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他们能够自主且熟练地计算包含乘法和除法的三步混合计算式。
2.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安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和仔细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要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能够熟练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过往知识,探索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 进行口算:
- 140 × 3 + 280
- 400 - 400 ÷ 8
在上述算式中,请学生辨别出运算符,并讨论运算的先后顺序。
学生应明确:当只涉及加法或减法,乘法或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而在同时存在乘法、除法和加法、减法时,需优先进行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向学生提供机会,如指名发言并在黑板上演示。
2. 继续深入今天的主题,告知学生我们将学习“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1. 学习例题。
媒体显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若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总共需要多少钱?
- 学生首先读题,教师询问:你们能指出已知条件和要求吗?为了求出总支付金额,你们认为应该先计算什么?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可能回答:12 × 3 + 15 × 4或15 × 4 + 12 × 3。接着询问:此时应该先做哪个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计算出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需要多少钱?
- 学生将在小组内讨论,这样的互动激励学生思考并汇报讨论结果。
- 教师强调,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首先进行乘除运算,然后再进行加减运算。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相关练习。
2. 实践练习:
针对例题150 + 120 ÷ 6 × 5,学生独立完成,并分享他们的计算过程。
在计算120 ÷ 6 × 5时,为什么要优先计算120 ÷ 6?而非6 × 5?并讨论各自的运算顺序和逻辑。
通过这两道运算题,学生能够总结出无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在一个式子中,先执行乘除法,后执行加减法;乘除连续出现,或加减连续出现时,皆从左向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练习题“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
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无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中,始终应先计算乘除,再计算加减。
2. 口算练习,表达运算顺序并得出计算结果:
- 48 ÷ 4 + 2 × 4
- 48 ÷ 4 + 20 ÷ 4
- 48 - 4 + 2 × 4
- 48 + 4 + 2 × 4
3. 继续进行“想想做做”的第5题。
学生需列式解答,并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题策略,互相学习与鼓励。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记忆和实践运用。
五、布置作业
指派“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醒学生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避免计算错误。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期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则,还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自信。
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除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将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初步体会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组成复杂算式的计算顺序,能够灵活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练习,熟悉混合运算的解决步骤,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理解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及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不同运算符号的先后顺序。
教法与学法
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际背景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从中获取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加课堂趣味性。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析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3. 独立计算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分享各自的思路和结果,从而提升计算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通过展示算式7×6+24,邀请学生进行板演,并总结出运算顺序。
2. 利用课件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识别其中的数学信息。
3. 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
1.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交流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学生代表汇报发现,教师补充并引导他们明确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
3. 总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1. 展示多组算式,如147-72÷6和327-56+78等,询问学生计算顺序。
2. 将不同级别的运算进行分类,并强调:同一级运算从左到右,包含乘除法和加减法的算式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3. 练习时,学生首先口述计算顺序,然后逐步绘制计算步骤,践行“说到做”模式,以提升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收获,强调运算顺序的意义。
2. 邀请学生提问,澄清不明之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示例算式:
45-70÷2
=45-35
=10(元)
- 当算式中同时包含乘、除法与加、减法时,需优先计算乘除,随后进行加减。
- 在仅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算式中,则需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本课的讲解与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混合运算的基本顺序,强调“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2. 帮助学生认识到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重要性,并明确在计算时的小括号内的内容优先计算的规则。
3.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计算的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使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笔(每人一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阶段
1. 提问: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谁能说说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邀请几位学生回答)
2. 清晰解释今天的练习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
二、指导练习
1. 理解题意
- 提问:图画中展示了什么?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提醒他们在列算式时需注意标记重要步骤。(如:用线划出先计算的部分)
2. 独立练习
- 学生完成第2题,并进行互相纠正。提醒学生要注意标明先算的部分。
- 强调在同时出现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务必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3. 综合分析
- 第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任务,并继续通过涂色活动加深理解。
4. 继续理解题意
-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图表传达的信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目,再次强调在处理算式时要运用小括号的步骤。
5. 比较解法
- 让学生探讨不同的计算方法以比较两种饮料的价格,给出每种解法并确认正确性。进一步的问题如:“每瓶便宜多少元?”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6. 小括号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讨论小括号的作用,解析如果没有小括号代入会有什么影响,确保他们掌握小括号的用法。
7. 提问题和组内讨论
- 允许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与题目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8. 数学游戏
- 组织“24点”数学游戏,详细说明游戏规则,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活动,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三、总结阶段
回顾本单元学习的混合运算内容。学生需要牢记运算的顺序以及小括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次复习和练习,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自信、从容不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