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方案三

幼儿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方案三(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帮助幼儿在中班阶段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第1篇:幼儿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方案三
拓展

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能够在5以内按指定的数目取出相等的物体。

2. 幼儿能够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和比较出等量的物体。

3. 培养幼儿与同伴协商和分享资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将活动室布置成“超市”的环境,提供1-5的笑脸信封和对应的实物卡片一套。

2. 每位幼儿准备一个小篮子,篮子中放有点子卡。

3. 准备适量的按数取物的笑脸信封和实物卡。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 幼儿每人提着小篮子,篮子里装着自己选择的点子卡。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大班哥哥姐姐的娃娃家做客!但是我们得先到超市去挑选礼物,你们觉得我们应该买些什么呢?每人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礼物,数量要根据你手中的点子卡来哦!”

2. 幼儿在“超市”中购物,根据信息卡提取相等数量的物体。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孩子们的表现,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接着,教师提到:“大班的哥哥姐姐打来电话,希望你们能帮他们带一些小卡片回去。我们来看看信封上的笑脸娃娃有多少,只有和信封上娃娃脸数量一样的卡片,才能放进去哦!”请一位小朋友上前示范,根据信封上的娃娃面数放入小卡片。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幼儿如何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和比较物体的数量。鼓励孩子们交流彼此的数量,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活动评价

1. 在活动结束时,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收获。请每位幼儿告诉大家自己信封上有几个笑脸娃娃,自己找到了几张卡片,以及每张卡片上物体的数量。这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数量的理解。

2. 最后,大家一起带着在活动中购买的物品和笑脸信封,兴高采烈地前往大班娃娃家做客。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数学扩展,如数数一共带了多少物品,讨论物品的颜色、形状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还能在互动中培养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

第2篇:幼儿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方案三
拓展

活动标题: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图形探索与创意拼画

活动目标:

1. 复习并巩固幼儿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知。

2. 通过动手操作和创意拼画,增强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互动中积极参与。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各种图形。

2. 趣味练习材料,包括图形卡片和拼图道具。

3. “奇妙箱”,里面准备有多种形状的图形卡片,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环节:“奇妙箱”找图形

1. 介绍奇妙箱: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神奇的箱子,里面藏着什么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2. 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幼儿探索:

教师: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们一起摸一摸,看看能找到什么呀!

(老师从箱子里抽出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是什么形状呢?大家来告诉我长方形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长方形的物品呢?(引导幼儿讨论,如书本、窗户等)

3. 继续邀请幼儿参与:

教师:现在,让我们请某位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能找出哪种图形。

(幼儿摸出图形后,需说出名称和特征,并寻找生活例子,进行互动。)

教师:我们看来到你们能分享的图形有很多哦!

4. 老师最后总结:

教师:奇妙箱里藏着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每种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哦,比如:

(1) 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 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四条边长度相等;

(3) 长方形有四个角,并且对边相等;

(4) 梯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

(5) 圆形和椭圆形都没有角,摸上去是光滑的。

二、拼画活动

1. 老师引导幼儿进行创造: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真棒!现在图形娃娃们想和你们一起玩。请从盘子里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你们可以在上面添画,把它们变成其他有趣的东西,或者用多个图形拼成新的物品。我想看看谁的创意与众不同!

2. 激励幼儿展开想象,创作不同的物品。

(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创意,分享制作过程,增加参与感。)

3. 进行“摆图形卡片”的游戏,进一步巩固认识。

三、数数与分类活动

1. 引导幼儿进行数数:

教师:现在,请个别小朋友分享一下你们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

2. 统计和展示:

教师:你们用圆形变出了几样东西?谁的创意最多呢?(展示多样化的创作,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

3. 分类讨论:

教师:让我们回顾一下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看看我们创作的这些图形都属于哪一类呢?

通过这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我们不仅帮助孩子们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也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找到乐趣与成就感。

第3篇:幼儿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方案三
拓展

幼儿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有序操作习惯。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幼儿了解高矮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并在同一平面上进行高矮物体的排序。

教学准备:

1. 每位幼儿准备一套操作材料,包括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以及旺仔牛奶瓶。

2. 提前设定好表演场景,便于引导与观察。

教学过程:

1. 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高矮。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表演情境,邀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进行高矮比较。让甲小朋友站在地面上,乙小朋友则站在椅子上。接着问全班同学:“你们认为谁更高,谁更矮呢?这样能准确比较高矮吗?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幼儿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道:要比较高矮,必须让两个小朋友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然后,教师可以请几个幼儿示范如何正确地比较高矮,帮助他们亲身体验。

2. 引导幼儿认识高矮是相对的。

接下来,请一位身高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前面的两个小朋友进行比较。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这个小朋友矮,有时候又说他高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鼓励幼儿观察与思考,最终得出结论:高矮是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比较的对象。

3. 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和形状的影响,进行高矮排序。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有几只瓶子在一起讨论它们想出去玩,可是因为它们还不知道如何排队。”接着邀请小朋友来帮助这些瓶子排队,并鼓励他们分享排序的理由,例如是根据瓶子的高度、形状,还是其他标准。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将更加直观地理解高矮排序的逻辑。

4. 通过参与活动,进一步体验高矮比较。

接下来,组织一个名为《比高矮》的游戏。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身高最高的小朋友出来进行比赛,最终评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并颁发小奖牌。通过这种方式,强调健康饮食和锻炼带来的积极效果,让幼儿明白长高的秘密在于合理的生活方式。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的建筑、树木、运动器材等,进一步进行高矮的比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加强理解。可以引导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描述这些物体的高矮,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