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题:高二语文教案:深度解析《扬州慢》中的婉约风格
【教学目标】
1. 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征,如情景交融、低沉伤感及和谐之美。
2. 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深刻领会《扬州慢》中蕴含的伤古怀今的情感及“清冷”意境。
4. 借助对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比较阅读,分辨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以及各自表达的情感深度。
【教学重、难点】
抓住“空城”这一词眼,分析景物清冷的特点,感受《黍离之悲》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设想】
尽力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理解和解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在中国,有一个被誉为“中国的月亮城”的地方,这里月光柔情似水,月色宁静幽雅,这个城市就是扬州。王安石曾言:“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然而,800多年前,年仅21岁的词人姜夔路经此地,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写下的《扬州慢》正是对这种矛盾心情的深刻描绘。今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首词,挖掘其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
“慢”是指一种舒缓的曲调,通常填词的篇幅较长,字数一般超过91字。这首词是姜夔在21岁经过扬州时所作,反映了此地繁华的历史与如今的凋零。扬州在唐代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但到了宋朝,由于外界的侵扰,城市的繁华遭遇战火的洗劫,面临着严重的衰败。通过这首词,作者抒发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词作,结合注释逐句理解。
2. 教师范读,展示语音的美感与节奏感。
3. 引导学生诵读,关注字音、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四、具体研习
(一)研习序言
1. 词前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 主要讲述了写作时间、所见扬州的景色,以及词人的感慨与其他词人的评价。这一段为全词奠定了黍离之悲的情感基调。
2. 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 它交待了创作背景,为整首词营造了悲伤的情感氛围。
3. 提问:词人在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经过扬州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词人怆然的心情,并找出蕴含情感的关键词语。
(二)研习内容
1. 提问:词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
- 学生明确荞麦、寒水、城池、明月等景,唤起对景物的感知。
2. 词人听到了什么?
- 明确回答是号角声,增添了场景的氛围感。
3. 再次自由朗读,感受语言的表现力。
- 讨论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表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与对故国的同情。
4. 通过形象对比,分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美学价值。
- “渐”字传达时间的流逝,结合“寒”和“空”呈现出扬州的凄凉境地,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少之又少。
5. 分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意蕴。
- 联系杜牧的诗作,通过历史对比,映射如今的寂静与孤独,揭示月亮作为见证者的角色。
6. 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的表达手法。
- 通过想象来年春天的生长,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物是人非的感伤。
7. 最后,讨论景物修饰词的作用,明确情感怎样通过景物的描绘体现与渲染。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不仅掌握了《扬州慢》这一词作的艺术价值,也加深了对历史文脉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与吟诵能力,使其能够深入感受诗人传达的情感与意境。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规范的答题思维习惯,促进学生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引导他们在吟诵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及其所描绘的悲凉画面,加强对诗歌节奏和音韵的把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体验诗人所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关怀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杜甫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想象再现秋江的广阔景象及抒情的主人公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探究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PPT展示两幅表现秋天景色的图画,让学生自由欣赏并分享感受到的情绪。这些画面萧瑟且凄清,与即将学习的诗歌中所描绘的秋景相契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为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他在长安生活多年,饱尝时代的悲苦与个人的不幸。盛世唐朝的繁华逐渐被战乱与动荡所侵蚀,杜甫的诗作因此而具有人文关怀与历史深度,体现了他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三、整体感知
(一)诵读
学生们自由朗读诗篇,并感受诗歌节奏的变化。可通过指名阅读和老师录音结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二)把握诗歌内容
运用记叙文的要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与内容。
- 时间:重阳节的秋天。
- 地点:夔州的高山之巅。
- 人物:身患重病的杜甫。
- 事件的起因:重阳节习俗的登高,寄托对长寿的祈愿。
- 事件的经过:杜甫所见的江水与飞鸟,所闻的猿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事件的结果:深切的悲凉感悟。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与颔联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饱含秋意的自然景象,构建了悲凉而辽阔的意境。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象如何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萧瑟与孤独的氛围。
(二)抒情:颈联与尾联
在颈联中,杜甫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命运浮沉的哀叹。分析这联中蕴含的层次感,讨论诗人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悲凉。
尾联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表现出对国家破败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悔恨。杜甫通过“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露了自己晚年的痛苦与苦闷,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反思,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五、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诗歌表面的字句,更要深入探讨诗人情感的来源与表达方式,认识到杜甫作为“诗圣”的意义,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对历史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对科学的基本认知。
二、能力培养目标
重点探讨“教育历程”的内涵,培养学生反思和分析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思想。
三、德育渗透目标
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探索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其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文章中的内容而非深奥的相关科学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对这些知识有一定了解即可,让学生聚焦于文本,促进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许多年轻梦想成为科学家,而对物理的探究更是无数学子的追求。今天,我们将通过加来道雄的成长经历,探索他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或许此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启示。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深化对科学的理解。
2. 探讨“教育历程”的思想内涵,了解科学家的成长与成就。
三、整体感知
1. 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著作包括《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
2. 文章结构
文章标题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叙述方式上采用历时性的结构,但开篇讲述的两件童年趣事则是一种共时性的叙述方式,巧妙将文章的脉络与重点突出。主要结构如下:
- 童年与青春
- 鲤鱼幻想与实验
- 爱因斯坦的探索
3. 文章内容
- 作者从小对自然充满好奇,用自己独特的想象力探讨宇宙的奥秘。他的思维能力并非超出同龄人,而是充分运用了想象力,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 接触爱因斯坦的理论后产生了探索热情,将其视作“侦探故事”,反映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成为科学家的必要素质。
- 虽然他在高中时期应享受青春,但仍选择埋头实验,验证理论,这种执着显示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扎实的研究态度。
四、重点与难点的学习实施
1. 【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巧妙安排了叙述结构,通过童年趣事与高中实验的对比,突出其成长为“物理学家”的历程。对相关理论书籍的回顾则点滴展现其严谨的科研态度,而不一一列举所有经历,使得故事更集中和有效。
2. 【提问】本文传递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作者的成长故事深刻展现了科学探索的多维精神,包括想象力的运用,保持对自然的好奇乐趣,以及通过实验获取真知的重要性。
3. 【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如何?
【明确】鲤鱼科学家的视野局限,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排斥与无知。他们尝试掩盖自己的不解,并不去深入探究。
4. 【提问】作者借用“鲤鱼科学家”的故事想说明什么?
【明确】人类与鲤鱼的相似之处在于固守自我理解,狭隘的视野限制了科学的扩展,强调了突破局限思维的重要性。
5. 【提问】课文中提到的冒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如何衔接教育历程?
【明确】这些小插曲不仅是补充内容,更为主线提供了逻辑辅助,表现出儿童好奇和探索精神对科学教育之重要性。
6. 【提问】“理论物理学家”在作者心中是个怎样的角色?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面对枯燥的工作,需具备耐性与奉献精神,深知探索过程中的艰辛。
7. 【提问】作者的实验室建设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
【明确】强调科学探索要基于严谨的实验,提醒我们在教育中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理论。实验不仅是操作,更需综合思考与计划。
总结来说,加来道雄的教育历程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成长之路,更深刻地提醒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激发好奇心、建立实验精神与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唐代诗歌的表现技巧,尤其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传达。
2.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与品评,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领悟想象与夸张的艺术之美。
3. 情感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深情世界,体会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通过朗读与品鉴,感受到诗中那种循环往复的情感与波澜壮阔的气势。
2. 利用“剥皮抽筋”法深入探究诗中情感的主旨。
3. 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及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体会李白浪漫奔放的诗风。
二、教学难点:
1. 对李白激昂俊逸诗风的欣赏与理解。
2. 精确探究诗的情感主旨,特别是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倔强。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探讨
4. 多媒体辅助展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想象一下天地如何形成,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是一种方式,而在我们西南地区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天是男性神祇创造的,而地则是女性神明的作品。因她的努力使大地变得宽广,以至于无法与天空契合,于是她选择将大地折叠,从而形成了种种山川,天地才得以相合。这种壮阔的自然景观或许给李白创作《蜀道难》提供了无限灵感。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同感受它的奇妙与气势。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为了更好地领会诗的内涵,首先请各位聆听老师的诵读,潜心感受诗歌威严的风格。接下来请同学们轮流诵读,注意找到诗歌中表现的雄浑与豪放之感。我们一起总结,这首诗的主旋律反复出现的几句话,便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的咏叹不仅强调了蜀道的险峻,也营造了强烈的情感基调。
接着,通过对声韵的细致把握,导入到诗歌的诵读指导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每一句的声势与情感如何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声调引导与逐句分析,使学生体验到李白那种仰望苍天,感叹蜀道难行的情绪跃然纸上。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曾称赞李白的诗“落笔生云烟”,那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如此独特的意境呢?我们不妨挑选几句经典进行深入解析。比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通过神话、上下对比,树立起蜀道的巍峨高峻;以及“青泥何盘盘”,西南的蜀道曲折复杂,仿佛让人走入了迷途。
在每一节的赏析中,同学们要思考这两句诗具体指向的景象和情感,分析其艺术效果,讨论其背后隐藏的激昂与悲愤。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示,李白的夸张手法与神话引用不仅让蜀道的险境栩栩如生,也让他的浪漫主义色彩得以彰显。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最后,带领学生探讨李白写蜀道难的初衷,借助于文本中的具体语句如“问君西游何时还”,不难发现诗人在劝友人减少前往蜀地的忧虑。这种劝勉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更包含了对生活的深思与对时局的警醒。通过对李白的生平背景与作品的结合,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深入思考。
结束语:全体同学齐声诵读,感受这位伟大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对自然的崇高敬意,让李白的豪情与浪漫在我们心中荡漾。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宇宙的边疆》解说词学习
学习目标:
1. 理解解说词的基本特征,体验科学思维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优美。
2. 感受科学家所展现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学习重点:
- 深入理解解说词的特征,感受科学思维与语言表达到的独特之美。
学习过程与内容:
1. 文题猜想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回顾与这一课题相关的内容,分析《宇宙的边疆》这一标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索与宇宙相关的主题,比如宇宙的起源、结构、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等。
2. 文体回顾
本文作为一篇电视解说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栏目,回顾一下电视解说词的特征。学生可以列举本类文章所需的语言特点,例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使用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 学以致用
结合上一步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指定的《宇宙的边疆》文本中识别出体现解说词特征的具体语句。鼓励学生们逐句朗读,并进行深入分析,例如讨论为何这些特定的用词或表达方式能够有效传达信息,如何提升文章的吸引力等。
4. 扩展理解
在总结之前的讨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感悟,给“宇宙”下一个全新的定义。可以是科学的定义,也可以是他们个人情感的表达,以此激励学生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事物。
总结: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应能加深对解说词这一文体的理解,感受科学语言的魅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宇宙及科学探索的热情,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关注科学的进步与未知领域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