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因数探究》教学设计解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因数探究》教学设计解析(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围绕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找因数》课程进行了详尽的说课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因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因数探究》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标题: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找因数》细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实践引领”的教学方式,通过真实且生动的操作实例,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情境中深入理解“因数”的概念。以“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思考,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数学认知,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将通过拼图、绘图等方式,自觉探求数与数之间的因倍关系,切实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平均年龄在10至12岁之间。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良好,绝大多数对数学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然而,仍有少数同学可能存在学习障碍,对学习兴趣较低。本课程着重利用拼图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生动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动手过程中逐步掌握“因数”的相关概念,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在拼图活动中,体会找因数的方法,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 能够在1至100的自然数中,准确找到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鼓励学生归纳、比较,形成有效的求解策略。

- 正确找出自然数的因数并进行相关的记录与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进行迁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体会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难点:准确、有条理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理解其内在逻辑。

教具准备:

准备合适的课件和小正方形,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材料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喜欢拼图吗?请用你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样式的长方形,看看你能拼出多少种!”借助互动激发学生兴趣。

二、交流与探究,体会方法

1. 拼出长方形

- 学生独立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记录每种拼法。

2. 绘制长方形

- 请学生将刚才拼好的长方形画在课本上,同时思考各个拼法的长与宽,并用乘法表示出来。

3. 小组合作与总结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和记录,归纳出寻找因数的基本方法。

- 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强调用乘法思路查找因数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 填空练习

- 通过24=1×24=2×(),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24的所有因数。

2. 实践操作

-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16cm²的长方形,边长为整厘米数。

3. 思考题

- 讨论学生数量相同的排法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课堂总结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总结学习到的内容与方法。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增强学生的数学信心。

五、板书设计

强调“找因数”这一主题,列出12的因数:1、2、3、4、6、12,并将不同乘法算式标注清楚,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因数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系统设计,希望学生能够在趣味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从而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因数探究》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标题: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找因数》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五年级(2)班的学生共有62人,大部分学生在新授课时能专注听讲,而在学习活动中则能够进行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他们能清晰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发现,班级中逐渐形成了求异思维的良好氛围。

此外,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在本单元的前三课时后,他们基本掌握了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定义,这为他们顺利学习本课时的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为起点,这个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生能够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些拼法?”这个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注重指导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清晰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过程,强调用“乘法算式”去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同时,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关注“有序思考”的重要性,逐步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有限的特征。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反馈中关注他们的思考方式。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从已有经验出发,体会寻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能力。

2. 学会在1至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总结数学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拼图游戏吗?”随后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小组中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探讨有哪些拼法。鼓励他们自主拼摆和记录,并与组员交流自己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学生自行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摆(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记录他们遇到的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拼出的长方形,讨论可以拼出多少种形式。

3.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代表汇报思考过程,再配合算式表述,进行全班的讨论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 学生独立完成第8页的“试一试”,教师关注学生的有序思考过程。

2. 在第9页进行“练一练”第一、第二题,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看看谁找到得快。

3. 学生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并在小组内交流得出的因数。

4. 提出问题:“48名学生排队,每行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通过小组讨论寻找不同的排队方式,并让学生总结出排法背后的规律。

四、总结与评价

老师问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以及利用所学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强调通过拼图形和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解决问题。

五、作业

布置作业:在课余时间,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问自答,讨论找因数的方法。

第3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因数探究》教学设计解析
拓展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因数》一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是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第四课时,旨在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因数与倍数的基本关系,因此本课的设计特意围绕这一基础,展开新的探索。通过拼图、画图以及运用乘法和除法算式,学生将能够逐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具体来说,我们使用“1×12=12”、“2×6=12”、“3×4=12”这样的乘法算式,也可以利用“12÷1=12”、“12÷2=6”、“12÷3=4”这样的除法算式来帮助理解,这些都为找因数提供了直观的方法。

教学目标非常明确:

1. 学生能够通过小正方形拼成立方形的活动,掌握找数因数的方法,并能有序地列出1到100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初步推理能力。

3.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的实际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找因数的方法,掌握正确的找因数技巧,而难点则在于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我们将通过举例来回顾什么是因数,并以此为基础探究新知识,以平时有效的数学方法为引导。

二、切入主题,探究新知。

本部分包含三个主要活动:

- 活动一: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可能的拼法,并在方格纸上进行绘制。通过这种直观的几何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找因数的方法。

- 活动二:运用乘法和除法算式找出12的所有因数。在探索不同拼法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倾向于使用乘法,而少数同学则可能使用除法。通过总结,我们发现找因数的有效方法是采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有序思考。

- 活动三:在掌握找12因数的方法后,学生们尝试找出18的所有因数,进一步发现技巧,如乘法算式中的重复乘数,以及除法算式中的重复除数和商。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升。

我们会通过3道基本的找因数的题目,以及一道利用找因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课堂结束时,将回顾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和收获,帮助学生认识到找因数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进一步挖掘数学的奥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在思维上经历了借助图形进行问题思考的过程,更初步理解了几何直观作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我们的教学实践能越来越丰富与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