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标教案:探讨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标教案:探讨乘除法的运算性质(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理解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第1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标教案:探讨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拓展

标题: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这个除法的运算性质,使部分计算变得更加简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练习

请同学们快速算出以下题目:

- 560÷8÷7

- 1800÷3÷6

- 480÷6÷8

- 720÷9÷8

还有以下变式,请再算一遍:

- 560÷56

- 1800÷18

- 480÷(6×8)

- 720÷(9×8)

2. 简便计算的方法

通过以下算式,让大家感受简便运算的魅力:

- 609-51-49

- 846-121-279

3. 动手实践

假设我们有24个圆片,首先平均把它们分成2组,然后再将每组平均分成3份。问:每份有多少个圆片?

通过这个问题,感受「连续等分」的概念:可以分了再分,或者先计算出总共分成多少份,再进行计算。

4. 引入新课:除法的运算性质

在刚才的计算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索除法的运算性质。

5. 展示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就是理解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运算性质。

二、自主学习:(展示例3)

假设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总共花费了1250元,我们来计算每棵树苗的价格。

1. 请同学们指名阅读题目。

2. 学习指导

- 依据题目中的信息,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 你能否想出其他的计算方法?如果遇到困难,也可以查阅书本。

- 比较一下你所想到的不同计算方式,它们有什么异同?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 试着用语言总结你发现的规律。

- 我们能否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

自学时间为5分钟。

3. 学生自学

学生请参照学习指导,自行学习并完成相关问题,遇到不会的问题请做标注。

4. 小组互助讨论

在小组内讨论自学中碰到的难题,若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待学时提问其他学生或教师。

三、精讲要点

1. 各小组汇报他们的思考和答案。

2. 针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讨论。

3. 总结今天学习的除法运算性质的主要内容。

4. 进行练习:请参阅教材P43,完成“做一做”部分,指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四、当堂检测

1. 判断题

(1)1456-(324+456)=1456-456-324

(2)100÷(25×4)=100÷25×4

(3)400÷(40×25)=400÷40÷25

2. 简化运算

尝试以下计算,使之变得更简单:

- 3200÷25÷4

- 2000÷25÷8

- 350÷14

3. 应用题

有1440个玩具,每24个装一盒,每6盒装一箱,问一共需装多少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第2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标教案:探讨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拓展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连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提升计算效率。

2. 鼓励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技巧,培养创造性思维。

3. 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掌握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在做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常常能找到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快地计算。那么对于除法,如果遇到连除的情况,你们觉得有没有什么简便算法呢?大家觉得有吗?如果有的话,想不想知道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教学实例分析

(1)教师展示一幅植树的画面。

师:在植树活动中,我们需要买树苗,你们觉得为什么需要树苗呢?

生:因为要种树。

师:假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5棵树苗,购买这些树苗的总费用是1250元,你能算出每棵树苗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生甲:1250 ÷ 25 ÷ 5 = 50 ÷ 5 = 10(元)

生乙:1250 ÷ (25 × 5) = 1250 ÷ 125 = 10(元)

(3)师:你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计算的呢?可以分享一下吗?

生甲:我先算每个小组种的树苗总共花了多少钱。

生乙: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师:大家的思路都很棒,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4)学生再次讨论,生丙反映道:我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实际上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进行计算。

(5)师:言之有理!大家再想想,是否还有其他题目想要挑战呢?

2. 试做课本练习

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出示计算题:2000 ÷ 125 ÷ 8,1280 ÷ 16 ÷ 8。

生甲:2000 ÷ 125 ÷ 8 = 2000 ÷ (125 × 8) = 2000 ÷ 1000 = 2。

生乙:1280 ÷ 16 ÷ 8 = 1280 ÷ (16 × 8) = 1280 ÷ 128 = 10。

师:你们觉得这样的解法是否合理?能否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再思考一下呢?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1. 简便计算练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新的题目,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① 1280 ÷ 16 ÷ 8

② 25 × (4 + 8)

③ 5 × 99 + 5

2. 拓展题目

师:小明用3个星期写了一本习字本,总共写了420个毛笔字。请问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你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提升自我

师:那么今天的课程大家觉得如何?你们的计算能力有没有提高呢?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在你们的学习过程中,有谁的表现让你印象深刻呢?让我们一起为表现优秀的同学鼓掌!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性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

第3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标教案:探讨乘除法的运算性质
拓展

在这堂课堂上,我深感到自己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显得有些表面。看到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掌握关键知识,心中的那种紧张和不安涌上心头,令人窒息,仿佛一瞬间,我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这次尝试“探究式教学”,却让我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心中难免感到失落和沮丧。遭遇挫折后,我决定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我检讨失败的原因。在听取领导的指导以及对自我教学方法的反思后,我认识到这次失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显得不够深入,重难点把握不够精准。在选择了五年级的学生后,由于对他们的背景和知识储备了解不多,未能与班主任充分沟通,导致在教学实施中无法准确定位学生的需求。这使得备课的过程显得十分仓促,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最终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及时和准确。例如,学生在发现“先乘后除与先除后乘”的结果相同的这个规律时,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规范。我没有及时指出并纠正他们的表述,导致了一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如果我能够在此时将他们发现的规律用板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加强,或许在后续探究中,他们就能少走弯路,明确思路。

最后,我对“探究式学习”的理解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如何设计教学情境和提出引导性问题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探究式学习的五个环节——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合理解释、评价结果和检验结果——在我掌握得不够透彻。我未能有效分析这些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合理的解释,导致教学依然受到传统束缚,未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之中。

面对这次教学的失败,我深知失败的经验常常能够化为成长的养分。在反思中,我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去深入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在下次教学中再次尝试。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必定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的路上,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勇敢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