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完刘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后,我深感收获良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老师在课堂上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为教学泛化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她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分东西”这一简单却生动的引入方式,提出了“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这一开放性问题。这种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进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聚焦于课堂的重点内容,并有效突破难点,让课堂生动而有趣。
其次,刘老师通过实践操作将余数的概念进行了直观化教学。在教学中,她首先利用实例:“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引导学生感知能够平均分的现象。接着引入“有23盆花,要装扮教室分成5组,每组多摆几盆,还剩几盆?”的情境,从而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不能平均分的现象,进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及其意义。更重要的是,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使用圆片来代表花,鼓励他们亲身操作,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他们在参与中深入理解余数的概念,这样的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再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刘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积极参与讨论,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而刘老师则巧妙地转换角色,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确保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这样的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也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快乐与成就感。
最后,在教学竖式与横式写法时,刘老师强调了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重要性,有效加深了学生对算式的理解。在竖式学习中,她适时渗透了试商的方法,明确了余数小于除数这一要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刘老师的这堂课不仅条理清晰、结构紧凑,更重要的是她成功地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且具有参与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些有效的方法与理念。
听完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我深感启发。陈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的自然大方、沉稳的风格,以及出色的课堂组织能力,让我们耳目一新。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陈老师非常理解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她巧妙地利用实物,带领学生进行小棒的摆放活动。这种直观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参与其中,而且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对知识的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在引导学生思考余数问题时,她通过逐步增加小棒的数量,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种从实物到抽象的转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帮助他们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表达式,从而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陈老师还巧妙地设置了难点,特别是在除法竖式的书写与横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她让学生自主尝试书写除法的竖式,并展示学生的作品。这种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们能够自主探索并理解竖式中的数字含义,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从整体来看,陈老师的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学生们通过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其写法的理解,掌握了除法竖式的基本书写方法,并对各个部分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最后,通过恰当的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在此,我也有一点个人的建议。关于使用小棒进行实践时,我认为陈老师可以在结束9根小棒的活动后,稍加引导,让学生立即思考用12根小棒摆成正方形后还剩几根。这样的点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连接实践与后续的练习,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更加从容应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期待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交流,共同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李老师所教授的《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供了许多可供我借鉴的经验。
首先,这节课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李老师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当她要求学生进行划读或复述时,学生的回应迅速而清晰,语速适中,让整个课堂氛围显得舒适而活跃。这种引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课程内容的承载量相当丰富,涵盖了除法的两种基本意义:等分除与包含除。李老师通过多种具体的物品进行演示,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且在课堂上书写了多道算式,让学生具体体会到生活中有多少实际问题涉及到有余数的除法。这些内容的处理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该知识点,整体效果令人满意。
然而,当我面临课堂内容较为庞大的情况时,如何有效组织教学,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让内容变得充实才算高效,还是贯彻完成教材中所有自主练习才算高效?我认为,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预习情况和接受能力。如果学生的预习效果良好,且接受能力较强,那么可以把教学内容全数梳理完;但如果学生的基础较薄弱,或预习没有做到位,适当将课程进行拆分,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反而会更加有效。
此外,关于“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这一关键概念,学生的理解尚显不足。问题可能出在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分物品的过程中,在经历了一轮或两轮的分配后,出现无法继续分配的情况。此时,李老师应当更加强调原因:为什么不能再分?学生需要清晰地理解,剩下的物品不足以让每个分组再多分一次,因此余数必然小于除数。针对每种物品的分配,都应强调这个原理,使学生真正明白每个分组无法再获得更多的物品时,余数的产生就成了必然。
总的来看,《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充分,细节处理到位,但在某些抽象概念的引导上,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我相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
标题: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评课反思
在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一直认为数学课必须严谨、规范,特别是在算理的讲解上应当一板一眼。然而,在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复习》一课后,我对数学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数学课的算理需要彻底清晰,让学生形成明确的理解。在刘老师讲解“30 ÷ 7”的问题时,他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除数以及余数的概念,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将算理剖析得透彻明了。他形象地解释说,被除数是被分的数,除数是分走的那部分,而余数是留存的。这样的讲解简化了学生的理解过程,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刘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极具趣味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不仅深深吸引了课堂上的学生,也让台下的听课教师感到惊叹。比如,在介绍小青蛙跳水的题目时,学生回答后会齐声喊出“123青蛙就跳开”,这种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同时,刘老师将简单的习题通过“有余猴”“没余猴”的形象化命名,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趣味,使得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堂上,刘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同音词的理解,帮助学生通过“余”字的不同组词的联想,使他们对“余数”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令人印象深刻,毫无疑问,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会对“余数”的概念牢记于心,甚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也不会忘记。
习题的艺术性设计也是刘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习题难度逐渐增加,且具有开放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刘老师不仅渗透了算理知识,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他引导学生探讨“41 ÷ () = ()”中的多种答案,帮助他们明白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了他们逆向思维的能力。而小猴子挑桃子的一系列题目则展现出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此外,刘老师的课堂中随处可见轻松愉快的互动环节。他不仅设计了寻找不同、抢答等小游戏,更把知识讲解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去。这种“玩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吸收知识,让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也在这种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参与和成长。
通过观摩刘老师的课堂,我意识到复习课并不是简单地做几道习题,它背后蕴含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独特设计。好课并不一定要花哨,而是要经过教师的深入钻研和巧妙设计,使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趣味性的环境中轻松掌握知识。
总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将努力朝着多角度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的方向前进,力求设计出更加新颖和趣味的课堂内容。向刘老师学习,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充满期待和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