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本课的生字与新词。
2. 初步阅读课文,理解其大意。
3. 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内容的组织结构。
教具准备
- 投影仪及投影片
- 黄山及天都峰的相关图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文题目,启发谈话
开始时,展示课文标题《爬天都峰》。引导学生讨论:“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那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自然景观而闻名。你听过‘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俗语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并简单介绍黄山的地理及文化背景,指出天都峰作为其中的经典景点,海拔1810米,鼓励学生想象爬山的过程。
接着,激发学生对爬天都峰的向往:“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的描述,体验一次难忘的爬山之旅!”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教师提问:“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归纳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假日里,爸爸带着我去爬天都峰。我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老爷爷,彼此互相鼓励,一同到达峰顶。
2. 鼓励学生分享所查找的资料和图片,特别是关于“鲫鱼背”名称的来历等趣闻,加深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重点关注生字。引导他们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并通过拼音或同学之间的帮助读准字音。
2. 进行词语认读训练,字词包括:
- 石级
- 铁链
- 攀登
- 照相
- 小辫子
- 笑呵呵
3. 介绍下列多音字,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读音:
- 假(jià)日
- 似(sì)乎
- 白发(fà)苍苍
- 照相(xiàng)
- 应(yīng)该
4.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朗读生字和新词,鼓励表现好的学生担任领读员。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利用幻灯片展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2. 分析生字字形,特别是“辫”的写法。教师讲解“辫”与“辩”、“辨”的区别,重点说明字形特点。
3. 针对“辫”字,教师现场示范书写,强调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和比例。
4. 学生自行观察生字,进行书写练习。
五、词语理解
1. 指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 石级:指用石头砌成的台阶。
- 抬头望:意为仰望天空或远方。
- 攀着:指抓住某种物体向上攀爬。
- 发颤:形容身体或物体颤动、抖动的状态。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 选定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抄写,加固对生字的新掌握。
通过系统的阅读、词语学习及书写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增强他们对黄山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欣赏。
新标题:探索天都峰的勇气与坚持: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经历“我”与老爷爷相互鼓舞、战胜困难的过程。
2. 培养学生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的能力,树立不怕困难、勇敢向上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展现不同角色的语气与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习作纸。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 进行听写以帮助记忆生字。
2. 认读以下新词:铁链、攀登、辫子、颤动。
3. 讨论课文的主题,提示学生连接到即将学习的内容。
二、梳理课文结构
1. 课文标题“爬天都峰”中为何选择“爬”而非“登”?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爬行的过程更加艰难,完美地体现了面对高峰时的挑战和努力。
2. 使用课件展示天都峰的陡峭景观,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天都峰的生动语句,解析“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意象。
3. 引导学生朗读涉及情感的词汇,通过肢体语言演绎感知文字的深度。
三、深入体会角色心理
1. 在尝试攀爬之前,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圈出表现“我”内心畏惧的句子及词语。
2. 分组交流,借助朗读问句和感叹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的不安和对成功的怀疑。
3. 通过朗读第八至第十自然段,让学生看到“我”成功登顶的过程及其心理的变化。
4. 探讨“我”如何从观察老爷爷的决心中得到启发,利用具体句子和段落分析角色之间的互动。
5. 学生自主阅读第六、七自然段,聚焦于“我”在攀爬过程中的体验和心路历程,理解“奋力”及“艰难”的深层含义。
四、互相鼓励的关系
1. 分析老爷爷的心路历程,思考他是怎样被“我”的勇气所鼓舞。
2. 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归纳出双方如何形成互助的关系,提升读书感悟。
五、总结课文,提炼道理
1. 指导学生讨论“汲取”的含义,思考“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借力的。
2.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从交流中获得的道理和感受。
3. 教师总结:人际交往中相互激励的重要性,以及这对克服困难的积极意义。
六、课外延伸,能力培养
1. 鼓励学生记录一周来的所做事情,并写下收获和感受,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
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更培养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堂的深入讨论与互动,学生将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勇气与坚持的价值。
教案: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多音字“都”、“假”的正确读音;理解“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能够用“终于”写出一段表达自我感受的话。
(2)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够表达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讨论和品味重点词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3. 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只要勇于面对,勤奋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同时懂得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值得倡导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我”在爬天都峰的经历和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段落中父亲所说的话的深意。
教学准备
- 学生:查找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准备分享。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天都峰的美景。
课时安排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 通过观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材料,并讲述“鲫鱼背”名称的来源。
2. 真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天都峰的高度和险峻,提出问题:“谁能够成为登顶的勇士?”引出课文主题,让学生齐读课题“爬天都峰”。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正确的发音和流畅度。
2. 识记生字,掌握字音和字形,并互相交流记忆法。
3. 在小组内进行生字词的读音比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4. 推选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作为“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了解大意
1. 学生边读边思考,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假日期间,“我”在父亲的陪伴下,与一位老爷爷相互鼓励,成功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 识读并书写要求的生字,进行字词组词练习。
2. 通过比较,综合认识生字的字形和含义,加深记忆。
3. 开展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积极练习书写。
2. 以感情朗读课文,将对内容的理解加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2. 引导讨论“爬”与“登”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理解选择“爬”的理由在于强调天都峰的高与陡峭。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
2. 默读第二自然段,讨论天都峰给学生的印象,结合具体句子体会峰的“高”和“陡”的描写。
3. 分析第三至五自然段中的老爷爷与“我”的对话,讨论其中的相互鼓励与支持的精神。
三、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
1. 鼓励学生找到描写挑战与勇气的话语,体会爬升过程中“奋力”和“终于”的重要性。
2. 角色扮演对话部分,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文本情感。
四、学习第十自然段
1. 引导学生理解老爷爷与“我”的交流,其实是互相的鼓励和支持,体现在双方的勇气上。
2. 提问并讨论如何在生活中汲取他人的力量,找到共勉的信念。
五、拓展活动
1. 设想自己与老爷爷共同经历的爬升过程,将个人感受与同学分享。
六、总结
通过这次教学,鼓励学生在面对未来的困难时,勇于奋斗,积极向上,吸取他人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勇敢。
七、作业布置
1. 朗读课文,特别是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 与家人沟通,分享收获与理解,从而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样全面而细致的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情感素养,使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对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运用相关词语,如暑假、石级、铁链、发颤、犹豫、奋力、终于、居然、勇气、决心等。
2. 理解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变化。
3. 采用多读多思的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4. 深入理解“我”和老爷爷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过程,激发学生从他人身上获取力量与勇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指导他们如何准确朗读“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爸爸的总结话语,充分感受“我”与老爷爷是如何相互激励、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 观看关于黄山的风景视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黄山的印象和体验,让学生对这一著名景点产生兴趣。
2. 引入新课时,提问同学们爬过哪些山,是否有人去过黄山。通过“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的谚语来表现黄山的险峻,并介绍文中老爷爷和“小作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天都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
二、新授内容:
1. 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解其意义。
2. 指名朗读课文的不同段落,纠正发音,讨论课文讲述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3. 逐段学习:
- 第1、2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绘制出描写天都峰特点的句子。展示天都峰的图片,并鼓励学生描述其特征,强调通过特定句子来感知天都峰的高与陡,再与自身感受进行比较,思考是否有勇气去攀登。
- 第3、5自然段:指名阅读,探讨老爷爷的特征,并揭示“我”为何变得坚定不移。分角色阅读对话部分,丰富情感体验。
- 第6、7自然段:自读并找出各类爬山的动作词语,分析这些词语传达出的力量与决心。讨论“奋力”和“终于”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效果与意义。
- 第8、10自然段:再次分角色朗读,分析对话内容,思考彼此之间的感谢与支持,理解合作与鼓励的重要性,挖掘话语背后的深意。
四、巩固练习:
1. 分组角色朗读整个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2. 今日学习中你有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
五、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从语文知识的掌握、个人成长、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反思,鼓励他们在班级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交流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提升朗读能力。
2. 写下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的小故事,并与同桌分享,促进彼此的理解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希望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理解文字,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力量,增强他们的胆量与自信,勇于面对未来的每一个挑战。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读并理解生字“陡”、“攀”等六个新字,并能书写生字“爬”、“峰”。
2.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文本中“小朋友”和老爷爷之间相互鼓励、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感情,能够背诵描写天都峰险峻的精彩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 教师出示天都峰的高清图片,并提问:“小朋友们,谁还记得黄山奇石中的‘金鸡叫天都’吗?这就是著名的天都峰!”接着,教师描述天都峰的高耸和险峻,强调登上峰顶的人如同勇士般勇敢。接着引出学习主题——爬天都峰的体验。
2. 在黑板上书写课题,并标注生字“爬”和“峰”。
3. 全班齐读课题,增进对主题的认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关注生字与多音字的读音,同时标注自然段的数量,确保他们理解课文结构。
2. 学生读完后,再次聚焦那些认为难读的部分。
3. 鼓励几位同学将他们认为难读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以此提升互相学习的氛围。
4. 教师纠正生字与多音字的读音,同时简要介绍“鲫鱼背”的含义。
5. 强调老爷爷的形象特征,通过夸张的描写强调其年纪与坚韧。
三、体会“险峻”,背诵积累
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描述这座令人畏惧的天都峰。在第二自然段中寻找相关的句子,进一步理解“险峻”的含义。
2. 指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一句,询问学生感受。
3. 解构句子中的关键词,诸如“笔陡”、“挂”,帮助学生加深对险峻的理解,并进行生字的书写练习。
4. 学生自由朗读与指名朗读,强调对句子的情感表达。
5. 鼓励学生背诵描写天都峰的精彩句子,在认知与表述中加深印象。
6. 引导学生思考小朋友在陡峭山峰下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情感与想象力。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不怕困难、互相鼓励
1.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中描述小朋友内心的害怕,找到老爷爷的鼓励部分,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2. 自由阅读3至5自然段,注意互问对方的那句关切话语,挖掘隐含情感与信心的传递。
3. 指导学生合作朗读以上内容,增强语境互动。
4. 重点引导学生寻找描写小朋友用劲攀爬的词句,理解坚持的意义。
5. 通过引导朗读强调,即便身处险境,凭借彼此的鼓励,心中共有的坚定支持使他们勇往直前。
6. 最后,指名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在总结环节中,教师强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并问学生们是否感受到了成功登顶后的喜悦。通过形象化的讲述和总结,引导学生们共同期待下次的分享与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