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份详细的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范文,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第1篇: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拓展

【教学目标】

1. 熟读文本,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文本中情感与事件交融的表达技巧及语言的精炼性。

3. 深入体验文章中凄切婉转的情感表现与陈述技巧。

【教学重点】

古汉语中重要词汇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处境与李密祖孙间深厚情感的真挚性。

【教学方法】

本课为教读课,采用串讲与朗读结合的方式,强调增强知识掌握的同时,体会文本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需重点推进预习。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

1. 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解析:B项“逋”、“C项“希冀”、“D项“逮”错。

2. 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奏章,用于臣向君主陈情。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除”则是免去官职。

C、“孝廉”指品行端正、善事父母的人,被推荐为官职。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分为大功和小功。

解析:D项“除”可指授官。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学生阅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帮助学习。

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出生于武阳。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再嫁,由祖母撫养长大。李密博学多识,善于辩论。263年,司马昭废除魏帝建立晋朝,为安抚蜀汉旧臣且拉拢东吴士人,晋武帝采取怀柔政策,授予李密官职。然而,李密心系故国,对新朝持有顾虑,最终选择了观望。晋武帝察觉李密的态度,责其逋慢。李密利用“孝”字,通过情感打动皇帝,巧妙表述,最终获得批准。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 学生朗读文本,注意注释的字。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 讨论问题:

(1)作者的主要陈述是什么?各个内容属于“闵凶”是什么?

(2)分析叙述角度及语言特点。具体应明确“夙遭闵凶”的种种细节所构成的情感。

(略去翻译习题内容)

(二)第二段:

1. 朗读课文,关注注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 自由朗读第二段,识别层次与重点:

- 陈述朝廷的召唤与自身的困扰。在叙述中表达感情与现实的矛盾。

(三)第三段:

1. 与学生共同阅读,解读内容。

2. 讨论层次及转折,分析语言表达的细腻之处。

(略去翻译习题内容)

(四)第四段:

1. 深入探讨段落主旨和贯穿的关键词。

2. 研讨用语及情感的真挚表现,分析为何李密愿意辞官照顾祖母是其真诚表达。

五、晋武帝批准李密的理由

1. 被李密的真情所打动;

2. 显示孝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六、梳理课文结构

1. 第一段:叙述个人悲惨遭遇。

2. 第二段:写进退两难的困境。

3. 第三段:提出孝之论。

4. 第四段:讲述应尽孝道之后再谈忠诚。

七、艺术特色

1. 情事相融,笔调真切。

2. 语言表达生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

八、课后练习及讨论

九、字词整理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总结

第2篇: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拓展

【教学目标及训练重点】

1. 理解和记忆词语“涔涔”、“郁热”、“昧心”等的含义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 了解作品语言特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表现。

3. 体会戏剧如何通过尖锐的冲突和复杂的情节来传达人物性格与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作者及作品简介

2. 分角色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中展现的矛盾冲突

4. 课堂讨论:周朴园是否真正爱鲁侍萍?

一、导入

引导学生们认识剧作家及其经典作品《雷雨》。简要介绍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速读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及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填图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

三、讨论

组织课后练习,思考并回答: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产生的原因何在?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课堂活动:辩论

分组进行辩论:

正方(第一组和第二组):认为周朴园爱鲁侍萍。

反方(第三组和第四组):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通过辩论,帮助学生梳理“重逢”一节的信息脉络,赏析人物言辞,分析人物形象。

总结要点:

1. 周朴园曾对鲁侍萍有过真正的感情。

2. 分析他为何抛弃鲁侍萍,从性格和社会阶级的角度理解其行为。

3. 进一步探讨周朴园的人物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安排课后练习,鼓励学生思考和梳理。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细致阅读和赏析“斗争”一场

2. 总结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

3. 课堂练习

一、阅读赏析“斗争”一场

讨论内容:

1. 周朴园在面对父子关系时的态度,是否真有顾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鲁大海的话中透露了什么信息?

3. 鲁侍萍为何不认自己的儿子周萍?

二、总结人物性格

1. 周朴园:展现出残忍、冷酷、自私、贪婪及虚伪的资本家特质。

2. 让学生们自主归纳鲁侍萍和鲁大海的人物性格,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深入讨论

探讨为何选择“雷雨”作为剧本标题,讨论其象征意义及与剧情的关系。

四、归纳主题

通过展示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的复杂矛盾,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冲突,反映出2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五、课堂练习

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鼓励他们寻找印象深刻的句子,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可以适时引导,特别关注周朴园与鲁侍萍台词中能体现人物心理的部分。

第3篇: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拓展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详解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作品中淳朴人情和人物内心孤寂情感的细致鉴赏能力。

2. 结合作家创作谈及作品题目的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全面把握作品主题。

3.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美、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情感表达效果。

二、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通过诵读理解小说情节,概括分节内容;鉴赏作品中淳朴的人情和内心的孤寂;欣赏散文化的语言和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

- 难点:深入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彻底把握小说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方法

1. 读书指导法

2. 讨论法

3. 讲解法

4. 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 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情节,鉴赏人物塑造及其内心的孤寂;感受散文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2. 重点与难点:

- 重点:了解小说情节,结合情节与环境进行人物鉴赏。

- 难点:通过景物描写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3.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引入沈从文的《边城》,强调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散文般的语言美。

2. 明确目标:

学习的重点在于情节理解及人物形象的鉴赏。

3. 浏览课文: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并结合注释复述情节,教师加以补充主要情节,概括文章分为三部分的内容。

4. 鉴赏人物形象:

- 提问:沈从文以人为本,作品中如何展现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

- 明确不同的“爱”:祖孙之爱、手足之情、恋人之爱。

5. 讨论:

结合情节与环境,讨论翠翠的人物形象,叶适不同的情感表达。

6. 总结:

讨论人物的孤独感,探讨内心孤寂的原因。

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环境描写的效果;深入分析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2. 重点与难点:

- 重点:鉴赏语言与环境描写。

- 难点:理解文化内涵和主题。

3. 教学步骤:

1. 学习环境描写:

- 探讨环境对人物内心的影响,学生朗读优美的环境描写。

2. 探究文化内涵与主题:

- 讨论“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 思考“边城”象征的意义,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 讲解与讨论:

- 解读沈从文的创作背景,探讨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4. 作业:

- 请同学们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对《边城》的阅读感想,分析人物内心的孤独成因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对小说的情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对人物的情感脉络和作品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4篇: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拓展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解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考试对文学类文本的要求。

2. 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技巧。

教学重点:

1. 理解江苏高考的命题特点以及小说阅读带来的变化。

2. 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步骤和策略,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

3. 强化对答题技巧的理解,以应对各类小说阅读题。

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小说阅读中的答题方法和分析策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近年,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出现频率逐渐上升,虽然在传统高考中关于小说的考查较少,但随着各地卷的革新,小说阅读已经成为考生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内容。例如,湖北、浙江、海南等地的试卷中均出现了小说阅读理解题目。这一趋势意味着考生需要深入掌握小说阅读的技巧和策略,以应对愈加多样化的考题。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介绍

1. 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结合完整的情节发展和丰富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

2. 小说三要素:

a. 人物形象: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人物的个性。

b. 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推动情节的发展。

c.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故事的背景。

(1)关于人物的要素:

-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可以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 鉴赏人物时,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外貌、行为以及故事情节中的冲突,从而全面理解人物性格及成长轨迹。

(2)关于情节的要素:

- 情节的构成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理解情节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把握故事的内在逻辑。

- 情节的作用不仅是推动故事发展,还能烘托人物性格,因此在阅读时要关注情节的设置和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3)关于环境的要素:

-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者共同影响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深入分析可以揭示主题的深层内涵。

- 环境描写的功能包括增强氛围、暗示主题以及推动情节发展,是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三、小说阅读策略

面对考试中的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理清情节的发展脉络,抓住核心事件。

2. 在分析人物时,应综合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理解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环境描写能够为故事增添层次感,考生要学会从中挖掘出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结

小说作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文学形式,不仅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也在高考试卷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考生在阅读小说时,需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巧,通过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提升自己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5篇: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设计示例
拓展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和虚词,并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2. 学习运用曲折回环、思念迭起的手法进行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核实字词,通顺文章,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探讨,辨析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世外桃源”描绘的惋惜,体味其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常用词汇,理解古今异义现象。

2. 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详略,感受其语言的优美和精练之处。

3. 深入探究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理想社会的具体内涵和深远意义。

三、教学方法

运用朗读法、探讨讨论法和情境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PPT课件和相关图片,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展示云南的美丽风景如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等图片后,引入桃花源的故事。这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心生向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一起探索这个神秘的世外桃源。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文言词汇的发音和解释。

2. 清晰翻译文章中的难词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词义。

3. 组织全班合作,完成全文的通译,为后续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三) 精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明确文章叙事情节的发展顺序,结合注解帮助学生理清逻辑。

2. 组织学生结合课文,练习用“这里美,你看。”的句式描述桃花源的美丽。

3. 概括桃花源的美丽所在:环境优雅、资源丰富、生活安宁。

4. 探讨桃花源的神秘性,分析其中的情节、角色与结局。

5. 讨论桃花源所展现的幸福生活特征,以生活的平安与丰饶为切入点。

(四)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激励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及当前社会情况,畅谈理想生活,并讨论如何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六、小结作业

最后,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巩固对课程学习的掌握。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反思,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社会的理解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