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探索动物排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按动物的特征进行排序,积累关于正向和逆向排序的基本经验。
2. 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展示排序的逻辑。
3. 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使其能在排序中找到规律。
4. 增强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体验数学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5.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 课件,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 图片卡片,展示各种动物及其特征
- 游戏材料,如计数器、排序卡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 向幼儿展示“桃子”的精美图片,提问:“你们觉得有哪些动物会想吃这个大桃子?”
2. 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果动物们都想先吃这个桃子,我们该让谁先吃呢?”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自主操作,巩固排序经验
1. 向幼儿说明要求:“请你们给这些动物排个队,并告诉我你们的排序理由。”
2. 幼儿们各自动手进行排序,并积极思考选择的依据。
3. 进行交流环节,让幼儿分享他们的排序方法,讨论不同排序的理由和标准。
三、跟进阅读,梳理排序方式
(1)正向排序
1. 引导幼儿按特征进行正向排序,例如按身高、体重、嘴巴大小、尾巴长度等进行分类。
2. 总结发现:同一种动物可以依据不同特征得到不同的排序结果,引导幼儿思考这些不同的排序体现了什么。
(2)逆向排序
1. 提问幼儿:“毛毛虫要怎么排才能赢得比赛第一名呢?”
2. 展示毛毛虫的逆向排序,讨论这种排序是如何进行的。
3. 让幼儿尝试不同的排序方式,看看是否能让毛毛虫依然获得第一名,引导他们发现逆向排序的乐趣。
4. 提出快乐的生活例子,引导幼儿讨论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从小到大的排序情况,例如身高、年龄等。
四、排序游戏,迁移学习成果
1. 组织3-4名幼儿组成小组,设计排序游戏。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动物特征进行集体排序,例如:“按颜色来排序”或“按生活环境来排序”。
2. 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体会到排序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五的扩展内容
活动目标:
1. 学习遮挡计数的方法,理解观察到的数字与未观察到的数字同样重要。
2. 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对物品形状和被遮挡部分的敏感度,提升空间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轻声数数的习惯,以便于他人操作。
4. 强化幼儿对数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加对数字的敏感度。
5. 激发幼儿对学习和数字世界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
- 大量的小正方体积木,确保每组幼儿都有足够的数量。
- 提前准备好不同的积木造型图片,方便幼儿进行观察与模仿。
- 笔记本和铅笔,供幼儿记录他们的数数结果和造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导入话题
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今天,我们将一起建造几种有趣的造型,快来告诉我,你们会用多少个积木搭建?”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 数积木活动
教师展示搭建的一辆小汽车,提出问题:“请你们来数数这辆汽车总共用了多少个积木?”
鼓励幼儿在数数的过程中轻声进行,以免干扰到周围的小朋友。
2. 讨论数的差异
请几位孩子分享他们的计算结果(例如:6或8),然后引导讨论:“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目会不一样呢?你们是怎样数的?”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方法和思维过程。
3. 遮挡的积木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遮挡计数,强调:“在数数的时候,不仅要数看见的部分,也要考虑那些被遮挡的部分。”
这样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空间认知和整体概念。
4. 分组挑战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观察指定的积木造型,进行数数并记录成果。教师逐一巡回指导,确保孩子们对造型和数字有清晰的理解。
5. 自主操作与分享
幼儿在操作时,要保证自己的摆放与手中的图片一致。完成后,鼓励他们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摆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三、结束部分
1. 知识巩固与分享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新的数数方法。在课后回去的时候,可以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们,让更多人一起学习!”
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促使幼儿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习到了数学数数的方法,还提高了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五:探索数字6的奥秘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探索数字6的不同组成方式,理解6可以分成两份的多种可能性。
2. 能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初步感知数字之间的互补关系。
3. 培养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操作活动,初步锻炼检查和确认自己活动结果的能力。
4. 增强幼儿对数字的认知能力,提高数字感知的敏感性。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教具互动,体验数学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需具备5以内数字组成的基础知识。
2. 物质准备:
- 教具:6条小鱼、记录纸、笔。
- 学具:
- 小篓子若干,里面放置6个小鱼片,记录纸和笔。
- 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记录单和笔。
- 《幼儿用书》第38-39页,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鱼游走了
1. 引入情境:教师展示一群小鱼,向幼儿提问:“河里游来了多少条小鱼?”引导幼儿将小鱼排成一排,鼓励他们一起数出小鱼的总数并记录下来。
2. 分组探讨:教师拿起一条小鱼放在面前,提问:“现在小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几条呢?”通过具体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幼儿根据小鱼的位置,得出分成1条和5条的组合,并进行记录。
3. 个别操作:请个别幼儿动手移动小鱼,进一步引导他们按小鱼的摆放位置进行分合并记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小组操作活动
1. 小鱼游游游:幼儿分组活动,首先将小鱼整齐排列,记录总数,然后通过模仿小鱼的游来游去,叙述每次分合的结果并记录下来,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2. 玩具分组:将6个玩具串在一根绳子上,指导幼儿数清总数并记录,随后再引导他们将玩具分为两份放在绳子的两头,并记录下分的结果,体验分组的乐趣。
3. 看房子图:引导幼儿翻开幼儿用书(P38页),观察房子的分类图。请幼儿将6个圆点分成两份,然后用数字记录,并书写分合式,培养他们的图形思维能力。
4. 算式练习:通过观察图示算式,引导幼儿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增强他们的计算能力。
5. 铅笔排序:活动最后,教师准备了一些不同长度的铅笔,让幼儿观察并将铅笔按长短顺序排列。在圈中写上相应的序号,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与逻辑思维。
总结
通过本次数学活动,幼儿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字6的组成以及分组方法,还能在操作与互动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通过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社交技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发现与体验生活中的规律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受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律,并激发他们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 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规律的特征。
3. 鼓励幼儿尝试创造自己的规律,增强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规律。
活动准备
1. 准备多件颜色不同、图案各异的衣服,形成明显的规律。
2. 收集小积木,确保每位幼儿都有机会进行串挂,提供足够的绳子供他们使用。
3. 制作包含生活中规律事物的课件,最好是以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为主,方便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
活动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的规律
1. 衣服欣赏与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衣服,讨论他们所看到的颜色、图案等排列,鼓励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红色的衣服旁边总是有蓝色的衣服。
2. 课件展示和分析
使用准备好的课件,让幼儿观察照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并分析其特征。
二、玩具穿串,感知规律
1. 集体交流与符号转换
让幼儿分享他们在玩积木时应用的规律,鼓励他们用符号记录这些规律,如用不同颜色的圆圈表示不同颜色的积木。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其他规律,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分析与提炼规律
引导幼儿思考规律的主要特征,包括重复性、渐变性等。鼓励他们进行比较,让他们理解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之处。
三、运用规律进行游戏
1. 排队活动
组织幼儿进行排队活动,鼓励他们依据自己喜欢的规律进行排列。如:按照身高、衣服颜色的顺序或者形成一个特定的形状。
2. 编创动作
幼儿可以用身体动作表现出他们发现的规律,例如:一个人跳,另一个人转,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感受规律的连续性和变化。
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在观察和分析规律中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还在游戏和互动中深化了对规律的理解。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处处都有规律,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希望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探索球体的奥秘
活动目标:
1. 让儿童能够识别球体的名称,并理解球体的独特外形特征,即从任何方向观察,球体都是圆的,具备能够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旋转的特性。
2.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识别不同的几何形状。
3. 发展儿童的比较与判断能力,引导他们能够发现并思考球形与其他形状之间的区别。
4.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互动,增强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感和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5.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
活动准备:
1. 每位幼儿准备一个小筐,筐内放置乒乓球、圆形纸片、铅笔和其他操作材料。
2. 教师准备大范例展示,以及在教室内放置一些球体形状的物品,供幼儿观察和比较。
活动过程:
1. 观察乒乓球: 引导幼儿拿起乒乓球,分别从上、下、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让他们描述乒乓球的形状,并汇总幼儿的观察结果。教师做出总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2. 比较不同形状: 让幼儿拿起圆片纸,与乒乓球进行对比,引导他们讨论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圆片纸,指出从侧面看时只是一条线。教师小结:“圆片纸与乒乓球的形状是有区别的,球体是三维的,而圆片纸是二维的。”
3. 玩耍滚动球: 教师将乒乓球放置在桌面上,引导幼儿进行玩耍,注意安全,不让球掉落桌外。鼓励孩子们尝试把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并帮助他们用语言描述这些动作,如:“球向前滚动,向后转动。”教师再次总结: “球能够向各个方向自由滚动,这就是球体的特性。”
4. 寻找生活中的球体: 让幼儿回忆并寻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球体形状的,比如篮球、足球等。引导他们分享这些物品的实际用途,比如为什么这些物品要做成球的形状,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思维能力。
5. 识别球体: 提供操作材料,给出三个图例,让幼儿找出哪个是球体,并说明理由。这一环节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6. 活动总结: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和小朋友们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球体的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对球体形状的观察经历。
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幼儿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球体的特征,还能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培养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