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在观察图片和朗读对韵歌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圆、严、寒”等12个生字;掌握“古、凉、细”等7个生字的书写。
2. 学习并理解“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能够结合实际和图片进行解释。
3. 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并能够独立背诵。
4. 通过对韵歌的内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与新词,能够进行流利的背诵。
-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对仗修辞的美感。
三、教学课时
- 共需2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 启发性谈话:询问学生是否喜欢对对子,激发学习兴趣。
- 展示自然景物的图片,鼓励学生描述这些景色,加深入对自然的认识。
2. 读文识字,发现规律
- 学生自由自读课文,老师协助纠正字音。
- 指名学生朗读,以便观察谁能读得更加正确、流利。
- 教师与学生交替朗读,增强互动。
- 讨论并总结课文中生字和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对仗关系。
- 出示生字及新词的卡片,借助拼音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并分享识记字形的方法。
3. 初读韵文,整体感知
- 自由阅读课文,加深对生字的巩固。
- 小组比赛朗读,增强兴趣与参与感。
- 指导学生留意对子歌的特征,如字数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等。
4. 学习第1节对子
- 使用对比图让学生描述古人与今人的不同,及四季的变化。
- 指名朗读本节的对子,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5. 学习生字“古”“凉”“细”
- 逐一出示生字,观察字形及结构。
- 通过书写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特点。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 通过游戏的方式复习对对子,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2. 研读课文,学习第2节对子
- 指名学生朗读第2节对子,结合图片识词。
- 通过播放日出与日落的动画,加深对“晨―暮”“朝霞―夕阳”的理解。
3. 学习第3节对子
- 自由阅读并思考“桃”“李”“柳”“杨”的特征,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
- 引导学生发现成语,播放视频增强对“鸟语花香”这一词语的感受。
4. 整体回顾,感悟课文
- 组织学生领读、个别读和齐读,通过读出节奏感加深理解。
- 启发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5. 指导写字
- 运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 讲解书写的细节,教师示范并给予及时反馈,确保每位学生掌握写字技巧。
---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互动式的读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很好的学习热情和团队精神。在写字环节,个别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还有些薄弱,需在后续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整体来看,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不仅认识了新字词,也感受到了语言对仗的美妙,为将来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年级语文《古对今》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并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识别常见的自然现象,感受美丽的自然景色。
3. 在诵读中体验汉语对称及韵律的美,增强语感的敏锐度。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文
1. 师生共同互动,利用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对子练习:
- 教师说“古”,学生接“今”;教师说“严寒”,学生接“酷暑”等。
2.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进行认读,检查朗读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3.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本节课中继续探索课文的乐趣。
二、理解课文,体会对称之美
1. 学习第一小节:
-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鼓励学生找出对称词汇。
- 交流中,由老师板书相关对称词:“古―今,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这些对称词的含义,教师辅以相关图片(例如冰天雪地、烈日当空等),增强理解。
- 教师解释古人的世界观,帮助学生理解“圆对方”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察觉相对词的特征,如时间、形状和季节变化的描述。
- 学生齐声有节奏地朗读这一小节,感受语言的对称性。
2. 学习第二小节:
- 学生自由朗读,识别出第二小节中的景物描写,教师进行适时板书(晨―暮;雪―霜;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 师生讨论这些词汇的对称特点,并通过出示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例如晨曦的阳光与夜晚的落日,以加深学生的感受。
- 学生齐读,归纳第二小节的主题——常见自然现象。
3. 学习第三小节:
- 学生自主朗读,轻声交流对称词汇,教师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例如“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插图,增强视觉印象。
- 指名学生提取出小节的主要内容,鼓励他们理解和分享这部分的对称节奏。
4. 综合回顾,互动游戏:
-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进行小组练习,强调对称与节奏的变化。
- 进行“找朋友”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词语卡片找到适配的对称词,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5. 齐读练习与背诵:
- 全班共同齐读儿歌,练习背诵,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三、自主创编,拓展提升
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对称之美,提出创编小儿歌的要求。
- 第一编的形式是一个字对两个字,第二编保持同类事物的主题。
2. 学生自主创编,交流分享。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给予鼓励指导。
3.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完善,充分肯定每个创编的努力。
4. 教师介绍《笠翁对韵》的书籍,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拓宽知识视野。
---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感受到对对子所带来的乐趣与知识,且在朗读中领悟了汉语的对称与韵律之美。希望大家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更加关注对称词汇与句子的妙用,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在一年级的家校课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一节名为《古对今》的课程。这是一首充满韵律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四季的更替、白天与黑夜的交交替以及自然界的生机盎然。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不仅能体验到韵诗的美,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我采用了“智慧课堂”的理念,将识字与理解文本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对子”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课前准备与朗读上传
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认真预习,并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在课上,我利用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展示全班同学的朗读情况。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呈现,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种互动形式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随文识字与韵文诵读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随文识字的环节。通过电子课本的聚焦功能,我将每一小节的内容进行巧妙的拆解,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愉悦氛围中学习生字。此外,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来增强韵文的表现力,例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等。通过这样的多样化练习,学生们能够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在这过程中,利用电子课本的“白板功能”,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他们的诵读中,韵律感得到了丰富的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
三、现场测试与精准反馈
在理解全文后,我设计了五道测试题,通过电子课本的互动功能现场发送,让每位学生当场完成并提交。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并通过平台的反馈系统,对答对的学生和答错的学生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讲解。这种精准的教学反馈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了文本的核心内容。
四、生字书写及评议
我首先通过聚焦功能,让学生观察“凉”字的结构与书写的要点。学生们在完成练习后,拍照上传字帖,再由我随机抽取同学的书写进行评议。通过相互评价,学生们不仅看到了他人书写的优点,更意识到了自身书写中的问题,使得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学反思
虽然这堂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与学的过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将继续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不断探索“智慧课堂”带来的新方法和新理念,以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是一门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我会持之以恒地努力,让自己的教学之路愈发顺畅和丰富。
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古对今》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对韵歌的形式进行识字,这是该教材第二次引入这种富有趣味性的识字方式。该首对韵歌巧妙地以对偶句的形式描绘了四季的气候变化及其美丽的自然景观,课文共分为三个小节,每小节由四行组成,结构一致。每段韵文既可同义对仗,也可反义相对,形象地展现了四季的轮换、冬春的交替、日夜的更迭,以及万物复苏的自然规律。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对四季美景的想象,帮助他们在理解、诵读和欣赏中积累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识字方面,我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生字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我鼓励学生应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例如通过联想、词组等,采用“一字多法,一法多用”的策略。在写字指导中,我重点对“李”和“香”两个字进行了演示,强调字的结构和占位。通过使用希沃白板的功能,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字形的构成,有助于他们正确书写。同时,我也注重观察学生的写字姿势,确保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在理解课文和朗读指导的环节,我利用图片和实际感受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唤醒他们对词义的感知。在对韵歌的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学生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以及师生合作读,使得课堂充满了活力和乐趣。经过这些丰富的朗读实践,学生们不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还基本能够背诵出第一小节。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于有效运用了电子白板、配乐朗诵和视频拓展等现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我希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然而,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生字拓展的环节还不够丰富,今后我会考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或者通过组词等方式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其次,课堂环节的设计需要更加紧凑,本节课处理课文的细节过于分散,应该加强整合,同时也要把控好课堂节奏,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同时,我认为应当设计一个让学生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们能够亲自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在朗读时间上的安排相对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发言,通过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点评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我会继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设,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更积极主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改善不足,力求每一堂课都能做得更好。
《古对今》是一篇以识字为重点的课程设计,通过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学习生字,提升他们的识字能力。文章通过浅显易懂的诗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从而施展他们的阅读技巧和书写能力。
一、注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们发现识字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的实践中。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限于课堂内的学习,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生字的影子。在《古对今》这篇课文中,我特别强调通过朗读课文来识字,让学生在音韵的韵律中自然而然地识别和记忆字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够在实际语境中领悟到识字的乐趣,培养出主动探索的意识。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的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入手,使知识更加贴近他们的实际。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和简短的故事,我能够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古对今》的教学中,我运用拼音及生动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共同识字,从而在愉悦的情境中提升他们的识字能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在识字教学中,认写的同步性至关重要。因为学习生字的最终目的是增强阅读能力,而低年级孩子的阅读则是对识字成果的巩固。《古对今》的课堂上,我结合重复朗读和生字卡片的使用,安排了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巩固已经学过的字词。同时,我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新学的生字,这不仅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策略,如生活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等,确保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的有机结合。同时,我强调读书和写字的良好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口、眼、心的配合,在写字时保持端正的姿势。通过创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我希望能丰富孩子们的童年时光,让他们在互动和实践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总结中,我意识到,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识字的基本方法,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这些知识。这也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大门,使得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的实践紧密相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