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三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的教案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及评估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长度概念。
第1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文章标题: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能够对小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并熟练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内容分析

-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运用刻度尺并理解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 投影仪

- 多支不同长度的铅笔

- 适量的刻度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 教师发问: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一起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而课桌则是同学们的忠实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大家能帮忙测量吗?

- 录音播放:讲台和课桌轮流发言,询问自己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二、新授内容

1. 桌子有多长

- 估计活动:

- 教师引导:同学们,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和课桌大约有多长。

- 学生参与:通过手势进行自由比划和讨论,分享各自的估计结果。

- 实际测量:

-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可以测量这些桌子的长度呢?

- 学生回答:可以使用其他工具来进行测量。

- 讨论交流:

- 教师总结:大家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得出的结果也各不相同。那我们是否能找到一种统一的测量方式呢?

- 学生回答:用尺子来测量。

- 认识刻度尺:

- 教师指导: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刻度尺,观察一下。每10个小格合成一大格,这一大格代表1厘米。

- 学生指认刻度尺上的1厘米,并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接近1厘米,例如指甲盖、鼻孔大小等。

2.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 引导示范:

- 教师示范:找到刻度尺上的0刻度,把铅笔的一端对准0,看看另一端指向哪个数值,然后读出这个长度。

- 教师提问:如果铅笔的长度不是正好在某个厘米上,该怎么处理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

- 学生动手操作:

- 学生进行测量,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互相学习。

三、完成练一练

- 练习题:

1. 第一题:请先对所测物体的长度进行预估,然后使用刻度尺进行实际测量。

2. 第二题:以蚂蚁搬豆为题进行相关的长度测量练习。

3. 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全课总结

- 教师提问:今天的课程中,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适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指导他们自由测量并进行全班交流,从而增强合作与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测量的技能,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

第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三
拓展

教学内容:

一年级北师版数学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让学生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并初步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理解其实际意义,并初步掌握对较小物体长度的估测能力。

3. 学会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感受“1厘米”的意义,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以及掌握简单测量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并有效地开展简单测量活动。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尺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开始时,引导学生想象小熊遇到难题,迫切需要小朋友的帮助,难题是“桌子有多长”。通过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1. 自主探索,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将结果汇报给全班。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观察汇报的结果,进而引出尺子的使用方法。

2. 认识尺子,理解1厘米的概念。

- 活动一: 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总结尺子的结构。讨论尺子上的数字以及刻度线。

- 活动二: 学习什么是1厘米。通过尺子上的标记让学生理解从0到1的这一段就是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尺子上每一大格代表的都是1厘米。

- 活动三: 通过手指比划感受1厘米的长度,并让学生在身边寻找与1厘米大致相符的物品,比如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等。

经过此活动,让学生对厘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导他们了解3cm和5cm的概念(即大格数的数量)。

三、用直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1. 当尺子的0刻度清晰可见时,学生学习如何将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观察另一端与哪个刻度对齐。如果无法完全对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如“这个大约是() cm。”

2. 如果尺子的0刻度不见了,教学生如何将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个已知刻度,然后通过计算两刻度值的差来得出物体的长度。

四、应用练习。

小熊量东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通过小熊的故事,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请同学们总结学习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 主题:桌子有多长

- 关键概念:尺子 刻度 cm—厘米

教学反思:

《桌子有多长》这一课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理解1厘米,并感受其实际意义,同时也要能够正确测量短物体的长度。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参与感至关重要,而我在这方面的组织能力还有待提高,导致课堂秩序不够理想。

回顾教学,我发现:

1. 开始时通过小熊这个角色引入课题,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对学生进行测量的示范未能做到位,导致部分同学参与感不足。

3. 在关于1厘米的讲解中,实物的运用不足,若能准备更多示例物品,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

4. 测量活动实践不够,学生缺乏真实的操作体验,导致理解不够深入。

5. 课堂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突发情况处理不够及时,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并加以改进。

本课的反馈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第3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三
拓展

新标题: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桌子有多长》的教学实例分析

【学习目标】

1. 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并初步认知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增强对长度的估测意识。

3. 在小组合作与讨论中探索和掌握知识,发展科学的测量精神,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同学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伙伴,那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看看它有多长!(在黑板上写下课题)

二、探讨新知

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呢?

1. 估计:首先,大家可以试着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长度。可以用眼睛观察,或者用手比划一下。估计完成后,举手分享你们的估算结果。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桌的长度建立初步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估测能力。

2. 测量: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测量课桌的长度呢?请各位同学与身边的小伙伴讨论一个测量方法,然后一起尝试测量你们的课桌。

- 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老师总结: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工具的不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体验到测量工具多样性的重要性,感受到统一量度单位的必要性。

3. 认识尺子: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尺子,介绍常用的学生尺子,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 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有什么标识?例如,刻度线、字母"cm"。

- 教师提问:“你们找到尺子上的0刻度了吗?它在什么地方,代表什么?”

- 讨论尺子上数字的含义,数一数从0到2之间有几个1厘米,继续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建立厘米的实际意义。

4. 量物:

- 提供等腰三角形的学习工具,请学生把长边对齐0刻度线并进行测量。

- 如果测量结果不一致,请小组讨论原因。选一位同学演示,教师总结:测量物体时,需将一端对齐0刻度,读取另一端的刻度即可得出结果。

- 对于短边的测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近似读数。

-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帮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强调用统一尺子进行测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 请同学们估计一些常见物体(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等)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2. 选几名同学量出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并分享所用的测量方法。

3. 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至3题,步骤为:先估计长度,后进行测量。

四、总结与评价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在这次活动中,你们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

- 通过最后的总结,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感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测量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学习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