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本课的生字。
2. 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等多种方法,深刻理解“协调有序”等核心词句,感受“搭石”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和乡村的温暖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 结合课文情境,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搭石的意义,引发对搭石的探索兴趣。
2. 板书课题,让学生齐声朗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搭石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组织交流,讨论“什么是搭石”,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个概念。
3. 继续交流搭石给人们带来的印象,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搭石的初步印象提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2. 默读2-4自然段,寻找描绘美丽风景的段落。
3. 交流所发现的风景,重点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 重点感悟“一行人走石图”:
- 描述人们在搭石上行走的场景,强调动作的协调和有序,如同一首轻快的音乐。
- 主要学习步骤:
- 精读句子,帮助学生正音。
- 通过想象画面和语境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感,并总结学习策略。
- 学生尝试运用重点词语进行想象,感受“走石图”的美。
- 创设真实情境,指导朗读以加深理解。
- 利用变换文字的排列,感受诗意的韵味。
- 配合音乐的情境引导,增强情感体验。
- 解决学生疑惑,强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 假如遇到老人“过”石图:
- 讲述年轻人帮助老人过搭石的场景,展现人们理所当然的助人情感。
- 学习步骤:
- 指名朗读,并正音“伏”。
- 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帮助理解。
- 指导朗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验画面的美。
- 再次强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导学生感受。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使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的句式,写一句话。
2. 学生进行写话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3. 升华情感,重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搭石的基本概念,更深刻体会到其背后的人文情感,为今后的课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预告下节课将带领大家继续探索更多美丽的乡土情怀,期待下次与大家的讨论。
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搭石》
教学目标:
1. 认识并掌握7个生字,能够熟练书写11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感受乡亲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并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3.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技巧,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细致感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 (一)导入话题,启发思考
师:大家谈谈,提到风景,你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往往人们会想到壮丽的山河、秀美的湖泊。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搭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特殊的风景。这幅风景不仅仅需要用眼睛去观看,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 (二)明确学习目标
1. 先进行默读,快速浏览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如遇到生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上下文推测其含义。
2. 学习本课的生字,重点掌握“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等词的正确读写。
3.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美的存在。
4. 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展示学习成果
-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活动)
1. 小组内轮流朗读生字与词语,相互纠正读音。
2. 在黑板上展示重要词汇的书写,进行读写认知的互动。
3. 理解一些关键短语的意思,例如“脱鞋绾裤”表示的情景。
- (二)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1. 学生挑选重点句子朗读,分享自己的理解:
- 生1:关于“年岁较大”的老人,能感受到他的责任与善良。
- 生2:描述家乡人们协作的场面,感受到那种和谐美及美感。
2. 理解搭石的意义和作用,并思考是否能够称作家乡的一道风景。
3.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鼓励学生开展深入讨论。
三、深入探讨,激发思维
- 搭石作为一个具体的事物,为什么能成为家乡一道风景呢?它不仅仅是石头的拼接,而是寓意着乡亲们的团结与互助,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结尾归纳:
通过学习《搭石》,我们不只是在了解一种简单的水上通道,而是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这道由乡亲们共同搭建的风景,不仅联络了村庄,也传递着无私奉献和和谐共生的信念。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这些搭石一样,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
教学目标
1. 生字与词语的学习:
- 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够写出11个生字。准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通过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的含义。
2. 疑问提出能力:
- 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3. 朗读与情感体验:
- 指导学生以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并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乡亲们淳朴、勤恳和互敬互爱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
4. 观察与细节描写: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自然和生活细节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世界的习惯。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
- 准备好工具书(字典)、文具(钢笔、铅笔)、生字本及练习簿等学习材料。
2. 教学环境设计:
- 常规课堂布置,创建适合学习的环境。
3. 教具准备:
-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时数
- 本课程共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学生齐声朗读,并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学课文:
- 学生讨论并商定自学方法,个人进行课文自学,随后全班进行学习交流。
3. 深入局部文本:
- 本环节是课程的核心,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安排教学,通过朗读、圈划、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点研读以下内容:
- 研读重点一: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家乡老人的美德,并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关键词。
- 研读重点二:
- 学生朗读与绘画美感相关的词语,讨论并理解“协调有序”的含义,体会乡间和谐相处的情感。
- 研读重点三:
- 讨论面对面尊重相让的场景,培养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通过互动感受相互帮助的精神。
4. 总结与升华: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感情,提升对“搭石”的理解,进行情感的朗读。
5. 布置作业:
- 学生完成生字词的书写和个人喜欢句子的摘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
第二课时
1. 导入:
- 师生共同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帮助巩固记忆。
2. 复习检查:
- 进行生字词的听写,并交流学生抄写的优秀句子,以实现温故知新。
3. 朗读课文:
-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朗读,加深对语言的感悟。
4. 拓展阅读:
- 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分享自己的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5. 课内小练笔:
- 鼓励学生写出平凡事物中的美,分享发现,体验写作的乐趣,深入体会观察与描写的重要性。
结语
通过本次《搭石》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词汇,还培养了观察生活与情感表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对传统美德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默默奉献的精神,培养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认同和感悟。
2. 学习作者通过观察与细腻描写展现美感的技巧,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细节和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传达出深刻的美感。
教学准备:
准备好《搭石》的课件和搭石模型,确保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便于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分段内容,教师可以简要地讲解每一段的主要意图。随后,老师播放一段配有轻音乐的美丽自然画面,并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通过音乐与画面结合,让学生在心中构建出课文描绘的美好场景。接下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听课文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探讨“美”这一主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仔细寻找文中美的元素。这一次,请学生在阅读时标出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及段落,并思考其美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在空白处写下个人感想。为了增强互动性,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分享自己发现的美,并讨论出让他们感受美的具体写法。教师巡视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与参与。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小组汇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文本,特别强调文字的情感表达与美感体验。
重点引导如下:
1. 在示范品读第三段时,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人们走搭石的描绘,体现出这一场景的美丽与和谐。让学生用想象力描绘出眼前浮现的画面,体验这种如音乐般轻快的节奏感,并引导他们体会那份自然与和谐的美。
2. 在分析第二段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认真踏上搭石的细致动作,以及这种动作所反映出的对他人的关爱与无私奉献。通过细腻的朗读,让学生传达出对老人的佩服与赞美,理解其心灵的美。
3. 第四段虽然文字简单,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和互助温情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理所当然的事”,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与谦让,在朗读中感受那份温暖。
4. 在分析第五段时,通过“搭石”比喻人这一写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让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鼓励同学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选择喜欢的段落在全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播放适合的音乐,让同学们在听的同时记录下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或将其抄写。同时,引导学生反思他们是否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并分享各自的感想。
(四)感悟与总结
总结时提及“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观察与发现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结合课堂所学,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与感受,帮助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不仅要发现美,还要通过文字将其记录和分享。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与交流中感受到文学之美,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感悟深层次的美。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学生能够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并能够流利书写“洪、暴、猛、涨”等11个生字。学生要掌握“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等13个词语的正确读写。
2.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道德意识。
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细心留意周围事物和感受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平凡的生活琐事呈现出深刻的美感。
课前准备:
制作《搭石》的电子课件,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类型的桥呢?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 展示搭石的情景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介绍说,这就是作家刘章爷爷家乡的搭石。每次想起家乡,他总是对这些普通的石头充满怀念。今天,让我们共同去感受搭石所承载的美好与情感。
3. 板书课题《搭石》,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与句子的流畅度。在阅读中思考:什么是搭石?
2. 检查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分组指名读,确保每位同学掌握生字的读音。
3. 指导书写生字“衡、序”:通过观察字形,教师提供书写技巧。
4. 讨论“搭石”的定义与重要性: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讨论搭石的功能,并联想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过小溪的情形。
5. 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围绕 2-4 自然段,深入品味搭石
1. 提问:这样平凡的事情有什么值得描写的呢?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观察到的美,其中包括具体可见的美和心灵深处的美。
2. 学生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圈出描写搭石的句子。
3. 小组讨论与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并分享从中感受到的美。鼓励学生通过细致的词语体会背后的情感。
4. 分段交流反馈,重点分析:
- 二自然段中的老人如何关心搭石的稳定,展现出人们的善良品质。
- 三自然段的场景,描述人们过搭石时的协调,强调乡亲们的默契与美感。
- 四自然段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重,体现了敬老的美德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些搭石所蕴含的情感与美德。
2. 学生讨论,分享他们内心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五、拓展并小结
1. 小结课堂内容,强调平凡的事物中蕴藏的重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美。
2.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培养他们用心发现美的能力。
3. 布置小练笔:每位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发现的美的短文,内容可紧扣《搭石》中的启发。
4. 在《爱的奉献》的旋律中,处于心灵的搭石,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