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连加与连减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连加与连减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中《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教案,着重讲解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活动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运算技能。
第1篇: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连加与连减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拓展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了解先后运算的原则。

2. 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以及规范格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正确使用竖式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确保每一步都能准确无误。

教学工具:

- 多媒体课件、黑板、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 复习填空题:

1. 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或十位)算起。

2.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位),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退(位)。

- 实践运算:

- 计算题:60-24-16= ;18+27+39=

- 学生先讨论运算顺序,然后列竖式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二、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 教学例3:

-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校门口大巴车的情况。

- 学生讨论并发现信息:下车25人,上车28人。

- 教师引导学生说:车上原有67人,下车后又上来了28人,最终有多少人。

- 提问: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各自的竖式计算,教师引导比较不同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指导讨论:

- 针对运算符号,讨论运算的先后顺序。

- 讨论用竖式计算的步骤,并尝试将两个竖式整合成一个竖式,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2. 教学例4:

- 说明与例3的不同之处,强调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名交流计算过程。

- 提问:这道题的竖式是否有简便写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五第6题、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计算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5题,教师巡视并指导。随后的集体订正步骤确保每位学生掌握。

3. 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观察信息,与同桌交流,独立思考并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

四、 课堂总结

- 教师提问:“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 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 总结重点:在笔算过程中,将两个竖式合成为一个竖式能更简便;同时强调能口算的部分应尽量用口算提高计算速度。

通过这些步骤,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这一知识。

第2篇: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连加与连减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拓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技巧和简化书写方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法。能够灵活、准确地进行连加和连减题目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迁移应用的能力,增强他们合作学习和实际运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和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技巧和简化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准确地进行连加和连减题目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白板笔、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

今天农场的南瓜丰收了,大家在一起帮忙收集南瓜。现在我们来看看不同小组收集的南瓜数量,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第一组:28个 南瓜

第二组:34个 南瓜

第三组:22个 南瓜

二、新课学习

1. 教师提问:这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呢?

学生回答:28 + 34 + 22。

接着组织小组讨论: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来计算这个总数?可以先计算哪一个呢?如何进行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比较:这个算式是怎样的?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何相同与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之前学习的进位加法只是两个数相加,而现在是三个数的连加。

教师鼓励同学进一步比较:28 + 34 + 22与8 + 4 + 2之间的联系,学生回顾说:都是连加,只是组成的数不同。

教师接着提问:那么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呢?

鼓励学生猜测计算过程,主要步骤是对齐数位,从个位开始,加法满10需要进1。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汇报多种计算方式:

- 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后合并。

- 先计算前两个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 先计算后两个数,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教师将这些方法整理在黑板上,问学生:是否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部分同学进行展示。应该列出如下竖式:

```

28

+ 34

+ 22

-----

```

对于其中的写法,教师询问:是否有其他的竖式形式?若没有,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另一种可能的写法。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而更加简洁的写法会更受欢迎。教师探讨连加与两数相加的不同,并提醒大家注意进位问题。

2. 教学实例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情境图。

教师提问:通过这幅图,大家可以列出怎样的连减算式呢?学生反馈:这是一个连减算式。

教师引导揭示: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连减算式相比,这次是涉及三个数相减。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巡视班级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支持,鼓励他们使用竖式。

在学生汇报计算后,教师引导总结出连减的两种竖式形式,并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计算过程。

教师进一步探讨: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容易出错的地方,并提醒同学关注每一步的计算,特别是退位问题。

教师强调:在进行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时,保持对进位和退位的警觉十分重要。

三、结论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1. 整十加整十,个位加个位后再合并。

2. 先将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合并。

3. 先将后两个数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

四、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同学:今天课程中大家学会了哪些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共同分享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经历和感受。

第3篇: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连加与连减及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拓展

新课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多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之间的加减法计算,能够较为准确和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2. 在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检查能力,培养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 重点在于查找和补救学生的计算误区,通过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计算的熟练度与准确度。

- 难点在于加减混合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如何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 课件

- 练习册

- 白板及标记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开始课堂前,教师出示例题:

- 计算36 + 28 + 17 = ?

- 计算65 - 25 - 21 = ?

- 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不同的解题思路。

2. 引导学生回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提问:“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分两次运回家,每次运了多少?最后剩下多少个?”通过这种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题:

- 利用课件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2. 问题讨论:

- 讨论图中所展示的信息,并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解决过程。

- 第一步:计算车上先有多少人(25人)。

- 第二步:再计算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 第三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 提问:“除了这种算法,你们还想到其他方法吗?”

3. 总结算法:

- 强调在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的步骤:

- 数位对齐,从个位数字开始计算;

- 若相加的数满十,要进行进位;

- 若减数大于被减数,则要进行退位;

- 理解简便计算法的运用。

三、强化练习

1. 练习题:

- 完成练习册第21页第8题,关于三只母鸡及其小鸡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随后请学生指名汇报结果,进行订正和评比。

2. 练习题:

- 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并请学生讲解他们的填法。

3. 小组讨论:

- 在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中,学生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思考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并指名汇报,选择感兴趣的两个问题进行计算,互相交换检查并讨论各自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反馈

-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内容,询问学生:“通过今天的练习,你都有何收获?”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五、随堂练习

- 提供随堂练习题,帮助学生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技巧,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