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则

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则(3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的教案设计与实施,并分享了教师在活动后进行的反思,以帮助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数学能力。
第1篇: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则
拓展

活动设计与反思: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的

1. 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与趣味性。

2.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跳绳计数,掌握正确的计数技巧。

3. 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分享,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 提供一段记录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内容为“跳绳比赛中的争执时刻”。

- 需要准备记录纸和笔,供幼儿记录和分享。

2. 经验准备:

- 在活动开展前,要求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各种体育比赛的信息,理解比赛流程和名次的确认方法。同时幼儿需具备基本的跳绳和跳绳计数经验。

重难点分析

- 重点:

- 通过实际操作,鼓励幼儿使用自己喜爱的跳绳计数方法,从而在增强兴趣的过程中学习准确计数。准备采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及游戏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 难点:

- 使幼儿意识到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来解决。计划使用启发性提问和活动延伸法来帮助幼儿克服这一难点。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 播放录像后,引导幼儿进行讨论。

- 提问如:“录像中的小朋友们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以及“跳绳计数不清的原因是什么?”

2. 重复观看录像(慢速播放):

- 此过程帮助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计数中遇到的问题。

3. 小组实践与分享:

- 幼儿分组,每组使用一根跳绳,实践并讨论适合的计数方法,同时通过图画等方式记录这些方法。

- 分享环节中,幼儿交流他们的探索过程与遇到的困难,讨论所采纳的计数方法,比如:

- 观察跳绳者的脚来计数;

- 看跳绳者的头部起伏进行计数;

- 根据跳绳者双臂的摆动进行计数。

- 讨论计数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跳与数的对应关系及如何准确记录。

4. 分组学习计数方法:

- 鼓励幼儿探索新的跳绳计数方法,也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尝试不同技术。

5. 讨论与总结:

- 询问幼儿还有哪些运动项目同样运用计数进行结果统计,比如拍球、投球、捉尾巴等游戏,以及足球、排球的比赛。

活动延伸

-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运用所学的计数方法,解决如值日生分碗筷、取午餐等实际问题,并通过绘画或拍照记录自己的方式,展示在主题墙上,与同伴分享与交流。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有效地将幼儿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突显了科学学习的情景化、过程化与经验化特征。通过探索跳绳计数的方法,幼儿不仅学习到了数学,也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与乐趣。

同时,该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鼓励幼儿在问题发现、分析及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这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教授转向支持和引导,真正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活动组织者。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与进步。

第2篇: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则
拓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认识1到10的序数,初步学会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 准确使用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 培养倾听能力,关注和学习同伴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磁性白板,上面纵向绘制10条跑道。

2. 教学挂图(包含10种动物的卡片)、木偶大象、1-10大小数卡各一套(小数卡用于记录动物比赛结果,大数卡用于记录跑道位置)。

3. 幼儿用书第22页《认识序数》的材料,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 观察活动准备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运动场的布局,散放动物于跑道上并确认序号。

教师提问:“数一数,一共有几条跑道?”鼓励幼儿个别回答后集体确认。接着,教师询问:“哪条跑道是第一条?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从左边开始逐一指出跑道,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顺序,并用数字标记这些位置。

2. 帮助动物准备比赛

教师以木偶大象的角色,进行赛前准备的说明:“请运动员们在自己的跑道上准备好!”邀请个别幼儿帮助小兔找到对应的跑道。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将其他动物依次放入不同跑道,确保他们能识别并且灵活运用序数定位。

3. 比赛进行时的观察与判断

教师移动动物位置,引导幼儿判断比赛进展。教师询问:“现在谁跑在第一位?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教师的提示,帮助幼儿识别距离终点线最近的动物。同时,教师再次移动动物,展示比赛结果,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记录。

4. 记录比赛结果与讨论

比赛结束后,教师请幼儿分享每个动物的名次。通过集体讨论,孩子们交流对应的跑道与名次,强调数字的两个作用:表示物体数量和位置。

5. 按提示进行操作活动

幼儿使用《幼儿用书》第22页的“楼梯上的动物”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1到10的序数,并学习如何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我注意到,序列的多样性及变化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课堂中,我采用了不同的序列呈现方式,如横向、纵向排列,应对位置变换,帮助幼儿从多个方向确认序数。

为更好地形成序数概念,我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教学:

1. 辨认不同排列形式的序列。

2. 从不同方向确认序数,训练幼儿的立体思维。

3. 确认同类物体的序数,锻炼他们的观察力。

4. 在不断变化的情景中重新识别变化后的序数,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探索兴趣。

整个活动中,幼儿们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与辅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充分的教具准备和有趣的活动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第3篇: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三则
拓展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与属性。

2. 启发幼儿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与认知。

3. 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学会使用完的道具及时放回指定位置。

活动准备:

- 教具:各类形状的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张各一张。

- 学具:幼儿用的梯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数量适中)。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 图形分类:

-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长方形和梯形,引导幼儿参与分类活动。

- 提问:“谁能把同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呢?”请一位幼儿示范,并引导他们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

2. 认识梯形:

- 教师出示梯形并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

- 通过讨论,幼儿认识到梯形和长方形都拥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但梯形的上边较短,下边较长。

3. 观察不同的梯形:

- 让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和其他四边形,提问:“这两个形状都是梯形吗?”

- 幼儿分析后,明确指出梯形的特征:其上下边是平行的,且长度不同。

二、小组活动

- 第一组:变梯形:

- 指导幼儿使用手中的图形纸,通过剪裁创造出新的梯形,激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 让孩子们观察图中展示的梯形,并使用彩色画笔为每个梯形上色,鼓励他们选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创作。

- 第三组:梯形找家:

- 设置游戏让幼儿将不同颜色和大小的梯形归类到各自的“家”中,增强对梯形的认知。

三、活动评价

- 鼓励个别幼儿分享他们如何剪裁出不同的梯形,启发他们思考多种可能的创造性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数学活动成功地结合了操作性与趣味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相比于其他更为抽象的学习方式,实际操作和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梯形的特征。通过多样的活动,幼儿们能够自主探索,从中体验到成就感,这对于他们的自信心与归属感都有积极影响。

活动中发现,幼儿在分类和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参与热情,但也有个别孩子在整理材料时出现了松散的问题。在下次活动中,我计划加强对材料整理步骤的明确指导,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此外,我也会考虑增加更多形状和颜色的变换,以提高活动的丰富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反思与调整,相信可以让这些数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