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
2. 数字2、5、3的倍数特征
3. 质数与合数的区分与理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
1.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数学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2. 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熟悉数字2、5、3的倍数特征。
3. 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数论的相关知识。
三、编排特点
1. 精简概念,减轻记忆负担
本课程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简化了学习内容,减少学生的记忆负担。具体调整如下:
- 取消“整除”这一概念,直接通过乘法公式引入因数和倍数。
- 不对“分解质因数”进行正式教学,仅作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入。
- 将公因数与公倍数的概念调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以提高其应用性。
2. 强调数学的抽象性
课程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论的抽象性,通过逻辑思维培养和抽象概念的掌握,帮助学生在高年级阶段提升数学思维。
四、具体编排
1. 因数和倍数的基础
首先,通过实例解释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 通过例子 "2×6=12" 阐述因数(2和6)与倍数(12)的关系。
- 添加例子 "3×4=12",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对应关系。
- 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并寻找12的其他因数,促进他们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在此过程中,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 尽管未使用“整除”一词,但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这是内在逻辑关系的自然要求。
- 因数和倍数作为相互依存的概念,必须存在于同一上下文中。
- 理清“因数”与前期学习中的乘法因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倍数”与之前学习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2. 数的特性
2.1 求因数的方法
在求解一个数的因数如18时,可以提议:
- 列出所有乘法算式,或使用除法求解。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求法,增强他们的理解。
- 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因数,为后续学习共同因数作准备。
2.2 求倍数的方法
在学习倍数时,如18的倍数,可以引导学生理解:
- 一个数乘以任意非零自然数所得的结果都是该数的倍数。
- 同样通过集合的方式表示倍数,准备后续共同倍数的学习。
3. 2、5、3的倍数特征
- 2的倍数:通过生活中的双数概念引入,观察二的倍数在个位上的特征,认识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 5的倍数:与2的倍数的特征相似,探讨5的倍数在个位上的表现及其与10的倍数的联系。
- 3的倍数: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数字各个位数的和来理解3的倍数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测并验证。
4. 质数与合数的理解
通过分类20以内的数,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 让学生自行判定给出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巩固对新概念的理解。
- 使用不同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提高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特别是熟练掌握20以内质数的认知。
五、教学建议
1. 重视概念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自然衔接其他数学概念,强调理解而非死记。
2. 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自主探索,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字概念的理解,积极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希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树立更为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围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因数和倍数》,主要关注第一节的例1(教材第13页)以及练习二的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旨在深化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
教材分析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在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将引导他们通过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自主探索求一个数字的因数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不仅能够正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同时也引导他们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因数,从而加强对集合思想的理解,并为将来学习公因数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规律,并能熟练地找出该数的所有因数。
2.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技能。
教学重点
探究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规律特点。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以找出该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准备投影仪、小黑板及相关卡片,以便辅助教学和展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运用尝试教学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积极探究数的因数,并应用所学的方法与经验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们记得这些概念吗?我想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 生:(合唱)可以!
- 师:请看小黑板。
1. 先讨论以下数字组的关系。
- 21和7
- 2×7=14
- 30÷6=5
2. 判断以下陈述的正误:
1. 12是倍数,2是因数。( )
2. 1是14的因数,14是1的倍数。( )
3. 6×0.5=3,因此6和0.5是3的因数。( )
- 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反馈,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 过程一:尝试训练
-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解决一个关于因数的新问题,请大家帮我找出14的因数。
- 生:思考后回答。
- 师:我们来盘点一下。
- 通过尝试,得到因数:1、2、7、14。记录于黑板上。
- 过程二:自学课本(P13例1)
- 师:同学们请自主学习课本的例1,寻找18的因数,并思考小朋友是如何找到这些因数的。
1. 18有哪些因数?
2. 他们是否找全了这些因数?
3.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找出18的因数?请试试看。
- 信息反馈后,整理出18的因数:1、2、3、6、9、18。
- 过程三:探索规律
- 师:思考一下我们求14和18因数的方法,有什么启示吗?
- 投影出示比较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找出因数的?
- 学生互动,教师总结出求因数的方法为:运用乘法或除法(整除)。
- 过程四:尝试练习
- 师:请大家在小黑板上做以下练习。
1. 找出30和36的因数。
2. 结合已知因数,讨论因数的特点。
- 信息反馈,得出结论:一个数的因数数量有限,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数本身。
三、课堂作业
-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二中的第2题和第4题前半部分。
四、课堂延伸
- 邀请学生猜测:哪一个数只有一个因数?
五、课堂小结
- 师:今天的学习内容如何?你们掌握了求因数的方法吗?能说说因数的特点吗?
- 生:回答相关思考与理解。
板书设计
- 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 1×14 = 14
- 2×7 = 14
- 14的因数有:1,2,7,14
- 1×18 = 18
- 2×9 = 18
- 3×6 = 18
- 18的因数有:1,2,3,6,9,18
- 特点总结:
-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它的小因数是1,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而倍数是无限的。
3. 学生能够熟练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寻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出示一幅与乘法相关的主题图,鼓励学生列举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2. 提问学生:你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吗?
- 比如展示算式:2 × 6 = 12。
- 提问:根据以上算式,能否指出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3. 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找出其他的算式,进一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式,与同桌进行讨论。
5. 引入新课内容,展示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 出示例题:找出18的因数。
- 与学生一起探讨,列出所有的因数(1, 2, 3, 6, 9, 18)。
- 询问学生他们是如何找出这些因数的,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 确认因数的顺序:从小到大排列,并讨论因数的特性。
3. 进一步练习,要求学生找出36的因数,并以小组形式汇报(1, 2, 3, 4, 6, 9, 12, 18, 36)。
4. 教导学生如何用集合形式表示因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二)找倍数
1. 引导学生找出2的倍数,通过乘法的倍数法则,讨论倍数的无限性(2, 4, 6, 8, 10, ...)。
2. 让学生分别寻找3和5的倍数,检查他们的答案并进行讨论。
3. 强调表示倍数的多样性,除文字叙述外,教学如何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倍数。
4. 最后,强调倍数是无限的,而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让学生体会这两者之间的差异。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及其特性。哪些内容是大家觉得收获最大的呢?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见解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独立作业
布置练习,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二1~4题,以巩固所学的内容和技能。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寻找更多数的因数和倍数,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兴趣。
教师寄语: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因数和倍数不仅是计算的工具,更是我们理解数与数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同时,保持好奇心,探索更多数学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