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 通过创建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鼓励他们在交流中理解多样的算法。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索与交流的能力。
3.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验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验和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的验算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加减法的验算。还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去商店的经历吗?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展示东东与妈妈一起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场景(展示图片)。这次出行是因为东东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引出验算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验算的意义及其用途。
二、探究新知
1. 教师总结道:东东刚才说了“我们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这时,商店的阿姨问东东能否帮助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运动服的价格是135元,运动鞋的价格是48元,你们能帮阿姨提出什么问题吗?
在此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提出问题,比如说“运动服的价格比运动鞋贵多少?”或者“运动服和运动鞋总共多少钱?”当有学生提出“运动服和运动鞋总共多少钱?”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出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帮东东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将情境中的问题抛给他们,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展现他们的创造性。
2. 教学例1(加法的验算)
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将答案迅速收集。接着询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确认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呢?如何进行验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验算方法,促成班级内的交流。最后,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验算方法汇总展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总结加法验算方法:
- 用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计算,看结果是否相同。
- 利用和减去一个加数,检验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 重新计算以检验结果。
3. 教学例2(减法的验算)
此时东东的妈妈问道:“我们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回答“找回13元。”那么,这个找回的钱对不对呢?请大家来帮东东检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带出减法验算的环节。接下来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减法验算方法,如:
- 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 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并帮助学生规范表达与总结结论,确保大家理解减法验算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与总结升华
整节课过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包括:
- 验算加法的方法:交换加数位置、用和减去一个加数。
- 验算减法的方法:被减数减去差、差加上减数。
教师强调:“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大家务必要养成认真验算的好习惯。”
四、总结与作业布置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并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第30到31页的7至9题。强调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并确保书写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加减法验算的方法,增强他们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验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学习加法的验算,通过交流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化。
2.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加法交换律以及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加法的验算。
3. 养成自觉进行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有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超市买东西呢?在超市中你们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
2.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 师:(出示课本27页情境图)小明和妈妈在超市购买了几样东西,大家可以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
- 师:根据你得到了信息,有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提出来呢?
- 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比如:“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妈妈给售货员200元,应该找回多少?”“运动服比运动鞋贵多少?”等。教师对每个问题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计算第一个问题。
3. 选择问题,独立解决
-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解决:“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
- 板书计算过程:135 + 48 = 183(元)
4. 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 师:我们刚才的计算结果到底正确吗?我们怎么来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加法的验算方法。
- (板书主题:“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刚才的计算结果?
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 师:与小组成员分享你的想法,讨论如何验证加法的计算结果。
3. 全班交流,反馈方法
- 师:哪一组愿意分享你们的验算方法?请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
4. 教师引导
- 师:大家真的很聪明!验算的方法原来可以这么多。现在请翻开课本第27页,看看其他小朋友想出的验算方法。你们觉得有哪些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的?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
5. 引导小结,归纳方法
- 师: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我们可以将它们简化为两类:
1. 交换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看看两个结果是否相同;
2. 使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检查差值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技能
1. 独立计算与验算
- 请计算以下题目,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 746 + 219 =
- 637 + 268 =
- 84 + 307 =
- 512 + 394 =
2. 数学门诊部活动
- 数学门诊部迎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们担任小医生,为“患者”解决问题。计算如下:
```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7 8 3 3 9 7
```
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你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 回家后,请调查一下爸爸、妈妈在购买东西时是如何付钱的,并试着帮助他们验算购物的金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法的验算》第2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体验不同算法的多样性,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他们在小组互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启发。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验算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体验不同的算法,并能够运用验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准备彩色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学生先看第一个算式,尝试填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25 + 8 = 32,8 + 25 = ( ),32 - 8 = ( ),32 - 25 = ( )。
2. 进行讨论:你是如何填这些算式的?你在思考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二、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购物经历,并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能分享一下吗?
学生们积极回答,分享自己的购物故事。
教师接着询问:在商场,小明和妈妈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接着出示课件,展示小明和妈妈的购物场景。
学生观察后回答:
- 生1:小明妈妈总共花了135元买了一套运动服,48元买了一双运动鞋。
- 生2: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么,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使用屏幕展示例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钱?
老师请全班同学动手计算,板书结果:
135 + 48 = 183元
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竖式计算过程。
三、进行验算
教师询问:我们得出的结果183元,怎么样确认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什么验算的方法?
在学生自主思考后,引导他们分享验算的思路,比如:
- 生1:我用183减去135,看结果是不是48。
- 生2:我用48加135,看是否能得到183。
- 生3:我选择183减去48,看看结果是否为135。
教师总结:同学们提供的验算方法各有千秋,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加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1. 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看结果是否一致。
2. 使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到的结果是否是另一个加数。
教师强调,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性,我们必须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在做题时自觉运用。
四、实践练习
1. 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27页的练习,记得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式与验算方法,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互相学习和帮助。
五、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明确加法验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运用验算知识,使数学成为生活中的得力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