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三)

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的教案第三部分,着重讲解了估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生动实例促进学生理解与实践。
第1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把握长度估计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各种估算活动,激发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估计的方法。

3.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 通过观察、绘画、剪裁、估量等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估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估计物体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在估算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回顾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讨论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学生所熟悉的。

2. 请学生们尝试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并随后用尺子验证其准确性。

3. 鼓励学生在本子上绘制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完成后用尺子测量,同时与同桌分享,看看谁的画得更精准。

4.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估计过程和体会,从中了解到估计的乐趣。

5. 告知学生今天的任务是进行长度的估计,看看谁的估计技巧更出色。

二、新课学习:

1. 学生在绘制线段的过程中,可以逐步调整,使画得更准确。鼓励他们反复检测和校正。

2. 提出案例:摸一摸数学练习册的封面,观察其形状(如长方形),并讨论如何通过估计得知其长宽及周长。

3.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彩带来围绕数学练习册进行长度估计,讨论和尝试剪裁出所需的长度。

4. 全班汇报估计的过程和结论,交流如何使估计更加准确的方法。强调没有尺子时,心中应有“尺”,如对长短单位的熟悉,再结合身体、物品等作为参考,提升估计的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

1. 在第46页完成相关练习题,第1、2题:

- 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先进行估计,再进行实际测量与计算。

- 针对从小红家到学校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识别最短和最长的路,以培养空间思维。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对如何进行更准确的估计的想法和收获。引导他们总结哪些技巧在估计过程中是有效的,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提高长度估计的能力。

第2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帮助学生估量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灵活运用多种估量方法,提升估计的精确性。

2. 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估计的意识与习惯,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复习长度单位

- 教师提问:大家都已经学过很多长度单位,谁来告诉我有哪些?

-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 比划动作

- 教师示范:请大家用手来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可以找到对应的长度。

3. 猜测游戏

- 教师出示一条1米长的彩带,请学生猜一猜这条彩带的长度。

- 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强调“估计”的重要性,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 画一画

- 教师提出:请每位同学不用尺子画出一条大约8厘米的线段。

- 比较各自的绘画,反馈得出结论。然后让同学用尺子互相测量,分享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2. 尝试不同长度的绘画

- 继续挑战,同学们各自画出一条长12厘米和2分米的线段。通过同桌互量来提升准确性,并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提高准确度的经验。

3. 估计大挑战

- 学生估计铅笔的长度、课桌的高度、铅笔盒的周长及一个同学的身高使用何种单位,教师引导讨论适合的估计方式。

- 进行小组活动,围绕一个盒子估计所需的彩带长度,小组内部讨论并剪下估计的彩带,比较各组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

4. 找一找

- 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件,先进行估计,然后用尺子测量,最后记录下周长。

三、联系生活

1. 围一围游戏

- 教师请五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估计这个圈的周长,再进行实际测量。

- 讨论如果要形成一个周长为10米的圈,至少需要多少同学的参与。

2. 比一比

- 展示从小红家到学校的几条道路,师询问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引导学生进行估计与比较。

3. 思考

- 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长6米,宽3米,如果其中一面靠墙,需要多长的篱笆围绕整个菜地,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估算。

四、课堂总结

1. 回顾今天的学习,询问学生们的收获与感受。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更多有趣和具挑战性的估计任务,中秋节的月亮圆度、家里家具的周长等,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与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估测的基本技能,还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第3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估计》教案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增强空间观念。

2.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来估计物体的长度,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估计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估计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估计习惯。

教学重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

掌握对长度进行估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学具盒、彩带、剪刀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讨论之前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出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 长度感知活动:用手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感受其长度。还可以想象一下1千米的长度。

3. 初步估计:每个小组桌上放一条绳子,请大家将绳子拉直,尝试估计这条绳子大约有多长。

4. 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强调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进行估计。” 板书课题:估计。

5. 实践活动:不借助尺子,试着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与同桌的线段进行比较,看谁画得更准确。

6. 分享感受:请同学们说说自己估计的心得体会,思考这一过程带来的收获。

7. 具体实践:今天我们将估计一个物体的长度,看看谁的估计更接近实际。

二、新授

1. 教学例4:

- 线段画法:不使用尺子,试着在本子上画出一条8厘米的线段,然后与同桌进行比较。

- 验证准确性:组织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判断线段的实际长度。

- 其他线段:请学生分别画出6厘米和10厘米的线段,并讨论所使用的估计方法。

- 感悟分享:大家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估计情况和感受,进行对比和反思。

2. 教学例5:

- 小组活动:请各小组观察准备好的文具盒,并估计需要多少彩带才能围住铅笔盒,剪出相应长度的彩带进行实验。

- 汇报分享:请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估计结果,讨论各自的估计方法,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3. 小结反馈:

- 通过实际围住物体的操作,学生们将明白估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强调在估测时要合理利用所学知识,选择恰当的估测方法。

三、反馈练习

1. 完成自学练习: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2题,随后进行集体订正,并讨论每个同学的思考过程。

2. 练习十一第1题:组织学生观察和判断,并交流各自的判断理由。

3. 练习十一第3题:明确“一面靠墙”的含义,理解计算方法,学生解答后进行方法的分享与讨论。

四、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1、5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全课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和交流,掌握了估计长度的方法,增强了空间认知能力与数感,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好了准备。

板书设计:

```

估 计

例4 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例5 用彩带围文具盒

```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估计的技巧,更能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希望每位同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长度估计,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