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10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探讨了八年级语文与音乐的教学设计,结合两者特点,提出创新的融合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兴趣,促进跨学科学习。
第1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标题: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综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和积累相关词汇,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了解作家琦君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对其作品的整体认识。

3. 熟悉琦君故乡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新年习俗,领悟作品中浓厚的思乡情感。

能力目标

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以声传情,更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2. 细读课文,欣赏语言之美,关注细节描写,深入感受作品中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

激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培育其对人文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如诗一般的语言、生活与童年,鼓励他们珍惜青春时光,追求富有诗意的人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思乡情怀与怀旧情感。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利用学生提供的新年家庭录像,引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分享个人过年故事,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2. 朗读教学法: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表演朗读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3. 讨论与点拨: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与意境。

4. 品读鉴赏法: 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设计

- 设计一: 引导学生回忆琦君和她的代表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如提问:“有没有同学曾经阅读过《琦君说童年》?”这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 设计二: 通过对新年的讨论,强调其喜庆的意义,提出引导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2.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 播放学生提供的新年家庭录像,以此引入话题,激发情感共鸣。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过年经历,讨论这些经历所带来的感受。

- 教师总结我国浙江温州一带的新年风俗,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春酒》的内容。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 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帮助学生通过听觉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感知。

- 让学生逐字逐句大声朗读,鼓励他们在读中体会情感,并与同伴交流感受。

4. 精读课文,合作研讨

-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要事件和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 总结每个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文章的整体意图和细致的风俗描写。

5. 品读鉴赏,深入分析

- 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分享理由,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 教师总结琦君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强调细节描写对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

- 总结此次学习的收获,回顾琦君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的乡情和民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7. 布置作业

- 写一段描述自己过年的快乐时光的文字,分享个人的生活体验。

- 查找并推荐一部与思乡情感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 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从多角度体会其文学魅力。

通过这样的综合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提升他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连接生活与文学。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八年级语文与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顺序,了解不同的说明顺序形式。

2. 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说明的对象及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说明顺序的选择与说明内容、对象与目的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对科学说明的重视。

教学重点

- 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提升写作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教学难点

-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根据说明的目的与对象灵活运用并调整说明顺序。

教法学法

- 采用讲解法、示例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课时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 学习并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顺序。

2. 理解如何根据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的顺序。

3. 在写作中做到言之有物的同时,实现言之有序。

二、文题展示

- 请围绕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撰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说明文,重点介绍其特征与功能。

三、写作导航

- 说明文的表现形式:优秀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以便准确、清晰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和功能。

1. 时间顺序:由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例如,当讨论某种产品的制作过程或历史演变时,事物的发展往往是随着时间推进的。

2. 空间顺序:通过事物在空间中的排列来进行说明,包括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介绍方式。这种顺序适合用于静态描述,例如建筑物及自然风景的特征。

3.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说明,这可以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多种形式。这种顺序适用于解释概念、原理等更为抽象的内容。

- 合理的说明顺序应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匹配,同时须灵活选择和运用各种说明顺序。

四、例文引路

- 石榴的自述:通过拟人化的方式,石榴详细描述了自身的特征来源、花期、果实特征以及文化象征,采用了时间及空间的说明顺序,既生动又易于理解。

- 猫头鹰的自述:这篇说明文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读者了解猫头鹰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文化意义,运用了逻辑顺序,有效地将其生动的描述与科学的信息结合。

五、范文示例

- 开始练习时,可以参考如猫头鹰的自述的示例,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节生动地传达信息,并在结尾部分传达情感,以达到互动与引导的目的。

六、作文习作训练题

- 训练题:假如要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的一处名胜古迹,请确定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列出两份说明文的写作提纲。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理解如何借助合理的说明顺序来增强作品的逻辑性与感染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第3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标题:八年级语文与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客的语言、行为和内心感受,体会其品格和精神内涵。

2. 学习和掌握描写角色的各种方法。

【能力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新的描写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质。

【教育目标】

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及任劳任怨的美德。

【重点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提炼人物的核心品质。

【策略和方法】

采用朗读法、引导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教学媒体】

运用投影仪和录音机,辅助教学内容的展示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哪些职业已经逐渐消失,探讨成因,激发兴趣并引入课文主题《信客》。

二、整体感知

1.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预先让学生进行自学,之后给予时间让他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信客的工作性质及特点。

2. 学生的总结对于信客来说,主要包括: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等优秀品质,虽然总结的语言略显繁琐,但整体思路正确。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相关事例,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分析老信客的角色,强调其对年轻信客的影响,解释这一角色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所代表的职业道德。

5. 总结信客的重要事迹,探讨其背后所反映的品质及作者为何重笔阐述这些事迹。

6. 探讨信客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回乡教书,以及如何体现“好人有好报”的理念。

7. 分析信客与老信客的关系,探讨他们的葬地为何相伴而眠,增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8. 鼓励学生为信客撰写墓志铭,锻炼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9. 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比较与其他作品的语言风格,增强语言敏感度。

三、作业

1. 完成课后词汇的书写和背诵,巩固学习内容。

2. 创作个人的墓志铭,增强写作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深度。

【课后记】

尽管《信客》描绘的是一个可能与学生生活疏远的职业,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参与度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依然需要更多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感悟人物内涵。

第4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着绘画与人生展开,选用了一篇富有深意的小品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适合进行鉴赏性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深入把握课文的意义,体悟其中的美点,探索更深层次的意蕴,实现美育的渗透。

【学生分析】

由于本文涉及到绘画的一些专业知识,同时语句的表达有些独特,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此外,本单元主要是说明文,与这篇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障碍。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作者对桥的钟爱之情,体会语言的优美与意蕴。

2.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正视生活困境,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 能力目标:

- 提升学生欣赏艺术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与分析课文语言,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圆形,邀请学生发表看法,探讨这个圆所代表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中看到同一个事物时,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举例对比:“一位画家如何看待桥?”接着,带领学生朗读《桥之美》,感受画家吴冠中对桥的独特理解。

二、思考问题

1. 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2. 在作者眼中桥的美有哪些表现?以“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进行回答。

- 教师引导:看到第二段,我觉得,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融。

- 进一步明确:桥的美在于与周围环境的配合,如石桥与茅丛的独特感受、长桥打破单调背景的灵动、风雨桥的独特形式、美在生动的图景与水波的交融,以及在不同环境中展现出的美学效果。

3.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请列举四个。

4. 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允许学生有多种答案,教师适当点评。)

5.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分享理由,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之美。

6. 这篇关于桥的文章与《中国石拱桥》有何不同之处?

7. 描绘一下你见过的美丽桥梁。此问题可开放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通过这篇以桥为主题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桥的美不仅在于物理结构的美感,更在于其传递的人生哲理。正如人生的多变与起伏,不同的经历和感悟构成了生命的美学,这也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第5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激情与节奏的探索

教学目标

1. 学会热情洋溢地演唱《生命之杯》的副歌,深入理解其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参与欣赏、演唱以及律动实践,感受音乐中的节奏和力度,这些元素如何赋予音乐以生动的动感。

3. 激发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深入了解音乐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节奏与力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生命之杯》的片段开始课堂,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这一过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活泼的氛围中进入音乐的世界。

二、分段欣赏

1. 首先聆听B段,引导学生用情感丰富的声音来演唱,鼓励他们尝试英文歌词部分,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2. 学生在伴奏的支持下为B段打节奏,使他们在音乐演唱中找到节奏感和参与感。

3. 接着播放A段,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节奏,感知音乐带来的强大推动力量,仿佛与拼搏的精神交织在一起。

4. 这一环节中,间奏、前奏和尾奏的部分被削减,以确保学生专注于重要的音乐结构和节奏感。

5. 全面关注音乐的力度,完成A与B段的综合欣赏,并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 引导学生聆听各种乐器的演奏,并讨论他们的角色。

- 解释前奏、间奏和尾奏的概念,并通过比较不同乐器的演奏加深理解。

- 播放相关音乐片段,鼓励学生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手势,促进他们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三、完整欣赏

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将之前所有的体验融入到一起,进行整首歌曲的欣赏。引导他们主动做出相应的手势与律动,教师则适时记录他们的反馈,而不单纯是对学生总结曲式结构,旨在更好地营造互动和共享的学习氛围。

四、课堂总结

每一届体育盛会的背后,总有那激励人心、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曲,它不仅承载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也引导我们热爱运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节课让学生在激情与动感中,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力量和魅力。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音乐的奥妙与精彩。

第6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新标题:探索非洲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新内容: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欣赏和模仿非洲音乐与舞蹈,能够辨认非洲的音乐风格,理解其节奏特征与舞蹈之间的紧密联系。

2. 学会模仿一至两种典型的非洲舞蹈动作,感受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非洲丰富多彩的音乐与舞蹈文化,难点在于提升学生对非洲音乐表现方法的模仿与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

本次教学将使用钢琴、舞蹈服装(如草裙和配饰)、乐器(如贝壳)、以及制作简单道具的纸盒和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即将踏上环球之旅的第三站——神秘而多彩的非洲。非洲大陆被撒哈拉沙漠一分为二,北部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大,而南部则保存了丰富的传统音乐与舞蹈。今天,我们将以南非民歌《依呀呀噢咧噢》为切入点,感受非洲的音乐魅力。

二、学唱歌曲

1. 首先,我们共同欣赏《依呀呀噢咧噢》,感受其情绪和风格特点。通过倾听,学生们可以体会音乐的旋律之美和节奏之韵。

2. 教师进行范唱,鼓励同学们轻声跟唱,找到歌曲的节奏。

3. 演唱歌曲:

(1) 首先完整演唱,要求声音适中,注意节奏。

(2) 在处理歌曲时,特别强调旋律与节奏的特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3) 总结非洲歌曲旋律和节奏的独特性。

(4) 引导学生发现黑人音乐的多声部特征。

(5) 教师在五度关系上为《依呀呀噢咧噢》第一段进行伴唱。

(6) 用感情完整演绎这首歌曲,体会歌曲传递的情感。

三、延伸拓展

为了加深对非洲音乐的理解,教师将引导学生聆听当代流行歌手的摇滚风格歌曲,探讨传统与现代演唱方式在节奏上的变迁。非洲的音乐和舞蹈对西方音乐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在爵士乐、摇滚乐与迪斯科音乐中,能够看到非洲舞蹈的节奏特征如何巧妙融入其中。

四、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非洲黑人歌曲的独特魅力,还深刻理解了非洲音乐节奏与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体验让我们认识到非洲丰富的音乐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唤起了我们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与欣赏,进一步确立了我们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形成更深的联系。

第7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与音乐综合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歌曲《英雄凯旋歌》,激发学生对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 通过二声部合唱,培养学生对和声美的不断追求与欣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在“构唱→听音→实践→总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掌握首调唱名法中的七个音的音高概念。

2. 能够准确地构唱《英雄凯旋歌》中的各种音程。

3. 有感情地演唱《英雄凯旋歌》,表现出音准的准确性。

4. 能够视唱简单的二声部和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精准、和谐自然地进行《英雄凯旋歌》的二声部视唱。

难点:

1. 懂得如何构唱《英雄凯旋歌》中的音程。

2. 演唱过程中掌握大小二度的变化。

3. 处理一字多音的演唱技巧。

4. 二声部合唱的实践效果。

三、教学准备:

1. 《英雄凯旋歌》的音频资料。

2. 学生用的学习资料(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课间反复播放《英雄凯旋歌》的乐曲,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记住旋律。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二)新课讲解:

1. 复习C大调音阶(3分钟):

- 教师先用钢琴上行和下行地弹奏音阶,鼓励学生伴随心中默唱,细心感受琴声的音色与音准。

- 学生跟琴轻声模唱,逐步过渡到无琴独唱。

- 利用柯达伊手势辅助,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音准的掌握。

【设计意图】:加强音阶的巩固,让学生能准确唱出每个音符。

2. 学唱歌曲旋律(20分钟):

- 依照教师手势,学生进行音名的唱出。

- 教师给予第一个音符,带领学生挥拍进行《英雄凯旋歌》的视唱练习。

- 在视唱中解决音域、节奏、变化音等问题。

- 再次给音符,要求学生完整流畅地重唱旋律。

- 学生加入歌词演唱,面对一字多音的难点,教师给予指导,强调声音的控制、清晰度以及情感的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柯达伊的手势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音高,逐步实现有感情的演唱。

(三)拓展实践:

1. 听音练习(5分钟):

- 学生填写学案中二声部的简谱唱名,先进行第一次听音,接着进行第二次核对。

- 选择一位学生展示其听到的答案,教师将用手势纠正错误,检测其他学生的正确性,促进相互学习。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的音高记忆与听力训练。

2. 二声部听写演唱(2分钟):

- 教师给定初音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进行二声部演唱。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视唱能力。

3. 分组二声部合唱练习(6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二声部合唱,通过互动锻炼识谱能力,同时感受和声之美。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归纳总结(4分钟):

1. 用选择题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并选择所学歌曲的曲式结构。

2. 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与感悟。

3. 全班起立,带着情感演唱《英雄凯旋歌》,结束本节音乐课。

这一综合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音乐与语文的结合,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8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八年级语文与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 欣赏民乐合奏《彩云追月》

2. 进行竖笛演奏《美丽的梦神》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认真聆听《彩云追月》,并能背唱其主题旋律。

2. 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理解旋律中的探戈节奏特点以及五声调式特点,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学生能够用自然流畅的音色准确演奏《美丽的梦神》,并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二部合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学生需要认真聆听《彩云追月》,感受乐曲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2. 学生能够与同伴协作演奏二声部作品《美丽的梦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提问:师生互动,询问学生是否看过夏日星空,带出对美好夏夜的想象与感受。

2. 引入乐曲:教师介绍今天要欣赏的民乐合奏《彩云追月》,强调其主题与意境。

二、乐曲欣赏

1. 首先全曲聆听,鼓励学生思考曾听到哪些乐器及其演奏形式,并想象脑海中的画面。

2. 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区分“吹、拉、弹、打”四个部分,并举例相关乐器。

3. 聆听主题旋律,分析其节奏特点,讨论切分节奏和探戈节奏如何影响音乐表现。

4. 学生运动感知,通过手打拍子与口读节奏,思考不同节奏如何为乐曲增色。

5. 鼓励学生尝试哼唱主题旋律,认识到使用的音符及其五声调式的特点。

6. 复听乐曲,讨论主题的出现频率和变化,识别乐曲的部分构成。

7. 学生记录乐曲的结构,包括各部分的出现顺序和次数。

8. 结合《彩云追月》的演唱作品,讨论歌词的意涵和带来的感受。

9. 创编活动:鼓励学生寻找符合乐曲意境的诗词,并尝试将其融入旋律中进行演唱。

三、竖笛演奏

1. 复习3/8节奏,为后续内容铺垫。

2. 认识并练习9/8拍,了解其节奏的强弱规律。

3. 进行节奏练习,使用“哒”声来读出特定节奏。

4. 学生视唱乐谱,寻找旋律特点,体验音乐的节奏感。

5. 进行音准和时值的练习,确保发声准确与气息管理。

6. 慢速演奏高声部的前四小节,通过重复练习提高熟练度。

7. 完整演奏乐曲的高声部,注意指法的准确性。

8. 探讨如何为乐曲添加力度变化,增强乐曲表现力。

9. 演奏时实际应用力度变化,提升演奏的表现力。

10. 观看合奏视频,理解两个声部合奏的差异与合作之美。

11. 划拍练习低声部乐谱,重视音准与时值。

12. 慢速演奏低声部,尽量确保音符的准确性与力度变化。

13. 分组练习,专注于乐句的合奏,强化音量与速度的协调。

14. 在分组中进行完整合奏,逐步提高合作的默契度。

15. 合伴奏进行有表情的完整演奏,展现音乐的情感。

四、总结本课

(略)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期望学生不仅拥有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音乐的合作与表达之美。

第9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八年级语文、音乐教学设计:探索彝族文化与舞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欣赏并喜爱彝族的歌舞文化,积极主动探究彝族的民俗及风情,参与表现与交流。

2. 学生能在音乐中安静地欣赏,感受舞蹈的节奏,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乐曲的风格及其文化背景。

2. 舞蹈动作与音乐节拍的协调一致。

教材分析

《跳月歌》源于云南弥勒西山的阿细族,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在节日期间或农闲时的月夜,通过篝火聚会,阿细人围绕火堆唱歌跳舞,营造了热烈的氛围。曲调主要由音符do、mi、sol构成,以5/8拍为节奏,表现出活泼、跳跃的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提问: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有多少个?

学生回答。

2. 教师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

(1)出示有关彝族生活的图片,问学生:这是哪个少数民族?

学生作答。

(2)介绍彝族的历史及文化: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其中阿细支系是弥勒的代表。教师播放关于传统“火把节”的动画,介绍其重要性。

(3)讲述“跳月”的传说与活动形式:强调其作为一种传统舞会,参舞者通常是年轻男女,伴随乐器演奏,体现了彝族人民欢庆生活的方式。

二、欣赏乐曲

1. 初次聆听《跳月歌》,让学生分享听后感受,想象所处的场景与氛围。

学生表示乐曲使人联想到欢快的庆祝场面。

教师引导思考“跳月”的含义,阐释其文化背景。

2. 再次聆听乐曲,鼓励学生哼唱重复的主题旋律,教师引导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的音乐特点。指导在主题乐句结尾拍手或加喊声,为接下来的舞蹈准备。

3. 播放乐曲,教师介绍乐器的变化,询问学生能否识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学生讨论乐器的多样性与变化如何影响舞蹈表现。

4. 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分解动作要领,引导学生模仿,增强对节奏的把握。

5. 随着音乐,让学生尝试舞蹈,或分组表演不同场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感受“跳月”的乐趣。

三、拓展学习

1. 欣赏吕薇的《跳月歌》,理解同一曲目在不同演绎下的表现力。

2. 欣赏其他彝族音乐作品,深化对彝族音乐风格与特色的理解,如《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的桥梁。今天我们通过《跳月歌》走进彝族的世界,体验了他们的传统与欢庆。现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加入彝族人快乐的舞蹈行列,尽情享受这一文化盛宴。师生共同起舞,以欢快的歌声结束本节课。

第10篇:八年级语文与音乐课程教学方案
拓展

标题:八年级语文与音乐教学设计

内容:

一、乐曲解析:

《十面埋伏》作为中国传统琵琶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涵丰富、技艺高超,以扣人心弦的旋律描绘了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历史大事。这首乐曲通过琵琶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讲述了汉军在垓下采用十面埋伏的策略,从而一举战胜了楚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战场的激烈氛围,更融合了深厚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欣赏《十面埋伏》,深入了解琵琶曲的历史渊源、创作背景及情感特征。

2. 帮助学生体会乐曲所展现的古代战争场景之壮丽与悲壮,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3. 培养学生利用乐曲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等元素进行欣赏的能力,让他们在音乐鉴赏中更加敏感与细腻。

三、教学难点:

能够基于速度、力度与节奏等音乐元素,深入理解《十面埋伏》所展现的内容和情感,这无疑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 熟悉乐曲 (25分钟)

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音乐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与陶冶等方面的作用。)

2. 启动学习:“大家请翻开书本的第21页,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十面埋伏》这首精彩的琵琶曲。请认真倾听,用心去感受,待会儿分享你们的第一印象。”

3.播放《十面埋伏》(约7分钟),让学生感受乐曲的魅力。

4. 发问:“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引导学生回答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代常用的四弦琵琶更是表现力极强的乐器。

5.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完这首乐曲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整体的气氛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是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不仅旋律雄浑,其表现的战争场面的激烈与辉煌,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感受到刀枪相见的震撼。

6. 接着,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及演奏技巧。

7. 重播《十面埋伏》,这次请一名同学上台朗诵《楚汉相争》中描述的垓下歌,生动再现项羽面临绝境时的焦虑与悲壮。(持续7分钟)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随着历史的推演,刘邦的汉军在决战时充分运用兵力的优势,最终赢得胜利,项羽因绝望自刎,其悲剧性场景通过乐曲得以体现。

垓下歌片段: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拓展练习 (15分钟)

1. 讨论兵马俑:“有没有同学见过兵马俑?你们知道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吗?”(引导学生了解到“俑”的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

2. 进行游戏:请几名同学上台模拟古战场上的战士英勇作战的场景,也可以模仿兵马俑的造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增进理解与感受。

(三) 结束小结 (1分钟)

“今天我们接触了丰富的音乐知识与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复习,体会《十面埋伏》的魅力与深意。课程到此结束,大家下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