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废品的数学探究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30至31页“回收废品”的学习。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问题的比多和比少,深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学具操作,能够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 能力目标: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计算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想学、乐学、会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入谈话:
-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公园看看(播放课件)。哇,公园的景色可真美呀,有参天的绿树、凉爽的凉亭,还有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不过,人们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是否也遗留下了什么呢?你们喜欢现在的公园吗?如果不喜欢,你们打算做什么呢?
2. 板书课题:
- 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情境引入:
- 师:看,这三位小朋友正在积极收集塑料瓶。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播放课件)。
2. 信息讨论:
- 指名学生分享,从三位小朋友的介绍中,大家了解到哪些信息?
3. 数学问题提出:
-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4. 解决第一个问题:
- 师:我们来解决“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问题。
- (1)找出必要的数学信息。
- (2)学生读出找到的信息与问题。
- (3)动手摆学具,尝试列出算式。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
- (5)师小结:当要求某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时,我们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5. 解决第二个问题:
- 师:接下来,我们来研究“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的问题。
- (1)学生开始找出相关信息。
- (2)独立列出算式,并同桌讨论。
- (3)请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
- (4)师小结:哦,当我们想得到比某个数少多少的数时,要用减法,少了多少就减去多少。
6. 比较问题的解答方法:
- 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进一步明确比多与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
7. 环保教育:
-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吗?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他告诉我们: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长期这么下去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1. 巩固练习:
- (出示课件)
- 1. 收集易拉罐。
- 2. 收集旧电池。
- 3. 折幸运星,利用旧纸张进行动手实践。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 课堂反思:
- 师:今天的课程你们觉得开心吗?在这节课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大家可以自由回答。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与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应用,还能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30――31页,主要内容为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 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数学问题,深化对加减法的理解。
2. 通过动手操作,能熟练地列出数学式子并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应用,并掌握加减法的联系。
2. 在操作中准确列式并进行运算,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准备小黑板、小棒、口算卡片及相关挂图,为课堂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措施:
1. 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具体的物品让他们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 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抽象出比多比少的数学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开始时,老师向学生展示一节用完的电池,询问学生它的名称。学生回答后,教师详细解释电池作为废品的危害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这些废品。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废品的回收和处理的重要性,这为后续数学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接着,老师再展示一个塑料瓶,指出其也是废品,并向学生解释其对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加关注废品的回收,激发他们的思考。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接下来,老师组织学生观察主题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信息,并进行讨论,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们代表小组汇报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小红和小青分别收集了多少个废品。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进行小棒操作,展示数量关系。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具体的方法操作和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巩固练习
1.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通过出示两个装有花生米的盒子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讨论,提出第一个盒子的花生米数量和第二个盒子比第一个多多少粒的问题。通过小棒操作,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式的构建。
2. 利用千纸鹤的实例进行第二题练习,展示数学应用的趣味。老师借助故事背景,将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理解题意、讨论和解答,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运用。
3. 在口算练习中,老师利用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示,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完成相应的算式和计算,最后进行集体订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题目。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同时反思不足之处。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探索,帮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数学能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数学问题。
2. 通过使用学具进行操作,能够正确列出数学算式并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让他们重视废品回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废塑料对环境的危害,组织小组自主讨论交流,加深对“比多比少”问题的理解,同时在学具操作中正确列式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废品对环境有哪些危害吗?请看看这张‘回收废品’的情境图,说说你们的想法。”此时,出示相关情境图,引导学生关注废品的影响。
二、互动解疑
1. 引导学生讨论废品的危害及其回收利用的必要性。通过观察图中三名学生收集的废塑料的数量,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可能的计算方法。教师询问:“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三、启思导疑
1. 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尝试摆出小青收集的塑料袋的数量,并进行列式计算。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与哪个数进行比较,并记录下相应的算式。
2. 引导学生根据图示继续进行摆放与计算,加深对比较和运算的理解。
四、实践应用
1. 进行实际计算:
- 小红折了42只幸运星,小英比小红多折了6只,请问小英折了多少只?
- 一(1)班捐了42本书,而一(2)班若再捐12本,则与一(1)班同样多,问一(2)班捐了多少本书?
2. 数学计算练习:
- 42 + 34
- 34 + 5
- 56 - 21
- 40 + 25
- 65 - 2
- 78 - 60
- 6 + 32
- 59 - 4
- 24 + 17
3. 看图提问题,引导学生写出算式与答案。
- (1)大象说:“我比小鹿高14厘米。”
- (2)小鹿说:“我的身高是65厘米。”
- (3)小兔说:“我比小鹿矮11厘米。”
- (4)熊猫说:“我再长4厘米就和小鹿一样高了。”
五、总结评价
教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分享他们今天的学习收获,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尝试讲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讨论,使学生回顾理解“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