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整首诗。
2. 理解诗句中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与抱负,特别是曹操追求统一的理想。
3. 感受和学习诗人气宇轩昂的豪情和宽广的胸怀。
教学重点
1. 朗读及背诵《观沧海》。
2. 掌握诗歌的整体内容,理解其所蕴含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抱负。
教学难点
1. 深刻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对壮丽景象的崇敬与博大的胸怀。
2.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开场,提到其中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赞美,激发学生兴趣,导入主题,引出曹操与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同学们分组讨论,介绍曹操及其作品,明确以下几点:
-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诗人,代表作包括《蒿里行》和《观沧海》等。
- 写作背景:207年,曹操在碣石之上观海后所作,融入了他的壮志豪情,展现豪迈的个性。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诗作,展示朗读技巧。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与语调。
3. 选出几位同学朗读,鼓励全班进行评价与讨论。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 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 全诗以什么主题字展开?
- 诗歌分为几层,各层描写了什么?
- 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体现了诗人的怎样情怀?
- 哪些句子反映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 各组进行展示,班级讨论并纠正或补充。
五、品读赏析
深入解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含义。
- 理解这两句诗展现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描述自然界的运行与浩瀚的想象,诗人通过海借喻其内心的宽广与激情。
- 鼓励学生分享各自对这句诗的理解与体会。
六、小结
讨论诗歌的实景与虚景的关系。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映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与感慨,体会其对统一与建功立业的渴望。
七、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探讨其他古诗的写景与写情结合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比较,增强学生对诗歌写作艺术的理解。
八、作业
1. 进行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 阅读曹操的其他诗句,感受其诗风与情感表达。
板书设计
```
观沧海
├── 观:水、岛、树、草
└── 沧海:博大胸怀
└── 感:日月、星汉
```
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体验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人豪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白及其时代的文学背景。
2. 感情丰富地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在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探索古典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诗歌内涵
-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诗中关于“月”的描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铺垫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享有“诗仙”的美誉。他以豪放飘逸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语言流畅自然,音韵和谐。他的作品广泛汲取民间歌谣与神话,构造出绚丽多彩的意境,成为自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常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是我国文学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物。
三、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道贫苦,直到四十岁才踏入仕途,任秘书省校书郎,后被任命为汜水尉,随后因故贬谪至岭南。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至龙标,与李白友谊深厚。李白得知朋友的不幸消息后,便写下此诗以表心意,寄托情感。
四、多次朗读,理解诗歌
1. 初读诗歌,感受节奏
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节奏感。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2. 二读诗歌,解读意境
逐句深入,理解诗句的意象和含义。
在春末时节,当杨花飘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已被贬至龙标,必须经过五溪。我将自己满怀忧愁的心情托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伴您一直到夜郎的西边。
3.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
- 第一句描绘的景物:描述了“杨花”和“子规”的形象,主要作用在于烘托出伤感的情绪。暮春时节,杨花飘零,给王昌龄送去孤寂与流离的感觉;而子规的啼鸣预示着哀痛,增强了诗的悲凉基调。
- 主旨句分析:主旨句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expression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同情和挂念,传达出一种忧伤与无奈。
- 表现手法的分析:诗中将明月拟人化,让原本无情的月亮变成理解与陪伴的知己。这种手法不仅表现了友情的纯洁,也暗含了即使身处逆境,友谊依旧长存的情感。
4. 再读诗歌,归纳小结
此诗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惦念。
五、板书设计
- 景:杨花落尽、子规啼鸣 - 悲切凄惨的意境
- 情:寄情明月、随风相伴 - 关切深情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积累李白借月抒怀的相关诗歌,以下为推荐:
1. 《玉阶怨》
2. 《秋浦歌(十三)》
3. 《月下独酌》
4. 《关山月》
七、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能够背诵诗歌,感知其中的诗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重点)
2. 学生能品味诗歌,深入感悟诗情,从而增强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2. 通过品读与赏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培养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文关怀的认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1. 学生进行诗歌分享,彼此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2.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李白等诗人的特别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李白的著名预言,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随风直到夜郎西”的典故)。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 诗人简介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诞生于西域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后定居于四川江油,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 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深远。著作涵盖《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等脍炙人口之作。
2. 背景解说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寄此诗》为李白纪念好友王昌龄而作,后者是一位重要的边塞诗人。讲述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以及王昌龄被贬的历史背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1. 朗读试背
- 学生分组进行诗的朗读和试背,注意节奏、平仄以及押韵,增强对诗歌的感知。
2. 感知意象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杨花”、“子规”、“明月”,并讨论这些意象传达出的情感。
3. 品悟感情
- 让学生通过潜心品读,理解诗中蕴藏的忧伤、同情、牵挂与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1. 语言美
- 强调诗句自然流畅、生动形象,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
2. 韵律美
- 分析诗歌的平仄与押韵,感受韵律的和谐美。
3. 意象美
- 解读诗句中情景交融的美,感受作者对友人深沉的寄托。
4. 情感美
- 讨论诗中真挚淳朴的情感,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 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寄此诗》。
2. 搜索“月亮”或“友情”主题的古诗,并标注平仄形式。
3. 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历史变迁,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古代诗歌之美,更能体会到友谊的珍贵与诗人真挚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
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进行有效的诗歌背诵。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释义,增强语文基础能力。
3. 品味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诗词分析与鉴赏能力。
4.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诗中深邃的意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流畅背诵诗歌。
2. 难点:通过多次诵读,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深层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诗歌小常识
- 根据内容分类: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等。
- 根据形式分类:
-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这类诗歌不讲究对仗,韵律较为自由。
-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八句之长,要遵循特定的格律,对偶工整。
- 词与曲的形式特点等。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 王湾:唐代著名诗人,生卒年及字号不详,来自洛阳。其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他途径北固山时的所见。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春天的期待,诗风格壮美,意境开阔,是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朗读练习:
要求学生朗读诗歌,通过停顿和重音划分,体会诗的节奏感。
- 示例: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 首联:写游客在青山之外的景象。
- 颔联:描述春潮涌动、优美的江面风光。
- 颈联:描绘天亮时的开始及春意盎然。
- 尾联:表达诗人对故乡音讯的渴望。
五、简要概括各联内容:
1. 描述旅途中的江南景色;
2. 强调春潮的宽阔与恬静;
3. 呈现黎明时分的意境;
4. 凸显思乡情感的孤独与 longing。
六、情景描述与赏析:
- 引导学生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感受诗中所传递的画面美。同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字词运用,提升其鉴赏能力。
七、分析景物和思想情感:
- 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为富有哲理的一联解析,可以讨论自然界的交替与时间的流逝,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与思乡之情。
八、情感表达:
通过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分析,引导学生描述和分析其中的乡愁。
九、总结诗歌主题:
归纳这首诗的主要主题——表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春天的期待。
十、写作手法:
1. 寓情于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
2. 景中出理:自然的描绘渗透哲理与情感,增强诗歌的深度。
3. 语言与意境的结合:清新脱俗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美景。
十一、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以“我的思乡之情”为主题,写一小篇诗歌或散文,并于下节课分享。
十二、板书设计:
-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 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美妙与深刻,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2.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相关作者及“曲”这一古典诗歌体裁的基本知识。
教学思路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以其优美的意境和凝练的语言,成为值得深刻品味的经典。在教学中,避免单一形式的讲解,建议通过朗读、绘画、改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画、说、写”的互动中得到艺术熏陶,提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简要介绍宋代和元代的文学特色,重点提到元代曲的兴起。讨论“曲”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们参与,分享他们的了解。
关于“曲”
- 曲是一种古典诗歌体裁,主要用于配乐歌唱。
- 根据功能分为散曲与剧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小令。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1. 课题及作者介绍
说明课题由“曲牌名”和“题目”构成,马致远为元代著名的戏曲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深刻的秋思意境。
2. 自由诵读
学生个体朗读时,提醒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想象诗句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检查朗读情况
通过小组互读,检查并纠正朗读的误差。
4. 听范读
教师范读,让学生加强对诗篇的整体把握。
5. 配画活动
引导学生将这首曲子绘画呈现,通过“诗情画意”的形式,将诗的意境与视觉艺术结合起来。
6. 熟读成诵
最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和记忆力。
三、品味独特意境
1. 思考讨论
要求学生找出曲中写景的句子,思考语句的特点及情感表达。
2. 品味语言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意境,让他们进行想象补充,并用“从______中,我感受到了______”的句式进行表达,激发想象力。
3. 写作实践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天净沙·秋思》改写为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关注保留原作精髓并展开各自的想象。
4. 抽查与评价
随机抽查学生的改写作品,通过课堂讨论与反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
通过多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不仅提高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在感受诗歌的同时,能够在自己的灵感中找到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