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文原文及其详细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1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拓展

标题:在大青树下的校园生活

清晨,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山坡和坪坝上。小路两旁,绒球花和太阳花竞相盛开,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此时,许多小学生正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学校。这里有穿着民族服饰的汉族小朋友,也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小伙伴。他们的服装各异,色彩斑斓,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校园愈加生动。

孩子们互相打招呼,和在树上欢快歌唱的小鸟交流,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问好。见到高高飘扬的国旗,大家齐声敬礼,满脸的肃穆与自豪。校园里洋溢着友爱的气氛,各族孩子在这里相聚,成为了一家人。

突然,大青树上的铜钟清脆响起,“当,当当!”随着钟声,象征着知识的上课时间到了。在同一间教室里,不同民族的小学生们齐心协力,朗读课文,那声音宛如美妙的乐曲。此时,窗外异常宁静,似乎连微风都停止了,树叶静静地摆动,鸟儿们也鸦雀无声,蝴蝶停留在花丛中,似乎在专心倾听孩子们的朗朗书声。

而有趣的是,几只猴子在树下调皮捣蛋,也忍不住对这一切充满好奇,悄悄跑来凑热闹。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纷纷涌向大青树下,他们在树荫下嬉戏,或学习跳孔雀舞,或进行摔跤比赛,甚至玩起了各式各样的游戏。欢乐的笑声吸引了许多小鸟前来观赏,连机灵的松鼠和山狸也被这个热闹的场景所吸引,争相来看看这些活泼的孩子们。

这就是我们心爱的边疆小学,一个充满活力与多样性的地方。大青树下,古老的铜钟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校园故事的每一个瞬间。在这里,不同的民族凝聚着智慧与友谊,共同绘制出灿烂的未来。

第2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拓展

课文教学设计:《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认识“坝、汉、艳”等10个生字,并掌握“晨、绒、球”等13个生字的写法与意义,培养基础汉字的识记能力。

2. 通过朗读练习,能够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增强语音语感。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小学中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其中蕴藏的自豪感和对民族团结的赞美。

教学重点

- 生字的认读与写作。

- 朗读时能够传达情感。

教学难点

- 理解各民族孩子之间友爱团结的生活情景,并深刻体会到课文所传达的自豪和赞美情感。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有关各民族文化的资料

-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中展现的情景。

- 讨论问题:图中有趣的孩子们和他们的服装。

- 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及其象征意义。

2. 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全班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生字词的正确发音。

2. 学生自主朗读,标注生字,理解段落大意。

三、检查朗读

1. 通过小组讨论和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测学生的朗读效果。

2. 游戏形式巩固生字词的认读能力。

四、段落理解

- 理清章结构:

- 第一段:孩子们穿着不同的服装。

- 第二段:课堂上、课下友好的学习与生活。

- 第三段:对学校的喜爱和赞美。

五、巩固生字与书写指导

1. 小组活动,通过“火车”形式朗读生字。

2. 观察生字的构成,分享识字的方法。

3.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字形结构的细节。

六、课堂总结

- 讨论孩子们在学校的快乐体验,展望下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及时纠正。

2. 指名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文本

1. 学生朗读,体会学校的“美丽”,用相关句子支持他们的观点。

2. 指导学生描绘自然环境的美,让学生畅想校园的多彩。

三、感受生活的幸福

1. 学校里的孩子们互相友好的互动场景,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幸福的感受。

2. 讨论各民族的团结与友爱,强调课堂氛围的和谐与欢乐。

四、情感寄托

1.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所小学的情感,讨论感受自豪与骄傲的原因。

2. 指导朗读表达情感的句子,强调读出重音和情感。

五、拓展与总结

1. 齐读课文,再次强调自豪感和团结的重要性。

2. 播放《爱我中华》,通过歌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3. 布置作业,搜集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料,准备制作“爱我中华”的小报。

收尾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不仅仅识字读文,更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与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课程结束时,学生们都能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思考,期待着下一次的学习旅程。

第3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拓展

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段独特的学习之旅

在我国的美丽边疆,有这样一所小学,它坐落在山花烂漫的景色中,沐浴在阳光下。每当清晨,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奔向这所充满活力的校园,各自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宛如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汇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教学目标的设定

我们的学习目标首先是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和“晨、绒”等诸多词汇,以培养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由想象来理解课文中的画面与情感。此外,我们更希望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并结合个人的学校生活,分享自己独特的体验。

学习策略与准备

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将通过形声字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而在写字方面,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以便他们能够正确书写。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我们期望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效果。对于较难理解的词汇,将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和图画的辅助来增强理解能力。教学准备方面,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第一课时的开展

一开始,我们播放了一首《爱我中华》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和各自的独特性。学生们积极分享了对不同民族的了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初读课文后,学生通过自学提示积极标注生字词,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检查,相互分享学习策略。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筛选课文中不同的场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结构,课堂上气氛活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的深化

在复习阶段,学生们再次朗读了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感受其中的韵律与美感。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边疆小学的美丽,团结,祥和与欢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默读、画出细节并进行交流,增强了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在品味校园各个方面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了教材中悄然流露的团结意愿,增进了他们对同学之间情感的理解。此外,通过对课堂环境的审美感知,学生们不仅看到了边疆小学的和谐美好,还加深了与自然的连接感。

总结与实践的延伸

课程的最后,教师总结了边疆小学的特色,并与学生们分享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与实践,比如分享自己学校的生活场景,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表达能力。

这堂课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学习,还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了情感的共鸣与课堂的乐趣。在大青树下的小学所给予的,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心灵的触动与文化的交融,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精彩的学习之旅。

第4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拓展

标题:《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反思与改进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作为此次课程的重点,它通过生动描绘西南边疆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展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与团结。课文清晰的结构和分明的段落安排,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首先描写了孩子们上学的路途与学校的场景,而后讨论了课堂内外的学习生活,最后以赞美的语调结束,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1. 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伊始,我通过播放《爱我中华》的音乐片段为课程导入。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个欢快的氛围。

2. 深入词语理解——课堂上,我特别强调了“安静”和“热闹”这两个词的使用,让学生在上下文中通过感受这些词的含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们想象“校园里的安静为何会如此”,他们能在思考中领会句子的精髓。

3. 情境创设与情感强化——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问题:“假如我们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子或小鸟,会有什么想法呢?”这种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共鸣和想象,增强了他们参加朗读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审美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此同时,课程中也有一些成功之处值得总结:

1. 角色转换,深入体验——在讲解课文的第二、三段时,我提问学生如果是小鸟、小树、蝴蝶等,一定会如何反应。这种角色转换让学生从不同视角体会课堂的氛围,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周围花草虫鸟对学习的安静欣赏。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 拓展阅读的困难——在拓展阅读《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时,尤其是《走月亮》这篇散文,学生对其内容并不熟悉,圈画时碰到了一些困难。而《山沟里的孩子》因为相对简单,学生能够较快理解,因此我鼓励他们积极自行阅读。

2. 字音指导需要加强——在字音的指导上,特定的词如“傣族”的“傣”读音,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未能通过直观图片展示,使得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障碍。

基于上述反思,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改进:

1. 熟悉年级特点——由于对三年级学生的教学特点掌握不够,导致部分设计过深。因此,在备课环节要多加强对课文的研读,积极参与集体备课,确保内容的适宜性。

2. 角色表演的个性化——在角色表演时,部分学生未能准确表现出小鸟、猴子等角色的特点,导致语言较为单一。针对这一点,可以提前让学生熟悉每个角色的特性,比如猴子的灵活、花开的缓慢等,以提高表演的生动性和个性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的反思,我认识到教学有其成功的方面,也有待改善的空间。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第5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与教学设计
拓展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疆一所民族小学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在这个温馨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生活。课文不仅传达了孩子们的幸福与梦想,也反映了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关爱的美好图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第一步,可以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吸引他们注意其中动人的细节和语言。通过讨论各自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的见解与想象。例如,面对课文未详细描述的课堂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出大青树下小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描述同学们如何专注于课本,如何随着朗朗书声感受到知识的力量,甚至可以讨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的乐趣与难忘之处。

其次,针对课文中的某些关键词和句子,我们可以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挖掘其中的新鲜感。例如,在描述班级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这些服饰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兴趣与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感受文字带来的美感,还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

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延伸阅读,如《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他们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文本中,通过圈画出其中的新词句,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欣赏力。

尽管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改进的空间。课堂氛围时常显得有所单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发言人数较少,这表明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因此,如果能够重新设计课堂,我会加强引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仅致力于培养他们的语言素养,也会通过情境创设和移情朗读,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层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能让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提升语言能力,感受语文的魅力。

总之,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们要注重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推动孩子们主动参与,通过多样的活动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忱与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