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探索有余数除法的奥秘 - 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喜欢做什么游戏吗?今天我们将一起进行一个有趣的“猜手指”游戏。请伸出你们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依次数指,数到5后再回到大拇指继续数。当我说出你们数到的数字时,你们能猜到我指的是哪个手指吗?通过这个游戏,大家不仅能感受到乐趣,还能了解到有余数的除法是如何运作的。
二、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 老师在黑板上摆出一个正方形,并问学生需要几根小棒。
学生回答:4根小棒。
2. 接下来,我们将每四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大家尝试看看能摆几个正方形。此时,邀请几位同学上前展示结果,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实验。
3. 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剩下的又是多少?
有的学生会提到,他们有的刚好摆完,而有的则剩下了几根小棒。
4. 教师在此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把剩余的数称为“余数”。(同时将“余数”二字写在黑板上)
5. 教师进一步提问,通过图示说明,有几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正方形,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这样的交流加深了学生对除法的理解。
三、学习用竖式表示除法算式
1. 接下来,教师询问学生,如果不看小棒,单凭记忆是否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2. 学生们尝试将13÷4 = 3……1列成除法竖式。其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含义:为什么在13下面写12,以及余数是如何计算的。
3. 学生们随后尝试列出其他的除法算式,如14÷4和15÷4,并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竖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探讨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 教师采用同样的小棒摆出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进行猜测,余数的可能性有哪些。
2. 通过学生的互动,教师总结出一个关键规则: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 最后,教师将这一结论板书,让学生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五、做练习
1. 教师布置相应的练习,进行课堂巩固,加强对内容的理解;
2. 学生们相互帮助,完成书上相关应用题,并进行小组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
六、总结
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纷纷分享各自的收获,有的说学到了如何计算余数,有的提到通过游戏增强了数的概念。
七、游戏与延伸
课堂结束时,教师通过再次进行“猜手指”的游戏,引导学生思考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概念。最后,鼓励学生将今天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并实践,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新文章内容
一、课程导入
1. 活动组织: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分铅笔活动来引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 任务要求: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他们的想法。
- 实践操作: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思考动手分铅笔,并在提供的P1表格上进行记录。
表格需要填写的信息包括:
- 每人分几枝
- 分给几人
- 还剩几枝
具体可填写的内容如下:
| 每人分几枝 | 分给几人 | 还剩几枝 |
|------------|----------|-----------|
| 2 | 5 | 0 |
| 3 | 3 | 1 |
| 4 | 2 | 2 |
| 5 | 2 | 0 |
| 6 | 1 | 4 |
2. 讨论环节:大家看到我们填写的表格,有没有同学能将刚刚的分铅笔情况进行分类?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没有剩余的情况和有剩余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
今天的课,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概念,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板书标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识
1. 无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先来写一下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 板书示例:10 ÷ 2 = 5(人),10 ÷ 5 = 2(人)。
2. 算式分析:请指名几位同学来说说上面这两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思。
3.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下来,大家试着写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教师给予指导。
- 示例: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可以记录为:10 ÷ 3 = 3(人),剩下1枝(1个小圆点表示)。
- 板书展示:10 ÷ 3 = 3(人)... 1(枝)。
4. 余数的命名:
- 每位同学能给刚才的1(枝)起个名字吗?答案是“余数”。
5. 除法读法学习: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正确读出这一算式。比如“10除以3等于3余1”。
6. 书写与交流:请根据表格中其它情况,尝试写出相关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与同伴进行交流,确认算式的准确性。
四、巩固与深化
1. 独立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请同学们独立阅读题目,动手摆摆,接着完成书中的( )和算式。
-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 观察与讨论:“想想做做”第二题:根据图示,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校对,比较结果的异同。
3. 合作探讨:“想想做做”第三题:请同学们先阅读题目,再与同座位的伙伴讨论,最后请指名分享观点。
五、课程总结
在今天的课堂中,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你们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请大家在课后和好朋友一起讨论,分享你们的想法与疑问。
教案标题: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在实际分配物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学会根据实际分配后所剩余的物品,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能够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 理解从平均分到有余数的抽象过程。
教学难点:
-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 小棒、课件及多媒体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开展复习活动,温暖回顾平均分的概念。
2. 展示算式15÷3=5,鼓励学生讨论其中所表示的含义,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二、探究新知
1. 针对10根小棒的分配进行探索:
(1)如果将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大家能分成几份呢?
(2)让学生动手分小棒,并详细说明10除以2等于5的意义,即“10里面有5个2”。
2. 进行小组活动记录:
(1)若将这10根小棒每3根一份,如何分配呢?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实际操作,并分享分配的过程和结果。
(2)讨论如果每3根一份,是否能将10根小棒全部分完?为什么剩下的1根无法再继续分给其他人?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分法的结果。
3. 汇报分组结果:
(1)随机指名学生汇报,完成表格的填写。
(2)学生讨论结果,思考是否可以将分配情况归纳为正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两种情况。
4. 交流与总结:
(1)针对分得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正好分完的情况,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含义。
(2)讨论剩余的情况,也用算式表示。询问:怎样列式,10和3分别代表什么?最后可以分给几人,剩余多少?强调余数的定义和意义。
5. 课堂揭题: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专注于当物品无法均等分配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况。
6. 小结,通过平均分配能体会到,如果某种情况下剩余不足以再分配一份,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三、教学列1
1. 展示列1(1),学生用算式表达并说明其含义。
2. 展示列1(2),继续用算式表达,并讨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含义。
四、巩固练习:
1. 完成课本60页的“做一做”部分:
(1)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的圈填操作。
(2)反馈交流结果,讨论商和余数的具体含义。
2. 完成第2小题,使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确保理解装分和余数的概念。
3. 进行练习结合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个人选择,选择不同的分配方式,观察不同结果。
五、全课小结:
再次回顾今日收获,强调有余数的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 正好分完的:10÷2=5(份)
- 分后有剩余的:10÷3=3(份)…1(根)
- 其他实例:6÷2=3(盘)、7÷2=3(盘)…1(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