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探角的概念》评课总结三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探角的概念》评课总结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进行评课,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提出改进建议,旨在提升课堂效果。
第1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探角的概念》评课总结三
拓展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平飞娜老师授课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教学中,平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角的存在,这一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概念。通过教师使用纸片折叠角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还形成了对角的基本表象。折角的环节之后,老师清晰地向学生阐述了“角的顶点”和“角的边”这一重要概念,并让学生自主归纳角的组成部分。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初步认识角及其各部分名称”这一知识目标展开,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角的理解与掌握。

在课程的导入阶段,老师鼓励学生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与角相关的事物,有的同学甚至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同伴。这一方法不仅促使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并非来自于枯燥的课堂,而是始终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发现。

整堂课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动手折角、绘制角的活动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角的本质属性。在教学过程中,平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在演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绘制以及变角的环节中,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然而,在展示学生创作的角图和用三根小棒构建角的时侯,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投影仪,造成这一环节的效果未尽如人意。

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由易到难的练习,先是简单的判断角,数角,再通过游戏“变角”来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这种循序渐进的练习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课程目标,许多学生不仅能够认识角的概念,还能够判断角的大小并进行绘制。将角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充分展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和发现中更好地理解数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相对较少,缺乏及时的言语和行动上的肯定。此外,虽然课堂的操作性较强,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并不够,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未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发现和学习的机会。总体来看,这节《角的初步认识》课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期待着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改进,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和全面。

第2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探角的概念》评课总结三
拓展

在评课中,我想分享对杨老师精心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深刻体会。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合作交流。通过丰富的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和思维挑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的“画角”环节,尹老师采取了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的方式,促使他们主动探讨如何画出一个角。接着,通过电脑演示为学生展示了画角的具体步骤,随后又让学生模仿其绘制。最后,学生们被要求独立完成角的绘制。这种设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认为,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并扎实落实知识点,使得这一教学方式依然是值得称赞的。

我在想,在教授角的特征时,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拿起三角板触摸角,通过实际感受来理解角的特征,那会更加有效。毕竟,角作为几何知识中相对抽象的内容,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体来看,尹老师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重难点的突破方面处理得相当到位。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角的认识与判断、画角以及角的大小。尹老师在这三大部分中展现了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恰到好处的处理方法。我尤为欣赏尹老师在判断角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细致入微。除了让学生说出判断角的理由,她还通过变一变的方式,将非角形变为角形,或通过转动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我有一个小建议。或许可以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角:一个开口较大但边较短,另一个开口较小但边较长,询问他们哪个角更大。学生可能会直观地认为开口大的角更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样的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加深他们对角的性质的理解。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我期待着在今后的教学中,看到更多如此富有创意和积极互动的课程设计。

第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初探角的概念》评课总结三
拓展

今天我听了宋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深感这堂课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教学设计扎实有效。以下是我从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的点评:

首先,宋老师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刚开始时,宋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几何知识,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进而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图形中的角。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学生不仅理解了角的具体定义——“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通过探索身边的物品如剪刀、可乐瓶吸管和时钟等,找到了生活中各类角的实例。这种对日常生活的连接,不仅减轻了数学的抽象性,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并深刻认知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其次,课程中强调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动手去探索角的概念。这一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提供了寻找、画出和制作角的多种活动。学生在参与中,眼、手、脑、口各方面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和转化,增强了对角的理解和空间观念的培养。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建立了对角的形象,还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教学理念。

再者,宋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特别是在探索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角时,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并找出可能的角。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积极地探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这不仅增进了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也使他们意识到边的长短不会影响角的大小。此外,使用吸管进行角的制作让学生再次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这种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或许可以让学生首先讨论在画角时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画出角需要关注哪些细节。这种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的绘制要求,而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直接指导。虽然这样的探讨可能会导致初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画法,但正是这种探索过程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些“不完美”,学生们可以在错误中学习,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际联系、操作实践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了对角的初步认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学示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