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教案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数字的顺序,通过生动的课堂活动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对数字排列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数学基础。
第1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字排序》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 通过填写百数表,帮助学生清晰理解100以内数字的排列顺序,建立数字间的关系,深化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培养数感。
2.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百数表,鼓励学生探究100以内数字的规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乐趣,发展其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识别和发现100以内数字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
2. 初步建立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通过小精灵带来的一张藏宝图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百数表”,激发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你们想找到宝藏吗?需要什么工具呢?(引导学生意识到百数表的重要性)。
二、解构百数表,探索数字规律。
1. 观察与发现规律:
- 出示41页的百数表,着重观察前两行的数字。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有什么共同点?你能依此推测出中间的数字吗?(鼓励学生尝试填补数字,展示他们的推理过程)。
- 逐步展示两条斜线,问学生这些斜线有什么特别之处?能不能找出其他填补数字的方法?
2. 颜色涂绘,寻找规律:
- 完成41页例4(1)的涂色活动,鼓励学生在涂色过程中思考数字的规律。
- 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询问他们在涂色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新的规律。
- 邀请学生与同桌或邻座的小伙伴分享自己发现的内容,最后进行全班汇报,激发班级讨论。
3.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出他们所掌握的规律与方法。
三、依据规律,拓展提升。
1. 给数字找家:
- 带领学生探讨34与56、78与45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理解数字间的相对位置和意义。
2. 完成41页“做一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数字的顺序和规律,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四、全课总结。
- 在课程结束时提问:今天的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感悟?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内化所学内容,提升他们对数字顺序的认识与理解。
总结:
本节课通过趣味性十足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字的排列规律,还在互动交流中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希望学生能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与发现数字的奥秘。
第2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字排序》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够灵活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难点:运用不同的数位比较方法进行有效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导入:老师和同学们谈论之前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数的理解。
- 提问:6是( )位数,100是( )位数,82是( )位数。
- 深化问答:28的8在( )位上,表示( )个( );2在( )位上,表示( )个( )。
- 问:3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若有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在99里有( )个十和( )个一,它后面是( )。
2. 顺序填空:让学生填入适当的数。
- 例:34、35、( )、37;69、70、( )、72。
3. 比较大小练习:在○里填入“>”、“<”、“=”。
- 15○20 11○9 8○8。
- 在66、25、9、89、75、100中,找出小的数与大的数。
4. 引导讨论:请学生分享是如何判断数的大小,最终总结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5. 即时练习: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再次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6. 课题揭示:明确今天课程的重点——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究新知
1. 游戏活动:老师准备了几张包含两位数的卡片,请两个小组各派一位代表随机抽取卡片,比较大小。
- 游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方式。
2. 方法总结:再次明确比较方法:
- 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 如果都是两位数,先比较十位,再比较个位。
三、巩固练习
1. 独立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42页的练习“做一做”,之后指名学生分享比较过程。
2. 口头问答:
- 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六十几的数,并与六十、七十进行比较。
- 理解四十几的范围,讨论八十几与其他数字的关系。
四、拓展题
1. 连线练习:通过课件进行连线,将数和相应的符号连接起来。
2.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合适的数。
- 例:26<2□,47>□7,100>3□,58<5□,78<□2。
3. 猜谜游戏:利用课件设定一个“我是谁”的游戏,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五、全课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收获?请每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收获,鼓励相互学习与交流。
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数的顺序和比较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提高数学能力。
第3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字排序》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标题: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的顺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43。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理解100以内的数的多少,能够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感和数学思维。
3. 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关系。
4.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
难点:清楚区分“多一些、多得多”和“少一些、少得多”词语之间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字,然后选择几名学生作为小老师,由他们点名其他同学回答问题,通过回答的过程引出“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1. 说一说,对比感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写字吗?今天在动物王国里,有几只小动物也在写字(小青蛙和小老鼠)。”教师展示小青蛙写了14个字,小老鼠写了12个字,引导学生思考:“谁写得多?谁写得少?你们能说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通过这样的讨论,引出“多一些”和“少一些”的概念。
接着引入小青蛇,它写了72个字,教师询问:“现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进而引出“多得多”和“少得多”。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交流
教师讲述动物王国的国王因为看到小动物们努力学习,于是给他们发放奖品(彩笔)。接着通过设定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让学生根据情境来描述数的大小,进一步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三)举一反三,巩固应用
1. 出示课本第43页,带领学生完成相关题目。
2. 进行课本第45页第4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闯关(应用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非常聪明,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难关,你们相信自己能够挑战成功吗?”
第一关:比较时间
第二关:比较价格
通过有趣的挑战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五)数学游戏
开展课本第45页的数学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六)反思与总结
在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能用今天学到的内容与身边的事物进行比较吗?”通过这样的讨论,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与表达。
五、板书设计
( )比( )多一些
( )比( )少一些
( )比( )多得多
( )比( )少得多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的顺序以及相关的比较概念,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4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字排序》教学设计方案
拓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交流,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多种方法。
2. 归纳总结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3. 能够熟练运用符号“>”“<”“=”来表达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并能够正确书写“>”“<”“=”符号。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采用引导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准备计数器及实物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简单的比较题目复习旧知识,让学生以“>”“<”“=”符号来表达数的大小关系。例如,提问:“5和7哪个大?” “20和12呢?” “15和15又是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回顾已学过的比较方法和符号的使用。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数的范围再大一些,比如100以内,大家猜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随后,板书课题“数的顺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新知探究。
1. 出示情景问题,比较十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
首先,老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小红和小明在跳绳,小红跳了42下,小明跳了37下。你们觉得谁跳得更多?”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给出答案。接下来,组织全班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他们的比较方法。
预设讨论方法:
- 有学生可能会说:“因为42在37的后面,所以42大于37。”老师鼓励这个方法,接着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 学生可以用小棒示例:拿出42根小棒和37根小棒,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提出“42根比37根多,所以42>37。”
- 进一步引导:“我们还可以分析这两个数的组成部分。42可以拆分为4个十和2个一,而37则是3个十和7个一。由于4个十比3个十多,所以42>37。”
老师通过小棒图示,实际摆放这两组小棒,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的不同。总结时,老师强调:“对于两位数,十位数大的那个数就是更大的数。”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符号表达:“如果42>37,那反过来写呢?” 确认“37<42”。
2. 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
老师将小红的分数改为32,接着问:“现在37和32相比,哪个数更大?”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预设的思路:
- 学生可能会意识到:“因为32的个位是2,而37的个位是7,所以32<37。”
- 老师总结说:“当十位数字相同,比较个位数;个位数大的,就大;个位数小的,就小。”并强调这是一种有效的比较方法。
3. 归纳比较的一般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刚才我们通过比较数字的不同位数找到了大小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比较数的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比较大就是大;如果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数字,个位比大的那个数就大。”鼓励学生齐声朗读这条规则,以加深记忆。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动手实践以及总结归纳,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帮助他们掌握了数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