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采松果》的创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采松果》的创意教学设计(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的教案,详细介绍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第1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采松果》的创意教学设计
拓展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采松果》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和加法的基本意义。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技巧。

3.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加强对数学运算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不进位、不退位为主要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课题:出示与“松鼠”相关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 提问:图画中出现了哪些动物?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一起采松果)

- 在黑板上写出课题:采松果。

2. 观察与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思考并提出与图相关的数学问题。

- 例如: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二、解答问题

1. 列式思考:询问学生如何用算式表达提出的问题。

- 学生可以回答并在黑板上展示:25 + 4 = ? 和 25 - 4 = ?

- 引导学生思考结果,并组织小组讨论,汇报各自的想法。

2. 操作验证:

- 摆小棒练习:

- 先摆25根小棒表示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再摆4根表示小松鼠采的松果。

- 通过分组方式,左边的5根与右边的4根合并为9根,再加上20根得到29根。

- 在黑板上书写:5 + 4 = 9,20 + 9 = 29。

- 计算示范:

- 摆出同样的数量进行减法操作,得到5 - 4 = 1,20 + 1 = 21,帮助学生理解。

3. 动手练习:通过拨动计数器,进行一系列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 例题包括:32 + 4 = ?26 + 3 = ?54 + 4 = ?48 - 5 = ?87 - 7 = ?66 - 5 = ?

三、作业设计

1. 图意提问作业:设置简单情境题,例如:原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下多少个?列式为:19 - 9 = 10(个)。

2. 规律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规律,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两个加数顺序调换后和不变”,并照样写出一组算式。

3. 问题列式: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一问题,列出算式:25 - 2 = 23(米)。

4. 独立完成: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第3、5题,进一步检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的基本运算,还能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第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采松果》的创意教学设计
拓展

教学目标:

1. 理解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深化对运算意义的认识。

2.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提高数学运算的准确性。

3. 通过练习逐步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以及数学练习纸。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以“考考你”为环节,教师说出一些数字,让学生回答这些数字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展示一幅生动的情境图,情境中有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摘松果。教师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 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通过算式25+4=29,教师使用多媒体演示,并让学生使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操作,直观地了解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过程。展示多种例题,如:

- 练习:32+5=

- 练习:5+74=

- 练习:74+3=

2.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通过算式25-4=21,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总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算理。操作过程中可以与同学讨论此法,则更易理解。展示多种例题,如:

- 练习:38-6=

- 练习: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2页第4题,通过小组或集体形式进行纠错与订正,确保每个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布置机动作业,建议完成课本中的第1题和第3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在课后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分享他们在学习加减法中的体验和心声,从而增强知识的印象。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采松果”

-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 25 + 4 = 29 (个)

- 25 - 4 = 21 (个)

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技巧,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3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学习《采松果》的创意教学设计
拓展

教学目标:

1. 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感受到加减法计算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3. 初步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4. 体验与他人沟通、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好奇心。(播放相关动画,停留在课本主题图的画面。)

学生:在一片苍翠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一些技能。小松鼠灵活地跳跃、攀爬,表现得非常上心。松鼠妈妈提议:“我们去采松果吧,你喜欢吃松果,是吗?”小松鼠兴奋地回答:“当然好啊!我们来比比看看谁采得多。”于是,小松鼠开始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一共采到了25个松果,而小松鼠则采了4个。

(学生听完故事后,满怀激动,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教师:这个故事听起来真不错,大家听完后有没有什么想法?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数学信息?

学生1:我觉得小松鼠真的很勤劳!

学生2:我发现松鼠妈妈采到的松果比小松鼠多。

学生3:妈妈总共采了25个松果,而小松鼠只有4个。

学生4:这里面有两只松鼠。

学生5:还有两块数字牌和许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 提出问题

教师:那么,大家能否提出一些与这个故事相关的问题呢?

学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讨论什么呢?

教师:谁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2:松鼠妈妈说:“你真是我的好孩子!”

学生3:小松鼠则说:“妈妈,我能够帮忙了!”

教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满意吗?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满意。)

学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学生5:请问,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学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呢?

学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比,差多少个?

教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教师将学生4至学生7的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

2. 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计算“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应该如何列出算式?

学生:25 + 4 =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明确给出结果。)

教师:大家真聪明!现在请你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没能算出来的同学也可以利用手边的计数器、小棒等工具,或者请小组的伙伴来帮助你。(学生开始动手进行探究,相互讨论,教师在旁巡视并适时引导。)

(学生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

学生1:我用计数器算的,先拨了2个十位的珠子,再拨5个个位的珠子,这样就是25,接着再在个位上拨4个,最后得到了29。

学生2:我用小棒摆的,先摆2捆,然后再摆5根,接着在5根旁边再摆4根,结果总共是29根,25 + 4 = 29。

学生3:我用口算得出的,根据5 + 4 = 9,再加20,结果是29。

学生4:我也是通过口算得到的,直接把4加到个位的5上面,得到29。

学生5:我是通过列竖式计算出来的,这是我妈妈教我的。(展示自己的竖式。)

学生6:我一看就能知道25加4等于29。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到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大家觉得在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1:一定要注意每一位上的数字,确保不会弄错位置。

学生2: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加法要分开进行。

学生3:计算要仔细,不能粗心。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非常不错的计算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呢?

学生1:我觉得口算最简单。

学生2:我也觉得口算简单,因为我还不太会列竖式。

3. 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我们刚才通过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而还有三个问题在等着大家来解决。现在请小组选择一个未解的问题,合作探索并解决它。(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并关注其它小组的活动。)

教师:请将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向大家汇报。

组1:我们的题目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算出的式子是25 - 4 = 21,5 - 4 = 1,然后再加上20得21。

教师:有没有同学明白了他们的解答?能够为大家解释一下吗?

学生1:他们的意思是先用5减4,得到1,再加上20,结果就是21。

组2:我们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同样是25 - 4 = 21,也是通过口算得出。

组3:我们是解决“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个问题,我们的计算方式和他们小组一样。

教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他们说的问题不同,但解法是相同的呢?

学生1:因为都是在计算松鼠妈妈与小松鼠的松果差。

学生2:因为妈妈多的部分正是小松鼠少掉的部分。

教师:今天这样的计算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学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学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能解今天的题目。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 第1题(出示情境图)

教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阅读图画,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学生:19 - 9 = 10(颗)。

2. 第2题(出示情境图)

教师:现在比比看谁能最快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学生:25 - 2 = 23(米)。

3. 第3题: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 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教师: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

学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我发现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字换了位置。

教师:你们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们积极举例:

(1)34 + 5 = 39,5 + 34 = 39;

(2)21 + 7 = 28,7 + 21 = 28;

(3)83 + 4 = 87,4 + 83 = 87;

(4)52 + 7 = 59,7 + 52 = 59;……

教师:如果不需要计算,你还可以快速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学生1:47 + 68 =?,68 + 47 =?

学生2:395 + 126 =?,126 + 395 =?

学生3:1000 + 800 =?,800 + 1000 =?

四、课堂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表现得非常出色!你们不仅能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还能找出其中的规律。那么你们认为今天的课自己表现如何呢?

学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学生2:在小组中我算得很快。

学生3:我觉得自己有点不够积极,我会努力改进的。

教师:现在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吧。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

教师:今天的课大家都非常棒!你们在课堂上的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有效合作都值得表扬。希望大家在下次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样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