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能够正确辨认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并清楚说出图形的名称。
2. 在图形认知的过程中,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3. 引导幼儿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4. 巩固幼儿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区别。
活动准备:
1. 制作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小坑”小路,以及对应形状的“石块”。
2. 准备三个图形宝宝的家,便于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
3. 每位幼儿分发一个小猫挂饰,挂饰背面粘贴相应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集体认识图形
-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今天猫妈妈邀请了一些可爱的图形宝宝,咱们一起去认识它们吧!”通过提问与回答的方式,帮助幼儿复习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名称。
二、幼儿“修路”
1. 教师鼓励幼儿:“图形宝宝们希望我们去它们的家做客!小朋友们,出发前请和好妈妈保持在一起哦,注意不要走丢了。”播放适合的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小猫走动。
2. 经过小路时,教师发现:“小路边好像有些问题。”幼儿发现“小坑”后讨论:“这些坑是什么形状的呢?”教师鼓励幼儿:“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把路修好呢?”引导他们想到可以用旁边的石头来填补。
3. 幼儿开始用不同形状的石块进行“修路”,教师提醒:“记得仔细想一想,哪种形状的石块能够正好放入这个坑里?”随后,教师巡视并询问:“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石块来修路?”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走的路面是什么形状的。
4. 教师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帮助幼儿了解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征。通过鼓励幼儿观察和比较,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数及不同之处。
5. 给每组幼儿分发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让他们自由触摸、比较,讨论这些物体的异同点。
6. 进行总结:验证每个孩子都能说出长方体有六个长方形面,而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相同的正方形,帮助他们在生活中识别这两种图形的实际应用。
三、访问图形宝宝家
1. 教师展示图形宝宝的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图形宝宝的家呢?”鼓励幼儿自信地说出答案。
2. 根据幼儿身上佩戴的形状,指导他们各自选择一个图形宝宝家进行“拜访”。比如:“请佩戴三角形的小朋友跟我去三角形的家里做客,记得要问好哦!”
3.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逐一确认幼儿到达的图形宝宝家是否正确,给与适当的表扬。
四、活动结束
- 教师温柔地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也认识了许多图形。现在是时候回家了,大家一路小心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游戏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抽奖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图形的不同特征,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 在反复的游戏过程中,帮助幼儿提高逻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3. 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抽奖箱、奖券。
2. 学具:幼儿奖卡、笑脸贴纸、作业纸、白纸条、勾线笔等。
3. 知识经验:对抽奖的基本了解。
三、活动过程:
1. 初步比较图形的不同
教师展示各种图形,并提出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奖券,它们长得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哪些地方不一样?”在幼儿回答后,进行小结:“对,它们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接着,邀请每个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奖券,对其进行观察。
2. 抽奖游戏,分析图形特征
(1) 抽取三等奖,分析单一特征。
教师兴奋地说:“现在要开奖啦,首先是三等奖。”教师从抽奖箱中抽出一张奖券,展示给幼儿:“这是哪个形状中奖啦?”通过互动让幼儿识别并总结出“这是长方形标记,表示所有长方形中奖。”
为中奖的小朋友颁发笑脸娃娃,激发大家的兴趣。
(2) 抽取二等奖,分析两种特征。
教师将奖券进行交换后,继续抽奖:“请注意,我们要抽二等奖,请看看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打开奖券,引导幼儿思考和反应,中奖的小朋友积极站起,并分享喜悦。
(3) 抽取一等奖,分析三种特征。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要开一等奖啦,大家猜猜是哪种标记中奖?”由幼儿来抽取,并进行再一次的讨论和分析。
(4) 抽取特等奖,幼儿按特征制作标记。
“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抽特等奖了!请大家动手制作自己图形的兑奖券。”教师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手中的图形,包括大小、颜色和形状。制作完成后,幼儿将自己的兑奖券投入抽奖箱中。
3. 操作活动
(1) 教师对幼儿表示赞赏:“你们真厉害,得到了奖励,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
(2) 讲解操作活动的具体步骤,让幼儿明确如何进行。
(3) 让孩子们自主操作,并在活动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
(4) 自我检查及相互检查后,确保每位幼儿将得到的礼物妥善收好,等待下次活动的再度挑战。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在抽奖游戏中体验到了乐趣,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和合作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复习并强化6以内数的组成,促进幼儿正确记录分合方法的能力。
2. 深化对数的互补关系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
3.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认真执行书写任务,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幼儿需掌握6以内数的基本组成及相应的运算概念。
2. 物质准备:
- 教具: 记录纸和书写工具。
- 学具: (1) 每位幼儿一册《幼儿用书》,一支笔。
- (2) 制作多样化的小动物形状的连线卡片,卡片顶部标注6以内的总数,两侧设置分组区域以便进行数字或点的组合练习。
活动过程:
1. 快乐碰一碰:
- “碰球”游戏: 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碰球”活动,寓教于乐,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 找朋友碰一碰: 每个幼儿制作一张5以内的数卡,贴在胸前。播放背景音乐《找朋友》,引导幼儿在歌声中互相寻找伙伴,完成“合起来就是6”的互动。当找到朋友后,与其握手,并用言语表述:“×和×合起来是6。”通过游戏,大大增强幼儿对数字的记忆与理解。
2. 动手操作活动:
- 填空活动: 幼儿翻开《幼儿用书》,观察并完成分合式填空题。
- 瓢虫找花游戏: 幼儿帮助瓢虫连线,根据花盆上的算式与瓢虫身上的点数,培养关联思维能力。
- 邻居涂色活动: 幼儿观察楼房外的动物,使用相同颜色为邻居涂色,理解相邻关系和颜色的搭配。
- 算式填空练习: 引导幼儿根据给出的加减运算进行填空,巩固数的运算能力。
- 动物数量统计: 幼儿数一数不同动物的数量,并圈出对应的数字,从而提高观察力与准确记数的能力。
3. 活动评价:
- 选取个别幼儿分享他们的活动经历和所得成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
- 对于能够独立思考且按要求认真完成书写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能有效复习6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运算,还能在操作与游戏中体会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大班数学教案:运沙游戏探索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运沙的科学方法。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发现使用不同大小工具运同一堆沙时,所需次数的差异。
3.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精神。
活动准备:
- 沙子
- 多种大小的杯子、盆子
- 记录单和铅笔
- 统计表格(方便孩子们记录和观察)
活动过程:
1. 引入活动:
- 通过互动谈话,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提问:“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运沙游戏,你们觉得用什么工具来运沙最合适呢?”
2. 第一次运沙实验:
- 指导幼儿两人一组,轮流运沙,并记录总次数。
- 出示统计表格,鼓励孩子们合作记录运沙的次数。引导他们观察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组的运沙次数不一样?”
3. 科学运沙方法:
- 通过讨论和示范,引导幼儿明白运沙的操作规则:每次运沙时都要装满并刮平工具的边缘,以保持运载量的一致性。
4. 验证实验:
- 幼儿进行第二次运沙实验,继续统计运沙次数,并引导他们观察数据。
- 通过数据讨论,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无论使用什么工具,运同样的沙,若每次装满抹平,运的次数应该是一样的。”
5. 比较大小工具:
- 幼儿进行第三次运沙实验,预测使用大杯子运同一堆沙会有怎样的运沙次数。
- 允许幼儿进行操作和统计,观察数据并讨论结果。引导幼儿意识到大工具运的次数少,而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6. 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活动内容,强调利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沙的运况差异,明确得出:“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7. 延伸活动:
- 鼓励幼儿思考,如果使用小碗来运沙,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提出下次活动的计划,让他们期待再次进行实验。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动手实践,还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了数学的乐趣和科学原理,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