝丝的鸣叫声,这是一幅精彩的画面。
2. 继续深入感受,夏夜的山间气息,伴随着清风和虫鸣,仿佛稻花的香气也扑鼻而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这些画面的时候,能想象谁在说丰年吗?
3. 接下来,每一个角色在这丰年期待中的心声都值得我们去体会和赞美,辛弃疾的忧国情怀,以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老人、孩子或是青蛙们彼此的对话,这不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丰收的期待吗?
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同行的辛弃疾于蒙蒙细雨中该如何应对呢?想象一下他如何找到庇荫之处。
5. 请大家深情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那份在复杂情感中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情。
四、课外拓展《破阵子》
在《西江月》中辛弃疾因丰收而欣喜,但他的心中还有更多的期盼与梦想。他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同样包含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盼。
通过这两首词,我们不仅领略了辛弃疾的词才,也看到了他深邃的情感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阅读唐诗宋词,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西江月》
- 主题:夜行黄沙道中
- 诗意:明月 | 乌云 | 阵雨 | 山景
- 情感:喜悦 | 声音
- 期待:丰年 | 人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朗读与背诵: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字词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句话的意思。
3. 情景想象:借助图画和课文内容,了解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相关段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 自然美感受:通过朗读与理解,感受诗词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词意: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基本意思以及情感表达。
2. 课文背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文的背诵,培养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景描写:引导学生想象词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并能将其清晰地写成文字。
教学准备
- 投影仪及含有课文的投影片
- 相关的图画与视频资料(如自然风光)
拟定时间
- 两课时
---
教学过程
一、揭题与解题
1. 板书课题:课文为《夜行黄沙道中》,其词牌名为“西江月”。
2. 讨论题意:
- 学生讨论从标题中可以理解到的内容,如“夜行”意味着时间、地点的选择。
- 用自己的话表达对题意的理解。
- 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背景,特别是他的爱国情怀。
二、初读课文
-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疏通与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读课文:教师重点纠正发音错误。
2. 练读: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升朗读的流利度。
四、再读课文,理解词意
1. 默读思考:引导学生在文中标出不懂的词句,讨论理解时的难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提供即时指导与帮助。
3. 集体交流:
- 指名分享已理解的句子意思,进一步梳理与巩固知识。
- 对仍有疑虑的地方进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参考解析示例: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通过文字感受自然的声音与画面,明亮的月光与被惊起的鹊鸟形成的景象。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学生想象远处天空星辰与山间细雨的美丽画面。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记忆中的场景,营造出熟悉而又亲切的氛围。
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了古诗词的基本内容,还提高了语言表达与想象的能力。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学生体验到了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交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标题:教你轻松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熟练背诵。
2. 理解“遮”字的意思,探索古诗中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雨中的独特景象,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4. 拓展学习西湖相关的古诗,进行组诗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1. 通过词语接龙,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比如说“君子一言”、“八仙过海”、“螳螂捕蝉”等,通过这些成语引出西湖的美丽与历史,强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向学生介绍,西湖因其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享誉中外,许多文人墨客以诗词或书画形式为其赞美。特别提到苏轼,他为西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诗人醉后即兴写成的一首诗,展现了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大雨的感觉。
3. 简介苏轼的背景。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作品影响深远。他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悟
1. 学生根据拼音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字音,流畅念出句子。
2. 教师重点指导生字新词的发音,如“未(wèi)遮(zhē)山(shān)”、“乱(luàn)入(rù)船(chuán)”等,帮助学生掌握诗句的音韵美。
3. 引导学生逐句朗读,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鼓励他们感受诗的情感波动。
三、分析技巧,精读诗文
1.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诗题的意义,帮助他们分析时间、地点和情景,譬如“六月二十七日”描述的是具体的时间,“望湖楼”作为地点体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而“醉书”则表现出苏轼的心境。
2. 解读诗的意象:学生总结出下雨前、雨中和雨后所看到的不同景象,再次品味这些意象的美。
- 雨前:黑云翻滚,未能掩盖山峰。
- 雨时:雨珠如珠宝般洒落在船上。
- 雨后:风卷云散,湖面如镜,宛如天空。
3. 通过朗读与讨论,学生能体会西湖雨的独特之处,感受诗人对迅速多变美景的赞美。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 介绍写作背景,说明此诗在苏轼被贬杭州时创作,表达他内心渴望得以宽恕与舒展前途的情感。
2. 补充苏轼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对西湖景色的深刻理解。
五、作业安排:
必做题:
1. 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描述古诗描绘的情景,表达诗人所传达的情感。
3. 画出古诗所描写的景象,并为其起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组内合作)。
4. 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在两天内完成):
1. 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至少两篇。
2. 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至少两篇。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古诗的外在文字,还能深入感受到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波动,让他们对古典诗词产生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