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5篇)

更新时间:2024-12-3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说课稿针对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活动设计展开,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认知能力为重点。
第1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拓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意图

在本次数学活动中,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整合数学学习与游戏活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纲要》中的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们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富有准备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数学内容。

考虑到本班幼儿对数量的认识水平,我们确定了几项目标:复习数字1到10的认知,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并让他们愉快地参与游戏。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旨在给他们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体验到集体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 帮助幼儿感受到友爱与互助的快乐,在和谐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使幼儿认识数字1-10,并了解这些数字可以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重点在于让幼儿明白数字表达的数量含义,而难点则是引导他们用完整的语言清晰表达数字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我在本次活动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操作法等。特别是游戏法,因为它能够有效增强幼儿的参与感与兴趣。

课堂的整个过程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幼儿将通过操作法和游戏法等多种学习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

五、设计思路

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回忆并认识数字。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幼儿巩固对数字的基础识别。

2. 基本活动:在幼儿熟悉数字后,开展实物与数字的匹配活动,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数字来表示?随后,我将引入“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数字的存在,进而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加强数字与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让他们在互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

3. 结束活动:最后,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的方式,比如为小圆点找朋友的连线活动,进一步巩固他们对数字与实物对应关系的理解。

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我们期望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热爱,同时享受与同伴共同学习的乐趣。

第2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拓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比如,当孩子们早晨抵达幼儿园时,我们可以问他们:“今天早上你们几点钟起床的?又是什么时候来的幼儿园?”同样,在幼儿排队做操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回答:“现在站在队伍第一个的是谁?第二个又是谁?”这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序数的概念。此外,在分发午餐时,观察碗和筷子的一一对应,以及小朋友的数量与椅子数量之间的关系,既能增强他们的点数能力,又能将对应与比较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我们引导孩子们在无形中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我设计了《找数字》的活动,旨在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知。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

1. 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数字,体验数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巩固对数字的记忆和理解。

二、说难点与重点

难点:中班的幼儿思维尚处于直觉和行动并存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依赖于实际操作来发现事物的本质。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形状的表面,缺乏对数字实际意义的理解。虽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数字,但他们很少深入思考这些数字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使得让幼儿体会“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要难点。

重点:在幼儿的认知中,数字与图画并无明显区别,这导致他们在书写时常常弄错,比如把“5”写成“ζ”,将“9”画成像气球的形状。因此,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知,使他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字,是本次活动的关键。这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学习有益,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

1. 制作一个不带门牌号的小楼房,里面住有小鸡、小鸭、小狗、小羊和小牛等十个小动物。

2. 准备一个没有数字的钟面以及一个不带数字的称,和一些带有数字的玩具汽车。

3. 收集其他带有数字的实物或图片。

幼儿的准备工作:

请幼儿在家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写有数字的物品或图片,如手表、闹钟、日历、温度计等,并在课堂上展示,形成一个“数字世界”。

四、说教学方法

为了呼应新《纲要》的要求,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探索中进行学习。本次活动采用情境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和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1. 情境学习法:通过将孩子们收集的带有数字的物品布置在教室的四周,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数字世界”。

2. 观察法:引导幼儿观察带来的物品,帮助他们理解数字与物品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思考。

3. 操作法:鼓励幼儿为不同的物品编上数字,以加深对“数字与人们生活密切关系”的理解。

4. 游戏法:通过“游数字世界”、“猜数字”、“找数字”、“编数字”等多种小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成活动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游数字世界”——“猜数字”——“找数字”——“游粗心王国”四个环节。

首先是“游数字世界”:我将带领幼儿进入“数字世界”,让他们仔细观察,寻找所有物品中共同的特征。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用神秘的语调引导幼儿:“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个神秘的世界,看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你们能不能找到数字?”通过这一提问,幼儿会积极参与,寻找各种有数字的物品,如钟、表、日历等。这个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

接下来是“猜数字”:我会请幼儿大胆猜测这些数字的意义和功能。之后,逐一取出几件物品,让孩子们说出每个物品上的数字的用处,激发他们的思维。这一环节大约进行6分钟。

第三个环节是“找数字”:我会请幼儿进一步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并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数字和它们的用处。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讲述自己在家中或商店中见到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这个环节也大约持续4分钟。

最后是“游粗心王国”。我会向孩子们展示一些没有数字的物品,并引导他们思考:“在‘粗心王国’里,这些物品缺少了什么?它们的生活方便吗?如果没有数字,它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然后,鼓励孩子们为这些物品添上缺失的数字,让他们帮助“粗心王国”的住民,使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这个环节安排约8分钟。

在整个活动中,我依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内容与形式,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学习,努力达到我设定的活动目标。

第3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拓展

标题:中班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识别平面几何图形。在中班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依靠直观和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让他们感知图形的明显特征。由于几何图形的特点往往较为抽象,教材的选择和活动的开展需紧密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兴趣,以帮助他们拓展认知和经验。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为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方向。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设置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 认知目标:幼儿能够识别并命名基本的平面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

3.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幼儿需已熟悉简单且常见的几何图形。

2. 物质准备:

- 教具:大型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各一个,以及一个小箱子,箱内装有各种图形或用卡纸制作的小鸟一个。

- 学具:每位幼儿一套几何图形模型(包括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圆形等)。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一)教学方法

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担任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运用以下方法:

1. 游戏法:在有趣的游戏中融入教育内容,使幼儿在玩耍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 操作法: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与材料互动,进行探索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思考。

2. 交流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探讨问题,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兴趣:通过有趣的故事或情境引入主题,让幼儿对接下来的活动充满期待。

2. 第一次操作――纸箱变魔术:通过将不同的图形放入箱子,进行神秘的展示,提升幼儿的好奇心。

3. 第二次操作――图形变变变:在“图形变变变”的游戏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变化过程。

4. 第三次操作――小鸟的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出一个小鸟的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彼此。

5. 活动延伸:活动结束后,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图形,进行延伸探索,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遵循了《纲要》中关于教育性、互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预计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4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拓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中班上册数学教材《数与量》主题中的一项分类计数活动,旨在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幼儿应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与乐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够有效地让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我设计了以游戏“小鱼游”为主线的《海底世界》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从感知入手,循序渐进,注重以具体的形象和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并提高他们的数能力。

学情分析:

4至5岁的幼儿能基于物体的某些特征进行分类,但在说明分类标准时往往存在困难。为此,我借鉴《指南》的建议,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的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帮助他们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语言描述分类标准的能力。

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 认知目标: 学习分类计数方法,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感知数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尝试用圆点表示数量。

2. 能力目标: 能使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展示物体的数量。

3.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我将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学习分类计数的方法上,而活动的难点在于能够将数物对应,并用圆点表示数量。

活动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

- 海底世界背景图1幅

- 海底世界楼房大图1幅

- 乌龟、螃蟹、小虾、章鱼、小鱼的图片若干

- 海底动物玩具和计数卡每小组1份

二、说教法

在本节活动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包括:

1. 游戏激趣法: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体验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引导、帮助和鼓励,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2. 情景感染法: 我重视情景创设,通过“小动物们迷路了”的情境引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探索环境。

三、说学法

依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活动指南》中科学领域的要求,我尽量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因此我的学法主要包括:

1. 多感官参与法: 通过看、数、计、说等多种感官方式,帮助幼儿获得直接的感知和经验。

2. 快乐游戏法: 游戏既是教法,也是学法,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此外,还结合了操作法、讲述法和讨论法。

四、说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遵循“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原则,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包括:

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手指游戏《小鱼游》,引出活动主题《海底世界》。

第二个环节,情景引入,学习分类计数:

展示背景图“海底世界”,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中的小动物,鼓励他们“送小动物回家”,使用量词准确描述数量,例如:“1只海龟、2只螃蟹”,并贴上对应的数字卡片,促进数物对应能力的发展。

第三个环节,通过比较感知动物数量,尝试用圆点表示分类计数:

幼儿通过数数与比较,找出数量多的代表队。启发幼儿用圆点表示数量,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掌握5以内数量的感知,并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第四个环节,幼儿操作,巩固练习分类计数: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在操作中突破难点。

第五个环节,教师点评,结束活动:

本节活动始终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数字,掌握分类计数的要领。借助操作活动,使孩子们在互动中探索学习,圆满达到了活动目标。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过程,我期待幼儿能够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探索精神。

第5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与说课稿范本
拓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在幼儿园中是一个非常普遍和受欢迎的活动,它不仅能够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内涵。在传统的拼图活动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拼图本身的形状设计与制作,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价值。然而,拼图活动恰恰可以成为孩子们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的概念的重要工具。这与新《纲要》的课程理念是相契合的,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从而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运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说幼儿

在中班阶段,幼儿的思维依然高度依赖于直觉和行动,他们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世界,发现事物的特征。孩子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往往需要具体的感知来支持。而拼图活动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数量的多寡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对应关系。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经验,这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次数学活动时,我们始终贯彻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创造性的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创设合适的条件与环境来支持他们的思维发展,将是我们设定活动目标和设计活动流程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 通过拼图活动,促进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开启幼儿的统计学习,培养他们用统计方法进行记录的能力。

在中班,帮助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而由于他们首次接触统计知识,引导他们学习记录的方式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老师需要帮助幼儿以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使其从“连串数”发展到“双向数链”,以便在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形成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为此,本活动采用了“示范讲解”、“提问”和“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讲解”,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将已有经验与拼图中的数学关系相结合;“开放性提问”旨在启发幼儿思考,使他们积极发现问题;而“观察”则帮助教师掌握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并根据个体差异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支持。

2. 学法

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才能真实体验数学关系,获得感性经验。因此,本活动以“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式。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与探索,在实践中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样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获益良多。此外,这次活动还引入了“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幼儿在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加深入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 活动准备

- 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

- 2种图案纸

- 若干份记录纸

- 数字标签

- 一些辅助图形

2.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

教师出示图案纸,让幼儿根据示范拼出花的造型,同时引导孩子回忆以往的拼图经验,鼓励他们探索用不同的圆形(大小、颜色)拼出多种花的创新造型。

(2)借助统计,让幼儿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使用了哪些不同的圆形?每种圆形用了几个?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教师辅助他们提炼出多样的拼花方法,并学习系统的统计记录办法。此时,教师出示记录纸,协助幼儿明确地记录所用图形和数量。

(3)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老师鼓励孩子们尝试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图案,并鼓励创造新的图案,如使用辅助图形拼出多样造型。这样设计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的儿童需求。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

最后,幼儿分享他们的拼图成果,讨论用几个小圆形拼成大的图案。这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也让他们在表达中提升语言能力。教师还可以展示其他图案,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并鼓励他们在日常拼图中运用统计方法,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主题,促使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更贴近幼儿的生活,还能够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真正确立“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