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学到的24时记时法,结合生活经验,探索和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 通过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体验简单时间计算的实际应用,增强时间观念,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信息收集的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并解决数小时及数分钟的时间计算问题,特别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经过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相信大家的星期天都很快乐!今天我们来看看小明愉快的星期天计划,大家准备好了吗?
2. 展示时间安排: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 7:10 - 7:30 起床、刷牙、洗脸
- 7:40 - 8:20 早锻炼
- 8:30 - 9:00 吃早饭
- 9:00 - 11:00 看书、做作业
- …
3. 讨论交流:通过该时间安排,小朋友们能了解哪些内容呢?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 小组合作:小朋友们,小明星期天做了不少事情,你们能猜到他每件事用了多长时间吗?请以小组为单位,从时间安排中选择两件事情进行时间计算。
- 分组学习
- 集体讨论:各组分享计算结果。
2. 学习时间计算:
- 整时计算:让学生尝试计算从9:00到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 计算方式:11时 - 9时 = 2小时。
3. 几十分的计算:
- 讨论时间段计算: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引导学生使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 师:我们来观察图,从7:40到8:00是20分钟,从8:00到8:20又是20分钟,所以一共经过了40分钟。这样坚持锻炼,身体会更加健康哦。
- 不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其他方法计算早锻炼的时间,比如:7:40到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钟,得到40分钟。
- 练习:让学生找到明明一天中用了几十分钟的事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分享。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 练习活动: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每天有多长时间吗?让学生进行独立计算,随后分享。
2. 独立完成练习:继续出题,学生独立计算,同时交流解题思路。
3. 总结归纳:通过多次练习,归纳出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与技巧。
4. 同桌互助:通过同桌交流比较,集体讨论不同的解题方式。
5.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时间计算方法及其重要性。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时间计算的方法?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2. 课外阅读:同学们,如果对其他时间知识感兴趣,可以翻到书本第55页的“你知道吗”部分,进行阅读并收集相关内容。
3. 作业布置:
- 收集与时间相关的知识。
- 运用24时记时法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 课堂小测:展示本堂课的上课时间与下课时间,让学生快速计算这节课的时长,检验学习成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小学生们不仅能在课堂上掌握实用的时间计算方法,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标题: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时间的两种概念:钟面时间和经过时间,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时间计算。
2. 能够准确计算一天内的经过时间,并能够解决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时间的两种概念: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则关于时间的例句:“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
(板书:8时、8小时)
- 提问学生:这两者相同吗?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分享各自的理解。
- 教师总结并规范:
- “8时”指的是钟面上的一个具体时刻,表示早上8点,可以写作8:00;
- “8小时”表示的是一段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的工作时长。
通过出示钟面图,教师强调区分这两种时间的方式:
- “8时”是指某个时刻,属于钟面时间;
- “8小时”则代表从某个时间段到另一个时间段的经过时间。
2. 判断练习
教师提问:“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让学生判断这两种时间分别是什么概念。
3. 课题揭示
今天我们将通过课堂上的钟面时间来学习如何计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 示例计算
教师提问:“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 学生计算并进行交流:
指导学生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 板书:11-7=4(小时)
- 11:00-7:00=4(小时)
- 讨论四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写成4:00。
结论:可以直接用后面的钟面时间减去前面的钟面时间。
2. 另一个计算实例
教师示例:“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使用0-24小时的图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如,计算出:
- 从7:30到10:30为3小时,再加30分钟;
- 从7:30到11:30为4小时,减去30分钟为3小时30分钟。
教师着重介绍横式书写的计算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借用1变成60进行分钟的计算。
3. 课堂练习
提出问题:“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引导学生独立解决。
三、综合练习:
1. 做题思考
学生观察营业时间图示,并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 教师监控学生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说明各自的计算方法。
- 比较班级内的结果,确认正确答案。
教师总结:如果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要将下午的时间转化为24小时记时法。
四、总结与反思:
- 本节课学习了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 学生讨论如何计算经过时间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单位的使用、如何进行时间转化,以及借用加法法则计算分钟。
通过本节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能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时间计算的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进行相关的时间计算。
2. 深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并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从特定时间(如几时几分)到另一个具体时间(如几时几分)所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对策:
主要采用口头回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或时钟图帮助学生理解,并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多种计算时间的灵活方法。
教学准备:
准备节目预报表作为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一份节目预报,内容包括多个节目的播出时间,如:
-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 ...等等
询问学生:“你能用24时记时法自如播报这些节目吗?”让同桌互相练习,增进理解。
二、新授内容:
1. 出示小红暑假的一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内容包括:
- 6:30 起床
- 7:00 - 7:30 吃早饭
- 7:30 - 8:00 做家务
- 8:00 - 9:00 做作业
- 9:00 - 11:00 到书店购书
- ...等等
问学生:“从这份安排表中,你能得知些什么?”
2. 引导学生将小红的活动进行分类:
- 整时 ―― 整时
- 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分钟相同)
- 几时几分 ―― 几时几分(分钟不同)
通过这种分类,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段的不同表达。
3. 提出问题:“你能算出小红每项活动所用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计算的?”鼓励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共同探索计算的方法。
4. 总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 对于整时的计算相对简单,只需将后面的时刻减去前面的时刻,如:16-14=2小时。
- 针对“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时钟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
- 举手讨论比较复杂的例子,比如从14:30到15:20的时间计算:
- 第一种方法是:先算出14:30到15:00是30分钟,再从15:00到15:20是20分钟,总共是50分钟。
- 第二种方法为:先算出从14:30到15:30是1小时,接着再减去多出的10分钟,因此得出50分钟。
三、练习环节:
1. 回到之前的节目预报表,问学生:“你最喜欢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长时间?”通过交流,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请学生翻到书上第53页,独立完成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讨论解决思路。学生分享不同的解法,例如:
- 直接计算上午和下午的时间长度再相加,或者先计算整体时间再减去不借书的时间段。
四、小结:
概括课程内容,强调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例如:
- 操作板书: 16-14 = 2 口答:播放了2小时。
- 对于具体的活动计算,鼓励学生思考更为清晰的逻辑,使其形成整体的时间计算思维。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能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实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