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关系的量在图象上的特征,并能够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
-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 投影仪、白板、课本和相关的练习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1. 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教材第46页内容,介绍正比例的基本概念。
2. 观察和讨论:
- 教师出示含有数据的表格,并让学生依照数据描出相应的点。
- 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 学生回答:这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 图象分析:
-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图象进行推理。
- 例: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总价是多少?
- 例:总价是4.0元时,铅笔数量是多少?
- 例:铅笔的数量是3支,总价是多少?描出的对应点是否在同一路线?
- 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分享他们的体会。
- 学生分小组汇报,各小组分享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
- 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 利用正比例图象,无需计算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值。
二、练习讲授
1. 基本练习:
- 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要求他们从电的用量和电费两个方面阐述成正比例的原因。
- 共同订正答案,确保学生理解。
2. 实例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火车行驶情况的表格。
- 讨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是如何变化的。
- 总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强调它们的比值是固定的。
- 用公式表示:路程 ÷ 时间 = 速度(一定)。
3. 指导练习:
- 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和第3题,教师在抽查时确保多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解法。
- 第4题中,学生应观察图表,动手绘图并讨论图象特征,以促进理解。
三、课堂作业
1. 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空格。
2. 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 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保持不变?
- 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不计算,图中显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7小时的行驶里程是多少?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素是什么?通过课堂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与这一课时相关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 正比例图象
- 特征:经过原点的直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还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的习惯。
标题: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正比例关系的广泛应用。
2. 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 通过丰富的例子,增强对正比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 熟悉正比例的概念及其相关实例。
2. 能够根据正比例的特性,判断两个量之间是否存在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如何依据正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相关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图表、相关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9至21页的预习内容。
2. 要求学生填写所有相关表格,仔细理解粉色框中的说明,思考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3. 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标记,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提问。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通过情境感知两个相关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1. 向学生展示正方形的图示,让他们观察并填入边长与周长、面积的变化数据。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寻找变化的规律。
3. 总结:随着边长的增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均会增加,但它们的变化规律不同。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保持不变,是4;而面积与边长的比值则是动态变化的。
(二)情境二: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
1. 学生观察实例,填写关于汽车以90公里/小时行驶的表格。
2. 讨论和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规律,比如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是恒定的。
(三)情境三:购买苹果的质量与价格
1. 引导学生填写有关苹果质量与应付价格的表格。
2. 探讨应付的钱数和苹果质量之间的比值(单价)是否相同,学生发现价格与质量成正比例。
小结:总结以上情境中,路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比值保持一致;应付的钱数也随苹果质量变化,且其比值也维持不变。
总结正比例关系的定义:
1.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相同,这就是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四)思考与讨论
1. 正方形的周长是否成正比例?面积与边长呢?请各自发表见解。
2. 教师总结:由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的比值是永恒的4,故两者成正比例;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的比值并不固定,因此两者不成正比例。
3. 接下来,讨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如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关系。通过填写比较表,观察两个年龄的变化情况,分析他们的比例关系。
- 小明和爸爸的年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二者的比值并不恒定,因此不成正比例。
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总结环节,帮助学生理清正比例关系的特征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持续关注正比例的现象。
教学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经历构建正比例意义的过程,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成正比例的量,并正确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尝试抽象和总结正比例的本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判断能力,开拓初步的函数思维。
3.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考的逻辑性和数学结论的客观性,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开场谈话:展示苹果、梨和橘子的图片,提问:“这些水果可以归为一个总的类别,你们认为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2. 进行填空练习,通过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请问图中时间的单位是什么?(3小时20 分,2小时45分等)
(2)总价方面,5元与( )、( )之间有什么联系?
(3)重物的质量分别为:6千克,800克和3吨350克,让学生填写相应的空白。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左边的量与右边对应的数之间的关系,询问他们是否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相关联的量。
二、学习新知识
(一)探究相关联的量
1. 教师进行弹簧称重实验:向弹簧上加钩码,询问学生观察到哪两种量在变化,分析弹簧长度为何会受到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弹簧长度是随钩码数量变化的,这两种量称为相关联的量。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二)深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
1. 出示课本第19页的表格,请学生观察图像并填表。询问相关问题:
(1)表中有哪些相关联的量?
(2)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之间关系如何变化?
(3)正方形的面积如何随边长变化?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鼓励小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
2. 继续探讨课本第20页第2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3. 讨论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和例2的共同特征(例如,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保持不变)。
教师总结:这样的两种量称之为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成正比例关系。请学生自由表达对于成正比例量的理解,并进行探讨。
4. 引导学生学习关系式:y/x = k(k为常数),激励他们思考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课本第19页的“说一说”加深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强调正比例的特征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识别成正比例的量,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并在下次课堂中分享他们发现的正比例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