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深入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 理解千米的概念,初步建立对1千米长度的认识,了解1千米等于1000米。
2.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互换及基本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自主探索。
教学重点:
-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能够用千米来表示实际的长度。
教学准备:
- 学生在路边观察实际路标,教师准备一块示例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的长度进行实际演示。
2. 教师跟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中,哪个是最大的呢?有没有听说过比米更大的单位?
- 预设:学生可能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千米:
- 教师展示情境图,如果条件允许,可播放有关路标的视频。
-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境?你们从图中了解了什么?
-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图示中“21千米”和“23千米”的含义。
- 教师指出:千米(也称公里)常用于表示较长的距离,是大于米的单位。
2. 实际理解千米:
- 教师出示学校附近的路标,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点之间的长距离(如从某路口到标志性建筑的千米数)。
3. 建立1千米的概念:
- 提出问题: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与米的关系是什么?
- 通过学校操场的跑道(如400米为例),引导学生计算出几圈就是1000米。
- 教师总结:1千米等于1000米,并板书公式:1千米(公里)=1000米。
- 讨论交通工具的速度,估算家到学校的距离。
4. 实地体验1千米:
- 带学生到操场,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以普通步行速度走这段路,了解时间感知。
-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约12分钟可以走完。
5. 完成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
- 分组讨论,从学校到其他地点的距离的估算,并在安全条件下组织小组走1千米活动。
6. 教师出示课本例子,鼓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思路。
- 例:3千米等于多少米,5000米等于多少千米。
7. 练习:
- 提供例题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赋予学生理解1千米的重任。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二第1、2题,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物体运动速度及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3题,集体订正。
3. 通过现实生活问题进行讨论:
- 老师的家离学校4千米,你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 计算长途汽车行驶308千米所需的时间,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四、课外拓展
1. 研究汽车和列车的行驶速度及地球的运动速度,促进学生探究。
2. 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鼓励学生分享对千米的理解与体验。
设计意图:
本节课聚焦于“千米”的认识,通过生活实例、实地活动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转换和应用,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延伸。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理解1千米等于1000米的关系,确立长距离的度量概念。
2.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千米。
教学重点:
明确1千米的长度概念,能够将实际长度转化为千米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
提前要求学生观察路边的路标,并准备一块自制的路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示范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 学生汇报他们在路边观察到的路标内容,分享相关的见闻和感受。
2. 教师出示自制的路标,以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查看教科书第七页的例三,讨论其中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类似“叶镇21千米”和“灵山23千米”的路程意义。
4. 通过讨论与总结,明确千米是米的更大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的层次感。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师提问:“从某路口到某个地方6千米,那么你觉得1千米大约有多长呢?”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1. 教授模式:从运动场的跑道出发,一圈长度是200米,因此5圈就是1千米。通过这样的关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2. 组织学生实际参与,带他们到运动场,观察和思考5圈跑道的长度如何对应1千米。
3.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测量活动,确认1千米等于1000米,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理解。
4. 询问学生生活中是否能看到与1千米相等的事物或距离,如学校到家、社区内的某些标识等。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特别是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检查学生对千米的理解和运用。
2. 在填空题中嵌入合适的长度单位,以加深对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
(1)练习二第二题的完整填写。
(2)提供补充题目,以便学生能够在更广的范围中应用所学知识。
四、课程总结
在课堂结束时,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千米的概念、它与米的关系,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千米进行距离的估计和测量。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技巧。
新文章标题: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活动:《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的内容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千米(公里),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 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明确1千米=1000米。
3.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适时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
教学重点:
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千米的概念建立。
教具学具:
准备米尺、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前活动:
1. 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段,估计有多少步。
2. 沿操场走一圈,观察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3. 向家长询问从家到某个地点大约是几千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开场回顾:昨天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同学们告诉老师,我们用的是什么长度单位?(米)
- 复习长度单位:请同学们按大小顺序说出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 游戏互动:请同学们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思考日常生活中使用哪些单位进行测量。
引出新知识:在测量区域之间的距离时,米这个单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适用,因此引入新的长度单位:千米。今天,我们一起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 认识1千米的长度
- 使用米尺进行实际操作:同学们手中有1米长的米尺,问大家使用米尺量多少次可以得出1000米?(1000次)
- 引导讨论:1000米就是1千米。
- 进行类比:如果100米、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呢?(10个100米)。
- 举例: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走几圈的总长度是1千米?(走5圈,200米×5=1000米)。
2. 千米的实际长度与日常应用
- 让学生思考,自己了解的千米的长度,比如从家到某个地点的距离。引导学生学会与周围环境联结千米的概念。
- 解释:1千米等于1000米,不同的情况用千米的提示,至于千米与米换算的具体方法。
三、千米的实际应用
- 展示日常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比如公路里的里程碑、道路指示牌。这些真实的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千米的重要性。
- 完成练习题,连接适合的交通工具与每小时的路程,进一步巩固千米与米的换算。
全课小结:
- 今日,我们学习了千米的概念,了解了千米的长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能否估算从校门到哪个地方大约是一千米?并找到验证的方法,比如通过走路来计算步数。
巩固练习:
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
- 汽车每小时行驶40米。
- 电线杆高6千米。
- 小李身高135厘米。
-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 教室黑板长3分米。
-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 完成课本第72页3、4的习题。
课外活动:
- 为即将到来的秋游设计路线。在小组内合作,确保从学校到游玩的地点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各组分享设计,讨论各自的选择。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不仅学习了千米的概念,还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