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数的认识与运用:通过观察、操作与演示,帮助学生熟练数出数字6和7,掌握其读写,并能用这两个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同时比较其大小。
2. 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并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3.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操作和表述的过程,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
- 电脑课件、计数器。若干小棒、图片、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 数数练习: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使用不同的数数方式如点名数、齐数或拍手数等。
2. 数字认读:出示0到5的数字,带领学生一同朗读。
3. 顺序朗读:按顺序读数,其中的空白由学生填写(如: ( )2( )4)。
[本环节以数数来引导学生认知数字及其顺序,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学习数数与认数:
a. 使用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6张桌子、7把椅子,以及打扫卫生的6个同学和走进来的1个女生。
b. 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组讨论画面中的人和物的数量。
c. 进行讨论与汇报,强调图中的对象及数量。
d. 将观察结果抽象成数字,通过板书将“6”与“7”写出。
2. 数的含义:
a. 学生统计图下面的人数和点数。
b. 小组合作,使用小棒或学具实际摆出6和7,并展示。
c. 邀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可用6和7表示的事物。
[这一环节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其观察与表达能力。]
3. 教学数序:
a. 观察计数器的珠子,通过拨动珠子恢复到6和7的数目。
b. 使用直尺帮助学生直观学习数字顺序,找出6和7的位置。
[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6与7的大小关系与排序。]
4. 比较大小:
a. 使用学具排列5、6个圆片,通过直观比较得出5小于6,6大于5。
b. 利用圆片比较6与7的关系,6小于7,7大于6。
5. 明确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观察与讨论,理解序数通过金鱼瓶的示例从第1瓶数到第7瓶,找到第6瓶的金鱼数量。
[这一生动情境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6与7的序数含义。]
巩固练习
1. 抢答练习:通过快速问答,巩固数字顺序认知,如5后面的数、6后面的数等。
2. 完成练习七第2和第3题:
a.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之后进行小结。
b. 合作完成第3题,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比较“6只”和“7只”。
[这一部分练习将学生的课本知识加以巩固,进一步加深对基数与序数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 观察形象:展示6和7的形象,启发学生联想(如6像哨子,7像拐杖)。
2. 笔顺与布局:展示6和7的书写笔顺,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3. 书写提醒: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6和7,学生模仿,注意坐姿与书写的工整性。
[通过对形象的观察和书写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的写法,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三
教材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数字6和7的认识。内容涵盖了数字的表示方法、数的顺序、书写规则,以及6和7的组成和分解、基数与序数的概念等。此章节是在学生对数字1-5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掌握数字,还希望能够通过数学教育,培养他们讲卫生、热爱劳动和关心集体的良好品德。
学者分析:
学生之前已学习了1-5的数字,因而对6、7的识别并不会太感到困难。然而,涉及到数字的分解、组成以及基数和序数的相关知识时,学生的理解可能尚不充分,因此在教学中需对此进行重点强调。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数出数量为6、7的物体,并理解其组成关系。
2. 会读、写数字6、7,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 渗透讲卫生、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学策略:
通过情境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备:
口算题卡、挂图、点子图、直尺图、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组织学生对数字2-5的组成进行复习,确保学生对前面内容有扎实的基础。
2. 采用“开火车”的方式,练习0-5的简单加减法,通过有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1. 出示小鼓,让学生通过拍掌的方式来感知数数,培养他们的数感。
2. 老师敲击小鼓6次后,提问:“老师又敲了一下,会是几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最后揭示本节课的主题:6和7的认识,并在黑板上书写课题。
三、探究新知
1. 活动1
- 引导学生观察课堂主题图,讨论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
- 探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可以用6和7来表示。
- 让学生尝试用手指示数量。
2. 活动2
- 学生使用计数器,讨论如何拨出数字“6”和“7”,结合实际操作增强理解。
3. 活动3
- 引入基数与序数的概念,展示挂图,指导学生指认左边第一瓶的位置,理解序数的含义。
4. 活动4
- 教授6和7的书写方法,老师在田字格上示范,学生在书本上练习,讲解书写时注意的细节。
5. 活动5
-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字6和7的组成。
- 学生使用7个小方块,进行分堆操作,探索不同的分法,并组织汇报,促进分享与交流。
四、课堂检测设计
1. 完成练习七的第1、2题,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
2. 给学生布置练习七的第3题,鼓励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在全班进行订正。
五、小结
在课堂结束时,回顾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谁能来复述一下?”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确保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数字6和7的知识,还理解了它们的组成,能够熟练进行读写。此外,在课堂中融入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教育,整体学习效果很显著。希望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让学生能够准确数出数量为6和7的物体,能够读、写数字6和7,并能够用这两个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及位置,同时能够比较它们的大小。
2. 在教学中渗透对劳动的热爱、爱集体、讲卫生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思想情感教育。
3. 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表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正确地数出数量为6和7的物体,并能读、写这两个数字。
- 教学难点:学生准确书写数字6。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和尺子等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组织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以通过个人计数或指名数等形式进行。
2. 出示数字0至5,让学生进行朗读。
3. 按顺序读数,如:1、( )、( )、4、( )。请学生猜测下一个数是什么。
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两个新朋友——6和7。出示数字6和7,揭示课题。(板书:6、7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 情境引入
1. 打开多媒体,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
2.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图中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
- 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各小组讨论。
3. 汇报成果:
- 教师询问图中有什么物体,并请学生回答。
- 学生回答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 继续询问具体的数量,比如有多少桌子、椅子和人,学生答: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数物体的过程,鼓励学生分享数法。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二) 理解数字的意义
1. 邀请学生到黑板展示数的结果。
2. 教师提问:桌子的数量用哪个数字表示?(学生回答:6)板书数字6。
- 椅子的数量和师生人数用哪个数字表示?(学生回答:7)板书数字7。
(三) 运用数字
1. 学生数主题图下的人和点的数量。
2. 使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在投影上展示,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3. 举例在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和7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数字6和7意义的理解。
(四) 认知数字顺序
1. 学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数量,找出6和7的规律。
2. 利用直尺,要求识别尺上的6和7的位置,加深数的顺序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操作,帮助学生确认数字6和7的大小关系。
(五) 比较大小
1. 演示5个圆片和6个圆片的比较,得出5<6和6>5。
2. 再展示6个与7个圆片的比较,得出6<7和7>6。
(六) 情境游戏
教师描述钓鱼比赛的情景,展示7个装有不同数量小鱼的鱼缸,鼓励学生观察并交流他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序数意义。
(七) 教学书写
观察数字的结构特点,讨论数字6和7的书写方式及其特别之处。
三、巩固练习
1. 进行抢答练习,回顾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练习七第2、3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练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扎实掌握6和7的知识。
四、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应用。
五、板书设计
- 6、7的认识
- 1、2、3、4、5、(6)、(7)
- 5<6 6>5
- 6<7 7>6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字6和7的基本认知,还能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