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理解长短的基本概念,通过比较物体的长短,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2. 教会孩子们运用一端对齐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并依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3. 让幼儿快速融入游戏氛围,体验游戏过程中的乐趣。
4. 培养幼儿的比较与判断能力,增强其思维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活动材料互动,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位幼儿准备一个篮子,篮中放有两根相同长度的彩色纸条、两根不同长度的吸管,以及三条彩带(红色长、绿色短、黄色短)。
2. 准备一张彩色纸,两个透明塑料袋(分别标有数字1和2)。
3. 音乐《红绸舞》作为活动的背景音乐。
4. 场地布置为三个圈,分别用红色、绿色和黄色标示舞池区域。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激发兴趣并感知长短。
(一)老师先表演魔术。
1. 教师引导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展示两根相同的纸条,神秘地将其“变”成一长一短。
2. 观察后,幼儿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并尝试表达自己是如何发现的。
3. 教师总结:孩子们真聪明,能够通过观察识别长短!随后,揭秘“变”的秘密。
(二)幼儿尝试变魔术。
1. 每位幼儿从自己的篮子中拿出两根纸条,模拟老师的做法。
2. 讨论并指出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理解。
(一)比较与分类两根吸管。
1. 幼儿从篮子中取出两根吸管进行长短比较。
2. 引导每位幼儿描述他们是如何识别长短的。
3. 教师向幼儿解释一端对齐法——不仅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手触摸,进行实际操作比较。
4. 在两根吸管中将长的放入标有1的袋子,短的放入标有2的袋子,并进行检验。教师将各袋吸管一一拿出来,为孩子们示范如何检验。
(二)尝试对三根彩带进行长短比较。
1. 幼儿从篮子中取出三根彩带,挑选出自己喜爱的那一根进行比较。
2. 孩子们可以讨论彩带之间的长短,并进行分类,长的到红舞池,短的到绿舞池和黄舞池。
三、音乐游戏:彩带飘起来。
在活动的最后,播放《红绸舞》,教师与幼儿共同伴着轻快的音乐舞动,将彩带在空中摇曳,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课后反思:
经过此次活动,观察到幼儿在比较长短能力上存在差异,大部分孩子能够顺利进行物体的比较,但在表达能力上有所欠缺,部分幼儿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今后的活动中需要更关注如何激励和引导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帮助他们梳理和总结思路。
在活动准备阶段,参考了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教育理念,结合同事的活动反思,使我在学具准备和活动进行的要求上更加细致。通过引导幼儿掌握一端对齐法,他们能快速理解比较的过程,对未来进行更复杂的比较操作将大有裨益。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设计从魔术开始,通过游戏方式结束,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反应积极,活动氛围温馨愉悦,能迅速融入并享受其中,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魅力。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三
活动目标
1. 通过目测比较,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物体的高矮,培养高矮的相对概念。
2. 练习对物体进行高矮排序,帮助幼儿掌握排序的基本方法。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与比较判断能力,增强其逻辑思维。
4. 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材料互动,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5. 促进沟通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高矮差异。
活动准备
1. 准备一幅包含多种物体的大图,显示不同高度的物体。
2. 制备两支高度不同的塑料花,作为比较工具。
3. 每位幼儿准备一套可以操作的材料,如不同高矮的积木或玩具。
活动过程
1. 初步比较高矮
- 邀请一位大班幼儿和一位小班幼儿进入教室,提出问题:“你们谁更高,谁更矮?”鼓励其他幼儿观察并描述:“大哥哥高高的,小弟弟矮矮的。”
2. 观察大图比较高矮
-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大图中的物体,帮助他们辨别哪些物体是高的,哪些是矮的,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
3. 认识高矮的相对性
- 教师展示两支不同高度的塑料花,并将其放在同一高度的平台上,问幼儿:“哪一支花比较高?哪一支花比较矮?”教师总结:“记住,比较物体的高矮时,要将它们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4. 物体排序游戏
- 请幼儿使用不同高矮的物品进行排序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幼儿的操作,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排队游戏
- 通过模拟排队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幼儿对高矮概念的体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高度进行排队,带领他们感受高矮的实际比较,培养体会与认知。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在幼儿园内进行实地观察,比较周围建筑、树木、游戏器械等的高矮,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幼儿逐步理解高矮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的语言描述这种关系。活动的重心聚焦在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和观察,逐渐积累经验,同时也强调了高矮的相对性。开始时让幼儿在真实的互动中进行比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随后再通过图像比较和实际排序,巩固了他们的认知。整体来看,活动进展较为顺利,幼儿对高矮的概念理解相对扎实,完成了设定的学习目标。但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增加不同类型的比较游戏,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标题: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 能够区分“1”和“许多”,并能够清晰地用“1”和“许多”进行表述。
2. 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数量意识。
3. 培养幼儿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逻辑思维。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活动材料互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5. 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 鸭妈妈头饰一顶
- 香蕉若干
- 糖果若干
- 大篮子一个
- 课件(包含相关图片和动画)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发现“1”和许多
1. 教师出示鸭妈妈的头饰,并提出问题:今天鸭妈妈带着小鸭子去小熊家做客,大家看,有几只鸭妈妈?又有几只小鸭子呢?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一只鸭妈妈”和“许多只小鸭子”。
2. 教师带领小鸭子前往小熊家,并伴随一首儿歌引导幼儿参与:
“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摇摇摆摆去哪里?
一只鸭妈妈,许多小鸭子,要去小熊的家里。
小熊小熊忙不停,忙着准备送大礼。”
3. 到达小熊家后,教师播放课件,邀请幼儿观察家庭中摆放的食物。例如:大蛋糕与小蛋糕的数量对比、红色杯子和多个绿色杯子的识别等。
二、创设情境,“小鸭子们送礼物”
1. 教师询问小鸭子们有没有带礼物到小熊家,幼儿回答带了香蕉。接着教师提问:鸭妈妈送给小熊的是几个香蕉?引导幼儿思考,幼儿可以回答:我准备“一”香蕉送给小熊。
2. 教师邀请幼儿一起动手,将香蕉送给小熊,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我送“一个”香蕉给小熊。
3. 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在旁观察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孩子都理解“一”与“许多”的概念。
4. 教师总结:每只小鸭子只送出一个香蕉,但所有的香蕉合在一起就是许多香蕉。小熊一定很高兴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
三、游戏环节,“小熊送礼物”
1. 教师展示小熊准备的礼物——棒棒糖,提问幼儿:这里有几根棒棒糖?幼儿们回答:“许多棒棒糖。”
2. 教师解释小熊要将这些许多棒棒糖分给每一只小鸭子,强调每只小鸭子只能拿“一个”棒棒糖。
3. 幼儿尝试领取棒棒糖,并说出:我拿“一根”棒棒糖。
4.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给予适当的点评,总结小熊如何一根一根地把棒棒糖分给小鸭子,让每只小鸭子都能得到自己的那一根。
活动结束:
随着活动的进行,时间也逐渐不早,教师提醒:鸭妈妈要带小鸭子回家了,活动自然也就结束了。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生动的情境设计和参与式的游戏环节,在较大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1”和“许多”的概念,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反思过程发现,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游戏为载体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确实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关注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同时,接下来可以进一步调整活动内容和节奏,使得不同性质的幼儿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和学习成果。例如,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增加不同数量物品的比较,让孩子们进行更多的观察与猜测,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情境和游戏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与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