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球体与圆柱体》
活动准备:
1. 各类圆球,例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塑料球等,帮助幼儿直观感受球体的特点。
2. 准备不同类型的圆柱体玩具,如积木、铅笔、长棍、万花筒等,以便于幼儿进行比较和观察。
3. 收集与球体和圆柱体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强幼儿对形状的认识。
活动目标:
1. 通过互动式的体验活动,帮助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并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 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技能。
3.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活动过程:
1. 猜谜互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猜谜,谜面为:“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通过猜谜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球体的兴趣。
小结: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各种圆球的共同特点,虽然形状相同,但颜色、大小和用途不同。强调球体的特性:从任意方向看都是圆的,并且无法稳固地站立。
2. 测量活动:请幼儿使用线、尺和手分别测量铅笔、小棍棒和万花筒,比较两端圆形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幼儿的发现在测量中发现的规律,如两端大小一致和在滚动时只能向两个相对的方向运动的特点。
3. 滚动体验:每位幼儿选择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在地面上进行滚动实验,观察两者的不同表现。鼓励他们描述观察结果,是否能停稳。
4. 重叠观察:引导幼儿将两个球体和两个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现象并讨论不同的结果。
教师小结:解释球体的多方向滚动与圆柱体只能在两个方向的运动限制,以及两者在重叠方面的差异,帮助幼儿巩固知识。
5. 实际应用讨论:鼓励幼儿从生活中寻找球体和圆柱体的实际例子,分享在幼儿园、居家或公共场所见到的物品,讨论它们的名称与用途,增强实际联系。
6. 多媒体观看:最后,幼儿观看关于球体与圆柱体的教育视频,巩固所学知识,增加趣味性。
结束总结:活动结束时,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今后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几何形状。同时,通过简短的互动游戏,激励幼儿巩固对球体与圆柱体的理解与认知。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球体与圆柱体》
活动目的
1. 让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能够辨别两者的异同。
2. 学习制作球体、圆柱体,并建构出球体与圆柱体的组合物体。
3. 通过触摸、测量、滚动和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
4.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 各种形状的球体玩具,例如:小皮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玻璃球、铅球和塑料球等。
2. 圆柱体玩具若干,例如:积木、积塑、未用过的铅笔、万花筒、小棍棒等。
3. 各种球体和圆柱体的包装物品,如足球冰淇淋盒、小药丸盒、易拉罐和麦乳精罐等。
4. 教学工具,包括挂历纸、白板纸、橡皮泥、尺子、胶带、线、剪刀和浆糊等。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球体
1. 开场猜谜,让幼儿通过谜语了解球体的特性:“胖墩墩,圆溜溜,立不住,站不稳,哪边挨地都会滚。”
2. 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球体玩具进行游戏,他们可以通过摸、滚、踢、拍、托和掷等多种方式与球互动。
3. 提问幼儿:你在玩什么球?你是怎么玩的?玩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4. 教师进行总结:尽管球体形状各异,颜色多样,玩法不一,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它们都是圆的,无法直立,都会沿着地面滚动。
5. 师生共同编制儿歌,进一步巩固对球体的理解:“小小球儿圆溜溜,哪边看它都很圆;小小球体站不稳,哪边挨地都能滚。”
二、有趣的圆柱体
1. 让幼儿用尺子和线分别测量铅笔、小棍棒和万花筒,观察它们两头的圆形大小以及两圆之间的距离,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幼儿将易拉罐或麦乳精罐在地上滚动,并讨论它们的滚动方向。
3. 引导幼儿将各种圆柱体积木、积塑和小棍棒按高矮、粗细排列,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形态。
4. 教师总结:“在测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圆柱体的两端都有大小相同的圆形,且两圆之间的垂直距离是恒定的;在滚动时,它只能向两个相对的方向移动;竖着排列时,它们看起来像柱子,这就是圆柱体的特征。”
三、球体与圆柱体的区别
1. 请每位幼儿各自拿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玩具,在地上进行滚动,观察并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及能否停得住。
2. 引导幼儿尝试将球体和圆柱体分别重叠,观察结果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3. 总结:球体可以向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只能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滚;球体的表面没有平面,因此无法重叠,而圆柱体的两端有两个相等的平面,可以重叠。
四、灵巧的小手
1. 鼓励幼儿从身边的物品中找出球体和圆柱体,分别说说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可以进行分类讨论。
2. 提供制作材料如白板纸和橡皮泥,鼓励幼儿进行手工创作。根据幼儿的能力,分层次地设置任务。
- 低能力幼儿:制作简单的球体或圆柱体模型。
- 中能力幼儿:尝试搭建组合物体,如凉亭、攀登架等。
- 高能力幼儿:进行突破性的创作,组合成更复杂的结构。
教师会在一旁给予支持,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同时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幼儿。
3. 进行作品展览,幼儿互相欣赏各自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五、商品展销会
1. 为幼儿提供展示区域,设置活动空间。
2. 引导幼儿将自制的模型、收集的玩具和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分别按球体和圆柱体进行初步分类,再按商品类型(如食品、玩具、日用品)进行进一步分类。
3. 教师帮助幼儿布置货架,搭建展销环境,让幼儿将商品整齐有序地排列。
4. 开展“商品展销会”创意游戏,鼓励幼儿在展销过程中用语言表达商品名称和外观特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巩固对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同时也能在动手操作和创造中提升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活动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探索球体与圆柱体》
活动目标:
1.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名称,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 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和观察力。
3. 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电脑、投影仪各一台。
2. 学具:每位幼儿一只球、五枚一元硬币、一只小篓子、以及一张展示不同形状(圆形、球体、圆柱体)图片的工作纸,废旧报纸、毛线等材料。
3. 座位安排:将幼儿分成两个半圆形,每个孩子坐在垫子上,席地而坐。
4. 活动教室内放置标识物,标明有圆形、球体和圆柱体的玩偶。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激发兴趣
1. 通过课件展示迎接“新客人”——硬币,让幼儿感受圆形的特征。
2. 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的?在转动时,它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二、对比分析
1. 引导幼儿发现球体与硬币的异同。
2. 比较硬币与球的外形,讨论它们在转动时的表现。
3. 让幼儿观察球和硬币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利用课件展示硬币和球的特征,强调球体是完美的圆,而硬币是扁平的。
三、探索几何形状
1. 展示课件,引入圆柱体的概念(如五个硬币叠放在一起)。
2. 由幼儿实际动手叠放硬币,观察形状变化。
3. 组织滚动比赛,比较球体与圆柱体的滚动速度,讨论原因。
4. 进行叠高比赛,引导幼儿动手实践,询问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四、生活中的几何形状
1. 拿出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和球体的例子,让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
2. 提问:“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形状?周围的环境中有吗?”
3. 激励幼儿说出各种相关的物品,发展他们的联想能力。
五、互动游戏
1. 进行电脑游戏“找家”,让幼儿为各种形状的物体找到合适的归属。
2. 小组合作游戏,幼儿共同寻找垫子下的图片,并将其送回“家”。
六、创意制作
1. 提议幼儿利用现有的材料(如废旧报纸、毛线等)制作球体和圆柱体的玩具。
2. 鼓励孩子探索、尝试,进行合作制作,分享各自的创意成果。
3. 观察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相互交流想法。
七、展示与总结
1. 幼儿们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感受。
2. 通过每个人的分享,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几何形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设计思路:
根据《新纲要》,学习是在探索中主动进行的过程。本活动旨在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索,让幼儿在轻松互动的氛围中自主发现和理解球体、圆柱体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