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活动指导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活动指导(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针对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青蛙吃害虫》章节,提供详细的教案设计,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第1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活动指导
拓展

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青蛙吃害虫》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 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3. 学会将加减法应用于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 融入环保理念,增强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学前准备:

1. 进行简短的口算训练,例如:

- 32 + 5

- 70 - 60

- 78 - 6

- 39 - 4

- 26 + 3

- 88 - 5

- 30 + 20

- 83 + 6

2. 通过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 教师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朋友——青蛙!(展示青蛙手偶)让我们听听它想对我们说些什么。

- 引导青蛙进行自我介绍,提出青蛙对生态的重要性,并倡导同学们一起保护这些有益的动物。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青蛙吃害虫》。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询问学生是否喜欢故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去捉害虫的场景。

2. 教师引导青蛙妈妈和小青蛙讲述各自吃掉的害虫数量,激发学生提问:

- 青蛙妈妈说:“我吃了56只害虫。”

- 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 学生随后提出几个数学问题,比如:

-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 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3. 教师引导解答第一个问题,确定计算方式:

- 列式:56 + 30。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 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具探索56 + 30的计算方法。

- 例如,一位学生摆小棒,另一位用计数器拨珠,第三位则从数的分解入手进行讨论。

2. 各组汇报交流计算过程,教师适时进行指导与补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计算方法。

3. 提出如何理解30中的3应加到十位上,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 教师强调3表示3个十,强调位值的意义。

4. 最后解决第二个问题,即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的虫子数量,方法与前面的计算方法相似(56 - 30)。

四.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 进行趣味游戏,帮助学生练习刚刚学到的计算方法。

2. 向学生展示练习题1,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讨论保护啄木鸟等有益动物,进一步落实环保意识。

3. 引导完成练习题2,通过动态的跳水比赛情境,更好地理解题意,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五.总结评价,知识延伸:

1. 教师引导学生复盘课程,回顾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回家查一查青蛙一年能吃掉多少害虫,这样不仅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3. 课程最后,播放一首与青蛙有关的儿歌,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结束这堂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运算能力,也增强了对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第2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活动指导
拓展

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方法,增强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 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技巧。

教学重点:

- 正确进行两位数加减整十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

- 计数器

- 相关挂图(可展示青蛙和害虫的场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环节(10分钟):

通过连环问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起计算方法。

- 提问例子:

- 32 + 5 = ?

- 42 + 7 = ?

- 84 - 4 = ?

- 75 - 3 = ?

- 75 + 2 = ?

- 64 + 3 = ?

- 72 - 2 = ?

- 38 - 3 = ?

- 45 - ( ) = 42

- 96 - ( ) = 91

- 39 - ( ) = 31

- 49 - ( ) = 42

二、新授内容(20分钟):

1. 引入新课:

- 准备好挂图,展示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讨论交流:

- 问学生:“这幅图表现了什么?”引导他们表达对图的理解,同时融入环保和爱护动物的观念。

3. 小组活动: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主旨并提问,例如:

- “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 鼓励孩子们根据问题列出数学算式进行计算。

4. 计算探索:

- 学生使用计数器在小组内探索计算方法,互相帮助,共同解决。

- 强调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算式。

5. 算法分享: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鼓励每位同学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及原因。

6. 练习环节:

- 提供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 26 + 10 = ?

- 86 - 20 = ?

- 37 - 20 = ?

- 26 + 20 = ?

- 74 - 20 = ?

- 34 + 40 = ?

三、小结(5分钟):

- 通过一段话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重申青蛙吃害虫的趣味故事和相关的数学计算。

- 板书内容如下:

- 青蛙吃害虫

- 56 + 30 = 86

- 56 - 30 = 26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表现,以便于在日后教学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通过结合环保教育,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同时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第3篇: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青蛙吃害虫活动指导
拓展

教案设计: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青蛙吃害虫》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认知。

2.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和运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式,特别是如何把整十数与两位数相结合进行计算。

养成教育训练点:

- 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准备:

- 教具:计数器、课件

-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方法:

1. 引入课题:展示主题“青蛙吃害虫”,讲述青蛙捕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描述图中的大青蛙和小青蛙,询问学生图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比如“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

3. 提出数学问题:

- 问题一: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 列式:56 + 30 =

- 讨论两数类型:两位数与整十数的结合。

- 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两个数,并同桌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拨珠子:先拨56,说明5个十和6个一。再探讨加30时如何进行拨珠(重点指出3加在十位上的原因)。

- 观察结果:加完30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有什么变化(十位变为80,个位保持不变)。

- 最后完成算式:56 + 30 = 86,并总结规则:两位数加整十数时,十位相加,个位保持不变。

- 问题二: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 列式:56 - 30 =

- 学生使用小棒探讨计算方法。

-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拨珠,最终得出小结:两位数减去整十数时,十位相减,个位不变。

二、解决问题:

1. 口算练习:

- 完成课本P25的口算题目3,巩固加减法技能。

2. 图形问题:

- 查看课本P25的图,提出问题:“两只啄木鸟一共吃了多少条虫子?”以及“大啄木鸟比小啄木鸟多吃多少条虫子?”

3. 青蛙数量变化:

- 查看课本P25的图,讨论:“原来有多少只青蛙?后来呢?”并提出“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样算?”。

- 总结方法:原来的数量减去剩下的数量等于跳下去的数量,列式为38 - 5 = 33。

4. 讨论现象:

- 查看课本P25的图,描述情境:42名同学来到教室,只有30把椅子。

- 提问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有什么现象?讨论“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座位?”。

- 强调讨论的重点:椅子比人数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没有座位,列式解答。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加减法的实际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数学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