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计算》教学设计方案三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计算》教学设计方案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为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的计算》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第1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计算》教学设计方案三
拓展

教学目标:

1. 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与应用。

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数格子和计算来确定经过的时间。

3.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时间的相关计算技能。

教学准备:

教师将准备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时间单位的进率

- 板书示范:1小时 = 60分钟,1分钟 = 60秒

2. 填空题练习

- 2小时 = ( )分钟

- 2分钟 = ( )秒

- 180分钟 = ( )小时

- 120秒 = ( )分钟

- 1小时40分钟 = ( )分钟

- 6分钟 = ( )秒

3. 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

- 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 看一场电影要2( )。

- 小东跑100米要用16( )。

二、探究新知

1. 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

-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息时间表,引导学生自读并讨论。

- 问题一:上午第一节课是什么时间开始、结束?这节课总共上了多久?

- 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尝试列算式。

- 板书示范:8:50 - 8:10 = 40分钟

- 问题二:下午第七节课的持续时间是多长?请学生板演并讨论。

- 问题三:第四节课从10:50到11:30上了多少时间?

- 学生尝试计算,讨论在减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分钟不够减”的情形。

- 重点讲解如何将不足的分钟借1小时变成60分钟。

- 问题四: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花多长时间?请观察钟表并列出计算式。

-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三、巩固练习

1. 电影放映时间

- 王老师查看的电影时刻表,计算电影总时长。

2. 在校时间计算

- 王华上午在校3小时20分钟,下午在校2小时30分钟,求他一天在校的总时间以及上午和下午的时间差。

3. 回家时间问题

- 小明从家到学校需15分钟,他需在7:40到达学校,则应几点从家出发才能按时到达?

四、全课小结

- 教师提问: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部分你感到困惑或想进一步探讨的?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增强时间单位的计算能力,还引导他们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思维方式。

第2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计算》教学设计方案三
拓展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实践与合作:鼓励学生从图片及实际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能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熟悉解题的基本流程。

3. 体验与乐趣: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例如:小时与分钟,秒与分钟)。

2.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 深入理解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问题、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结果。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学的第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乘坐的是时间为2小时,而熊二则花费了120分钟。两位朋友开始争论到底谁的时间更少。请同学们来当裁判,找出谁的用时更短。

二、学习新知

(一) 单位换算

1.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熊大和熊二,谁的用时更短?其中2小时与120分钟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建立?

2.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可以通过反复讨论得出结论,1小时是60分钟,所以2小时=60+60=120分钟。

3.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加深理解。

4. 引导学生思考:180秒等于多少分钟?学生可以在班上进行讨论。

5. 练习环节:

- 你觉得3分钟等于多少秒?

- 600分钟又等于多少小时?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学合作交流解决方案。

(二) 时间计算

想象一下小明9月1日背书包上学的情景。课件展示时间点: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请同学们谈谈,从这个信息中你能得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分析与解决

1. 学生观察:从家到学校小明用了多长时间?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

3. 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解答。

4. 汇报讨论结果,展示解决过程:

- 直接数时针,从7:30到7:45,也是15分钟。

- 通过观察时钟,发现7:30与7:45之间有3个大格,确认是15分钟。

- 用数学公式45-30,计算出经过时间为15分钟。

5. 确认小明从家到学校确实用了15分钟,通过时间推导进行验证。

6. 记录结论:“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 征集学生对于喜欢的计算方法,讨论原因。

8. 整理问题解决的顺序——阅读理解、分析解答与回顾反思。

四、巩固练习

1. 填空题:

- 在○里填上>、<或=

- 9分○90秒

- 4时○24分

- 1分15秒○65秒

- 3时○200分

- 140秒○2分

- 1时30分○90秒

2. 应用题:

- 小明打电话给外地工作的妈妈,电话亭的营业时间为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他在8:40到达电话亭,那么他还需要等多久?

3. 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分享个人的收获和体会。

4.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第7页第8题,把学习成果巩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时间的换算和计算方法,也在实践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时间计算》教学设计方案三
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熟练解决同一天内,时与分、分与秒形式的两个时刻和时间段的计算问题,掌握时间的加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计算的使用,来解决时刻和时间段的运算问题,使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时间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时间的珍惜意识,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发展他们对时间管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方法,准确地完成同一天内时和分、分和秒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尤其是在区分“时刻”和“时间”时可能存在的混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首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课程。我们可以描述小丁丁与同学在动物园门口的约定,具体时间为上午9时15分,同时给出小丁丁出门的时间和路上的耗时,整合出以下信息:

1. 小丁丁与同学约好在上午9时15分集合。

2. 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

3. 路途耗时1小时23分。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

-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哪些关键数据。

- 9时15分和7时48分分别代表什么?它们是指某个具体的时刻。而1小时23分则表示经过了多长的时间。

通过这些讨论,明确本节课的主题:“我们要计算小丁丁何时到达动物园门口。”特别强调清晰理解“求时刻”和“求时间”的区别,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二、中心阶段

接下来,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小丁丁到达动物园的时间。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1. 绘制时间线段图: 学生用图形表示出两端的时刻和中间的时间段,帮助直观理解时间的流逝。

2. 竖式计算: 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竖式加法计算,特别是在分钟的计算上,若分钟数达到60,需向小时进一。此外,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最终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小丁丁在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在此过程中,比较两种方法,讨论其优劣。强调“时间线段图”提供了直观的视觉理解,而“竖式计算”则是更加严谨和精确的方式,两者各有千秋。

三、练习阶段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给出几个练习题供学生实验:

1. 7时50分 + 45分 = (__)时(__)分

2. 8时26分 + 2小时37分 = (__)时(__)分

3. 15分18秒 + 3分52秒 = (__)分(__)秒

鼓励学生在计算时使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进行,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课堂上,每道题的解答后,可以集体讨论,分享不同的解法,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时间的计算,也更加理解了时间的价值,增强了时间管理的意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