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示例三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示例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份适用于小学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范文,涵盖了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及课堂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1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计算8、7、6加几的多种方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口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并增强他们对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主题为“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情境展示:通过录像展示8个小朋友前往公园购买门票的场景,随后还有5个小朋友加入。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我们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你们能帮忙算一下吗?”然后,请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法。

3. 小组合作讨论:“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积极发言:

- 学生1:我们数了数,一共有13个人。

- 学生2:我们从1开始数,8+5=13。

- 学生3:我们把5个小朋友中的2个和8个小朋友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3个小朋友,总共是13个。

- 学生4:我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和3,再把5个和后来来的5个凑成10,最后加上3个,结果也是13。

4. 教师总结:赞扬同学们的方法,并询问他们较为喜欢哪个方法。

---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 列算式: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的方式列出算式8+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 小组活动:请学生利用小棒摆出8根和5根,探讨计算。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凑十法。

- 学生A:我们先摆了8根小棒,再摆了5根,然后取出2根的小棒与8根的合并成10,剩下的3根再加上10,得出13。

- 教师结合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巩固凑十的方法,并鼓励更多的小组分享他们的思路。

3. 深化理解: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凑十法,教师提问:如何不借助小棒完成算式的计算?让学生尝试计算8+4、7+6、6+5,锻炼他们的心算能力。

---

三、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1. 教师总结凑十方法,并讨论8、7、6加几的计算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与之前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的关系。

2. 引入新问题:教师展示算式8+9,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法:

- 学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再加上7,总得17。

- 学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再加7,结果也是17。

- 学生3:8加9也是17,因为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教师对这些解法给予肯定,特别强调加数位置交换得数不变的规律。

---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 实践练习:通过课件展示圈出数字并进行计算,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2. 情境题:展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进来了7个人,问: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3. 小兔找家:通过课件展现小兔与小屋的场景,学生根据算式和得数配对。

4. 写算式活动:根据情景图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算式,查看同学们的答案,鼓励同学们发挥创造力与表达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8、7、6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2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正确的计算技能。

2. 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增强算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意识。

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 开场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们喜欢吗?”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进行一项简单的口令游戏:“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个加起来可以凑成十?”

- 学生思考后回答:“9加1可以凑成十。”

- 评析: 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不仅复习了数字10的组成,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小号图:

- 提问:“这幅小号图代表什么意思?你能用加法列出计算式吗?”

-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8 + 7等于多少”,并通过图形进行观察和推理。

- 学生分享不同的计算思路,比如:“我数了8个加上2个就是10,再加上5个,得出15。”

- 评析: 此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展现不同的解题方式,深化对数字和算式的理解。

2. 教学小棒图:

- 引入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故事,激励学生继续思考计算8+7的方法。

- 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结合动画演示,完成计算并填空。

- 讨论两种方法的异同,总结为“凑十法”。

- 评析: 设置故事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3. 练习“想想做做”:

- 请学生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 增加“圈十”的游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如何快速计算。

- 提出不依赖图形的计算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关联式来解题。

- 评析: 让学生展现多样的思维过程,享受成功的体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 通过计算8加几的口算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巩固口算速度和意识。

- 评析: 提供丰富素材,帮助学生观察和比较,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2. 扩展到7加几的规律,通过口算比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 提出实际问题:“班上有15个小朋友,王阿姨需要为他们准备点心,面包房里有不同数量的面包,大家想如何选择呢?”

-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鼓励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评析: 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结评价: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和参与,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计算,不仅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更是在情感与态度上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一个充满乐趣和个性化的探索过程,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发扬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第3篇: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示例三
拓展

教学设计方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儿童公园游玩”的情境中,探索8加几、7加几和6加几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进行口算。

2. 通过操作、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迁移推理的能力,优化计算方法。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并掌握相应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迁移推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

教学准备:

- 每位学生一个装有十支的针剂药盒

- 小棒学具

- 答题卡

- 练习纸

- 各三个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转盘

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专注于8、7、6加几的口算,强调掌握口算方法和灵活运用。在设计中,通过逐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多中求异,同中求优”的理念。通过“转转盘”游戏,使学生体会到“凑十法”的便捷。接下来的“动动脑”环节,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题目灵活选择优化的口算方法。同时,为了避免口算教学的枯燥,通过生动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口算技巧。

第二部分是“用数学”,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下应用数学。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意,体验相同问题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可能导致的不同列式,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搜集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 小红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9 + 5 = ?

- 重点突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询问为何将5分解为1和4。

-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儿童公园的情境图,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可以引出,例如:“一共有多少人买票?”

二、探究新知

1. 例讲8、7、6加几

- 教学例子:8 + 5。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寻找快速获取答案的方法,使用针剂药盒协助思考。

- 汇报讨论结果,突出“凑十法”的多样性,大家分享各自的得数及其计算过程。

- 小结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路,鼓励他们继续分享。

2. 小比赛:转转盘

- 教学7加几和6加几,让学生在观察情景画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 让学生进行口算,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7 + 5 以及 6 + 5的计算方法。

- 小结:凑十法适用于8,7和6加几的全部计算。

3. 动动脑

- 讨论如何用凑十法计算8 + 9。

- 学生分享其他快速计算方法,并强调加数交换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

1. 圈一圈,算一算(课本第104页,第1题)

2. 说一说,算一算(课本第104页,第2题)

3. 坐火车:每位学生手中有一张车票,需在上车前准确计算出票上的三个算式,得数对应不同的火车。

四、拓展延伸

- 设定游戏情境:小白兔和小灰兔分别能吃哪些胡萝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

- 今天我们学习了“8加几、7加几和6加几”,在计算时使用了哪些方法?(重点回顾凑十法和加数交换位置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断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