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针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第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拓展

教学计划: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枫”,正确发音“斜”,懂得词语的含义。

2. 理解《山行》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古诗的意思。

3. 感悟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开始课堂前,邀请学生分享和背诵他们所学过的古诗。

2. 讨论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

- 理解题目,认识作者背景。

- 解释古诗中的词语,探讨诗意。

- 结合实际生活,发挥想象力。

- 进行感情朗读,体会诗中的境界。

二、揭题与学习

1. 引入课题:《山行》

- 认真阅读古诗,思考学到的内容。

-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并进行交流。

- “山行”:指在山路上行走。

- 作者:杜牧(唐代诗人),通过课外知识分享更深入的理解。

- 交流古诗中的关键词: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等。

2. 逐句理解古诗:

- A. 石头铺成的小路蜿蜒向前,延伸至已是深秋的山顶。

- B. 在缭绕白云的山腰,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 C. 因为留恋傍晚的枫林美景停下来欣赏。

- D. 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3.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鼓励自主表达和同伴交流。

4. 结合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与自然景色联系,分享个人感受。

5. 通过角色扮演(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等)来表达古诗的寓意。

6. 讨论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朗读传递这一情感。

7. 进行多样化的美读活动,深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吟诵和分享这首古诗,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与兴趣。

第2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拓展

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独特的韵味。

2.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特别是“于”和“枫”两个字的书写。

3.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情,鼓励他们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并分享与同学。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掌握生字“于”、“枫”的读音及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力争记住全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鼓励他们自主背诵和分享其他古诗作品。

【课前准备】

准备生字卡片、相关的课文插图以及一些秋天的自然图片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进行谈话引入,先请几位同学背诵《赠刘景文》,并询问大家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秋季)。

2. 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山行》,并带领全班齐读一遍。

3. 简单介绍诗的作者杜牧,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写景抒情见长。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 鼓励学生自由朗读《山行》,用不同颜色的笔将生字画出。

2. 出示生字卡片,带领学生逐个读出“于”、“径”、“斜”、“枫”。

3. 引导学生讨论生字的记忆方法:

- “于”可以和“干”字比较,通过形状来记忆;

- “枫”的发音和“风”字相关联,可以借助这个字来加深印象。

4. 引导学生进行描红和临摹,巩固书写。

5. 组织再次朗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 让学生小组合作,以最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分享感受。

2. 鼓励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自主学习:

-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或工具书查找并理解诗的意思。

- 小组内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 进行全班汇报,集中讨论有意义的词句和诗句的情感。

3. 深入品析诗句,感受诗人情感:

- 讨论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 利用图画引导想象:在秋山云雾缭绕的环境中,诗人如何被红枫吸引,并表达对秋天的赞美。

- 最后指导朗读,鼓励自由练读,师生共同朗读,增强对韵律感的理解。

- 提供背诵的鼓励,邀请全班进行齐背。

四、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向其他同学分享。

2.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尝试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期待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内容和生字,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诗的美,进一步增强对汉字的兴趣和对古文化的认同感。

第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拓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准确书写生字“残、犹、傲、君、橙、橘”,掌握“赠”的写法。

2. 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 运用注释和插图,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流畅的朗读与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注释与插图帮助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揭示诗题

1. 用《山行》的背诵引入,介绍古诗《赠刘景文》的主题。

2. 在黑板上板书《赠刘景文》。

3. 进行字词教学:

- 学生观察字形“赠”。

- 自由探讨写这个字需要注意的要点。

- 教师进行示范书写。

- 学生模仿书写,强调写字时的姿势。

- 进行作品展示与互评。

4. 理解题意,了解这首诗的主题。

5. 简单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

二、初读古诗,掌握诗句的流畅性

1. 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句子连贯性。

2. 出示诗句:“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 检查生字识读:小组活动,分角色读、齐读等。

4. 将生字结合句子,自由朗读,确保句子流畅。

5. 再次朗读古诗,寻找节奏。

- 引导学生自由感受诗歌的韵律。

6. 教师示范朗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再进行全班齐读。

三、深入理解诗歌,想象诗中风景

1. 讨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学生默读古诗,标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2. 组织汇报讨论,教师适时进行板书。

3. 用圈出的词语辅助理解诗句意思。

- 学生讨论“荷”字,思考深秋残荷的意象,结合插图理解“擎雨盖”的含义。

- 引导学生用感叹词形容诗人的感慨,进行声音练习。

4. 通过“菊残”和“傲霜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

- 指导学生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场景中的情感变化与发出的感叹。

5. 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第3、4句,讨论诗人与朋友的对话。

- 通过果园的意象,引导学生表达对秋天美景的赞叹,并练习带感叹词读诗。

6. 组织带感叹词的整体朗读,体验诗的情感与韵味。

7. 总结:诗歌不仅有语言和画面的美,还有深层情感,一首诗能讲述一个故事。

8. 补充创作背景:介绍苏轼作诗时的情境与刘景文的情况,深化对诗意的理解。

9. 齐读故事,感悟诗情。

10. 进行填空式的背诵练习,巩固记忆。

四、拓展学习内容:

欣赏刘禹锡的《秋词》,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表达。

五、作业布置:

1. 尝试默写《赠刘景文》。

2. 根据对诗意的理解,尝试将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篇小短文。

通过本次教学,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与美感,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与情感。

第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拓展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读10个生字,并能够书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背诵课文,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流畅的朗读背诵古诗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引导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主题——古诗三首。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强调“首”字,提醒学生注意“自”的形状。

2. 通过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的美景。如“层林尽染”和“山河壮美”。接着,介绍古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

1.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确保字音发音准确。

2. 邀请同桌互相朗读,进行纠正。

3. 小组内互读,讨论古诗的意义,分享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环节

1. 展示本课10个生字及其拼音,让学生自由练读,分享难读的字,进行全班交流。

2. 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组词练习,强调字音的准确性(如:刘、景、文、菊、花、残等),让学生齐读并进行开火车式朗读。

3. 去掉拼音后练习读词语。

4. 保留生字进行抽读,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识字效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忆技巧。

5. 全班齐读生字,并将生字应用到古诗中。

四、学习古诗

1. 教师进行有感情的范读,使用夸张的节奏来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鼓励学生评价老师的读书方式。

2. 教师通过简笔画,生动描绘如低垂的荷叶与黄橙的橘子,并结合赞美的表达,使学生理解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3. 学生在轻音乐伴奏下,边读古诗边观察黑板上的画作,感受诗歌的美感。

4. 通过男女生接力、师生互动等多样的方式进行朗读。

5. 进行背诵训练,学生在看图画的同时跟随老师背诵,鼓励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并开展比赛评比。

五、写字练习

1. 在小黑板上展示本课需要掌握的6个生字,让学生认读,并进行教师带词语教读。

2. 强调写字前必须观察字的结构、笔画及变化,鼓励学生精细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

3. 教师进行范写,并进行详细指导。

4. 学生进行写字练习,教师及时评价并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学生展示和成功的体验。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的内容与节奏,还能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感受到古诗的韵味与秋天的美好。

第5篇: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方案
拓展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重要生字词,并能够书写“促”和“深”两个生字。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三)引导学生通过注释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正确书写和认识生字“促”和“深”。

(二)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配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准备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和讨论。

2. 学生分享观看图片后的感受,引发他们对秋天的思考。

3. 教师总结:“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容易引发人们的思绪。许多古代诗人在这个时候抒发了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他的一些背景吗?”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 学生再次朗读诗题,并讨论题目的意思:“夜书所见”代表什么?

(1)“书”的意思是写作。

(2)“所见”则指所看到的景象。

(3)最终解释:“夜书所见”意为在夜晚将自己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标记诗人所看到和听到的,通过相应的符号进行区分。

(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诗句,标记不懂之处。)

2. 随后,学生汇报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教师在板书上归纳。

3.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生字的理解难点,并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识别“促织”。

4. 学习生字“促”和“深”,教师讲解发音及书写技巧,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5. 将生字融入古诗中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诗歌的理解。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 深入分析古诗的前两句,让男生阅读这部分诗句。

2. 讨论“萧萧”这一语词背后的情感及氛围,利用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3. 理解诗中的“客”字,通过情境营造,讨论诗人的孤独感与乡愁。

4.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他们是诗人,在这样的夜晚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5. 在课堂上,鼓励有离乡经历的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增强对诗意的共鸣。

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掌握生字词,同时提升朗读与背诵的能力,为后续诗歌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