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24-11-21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文章精选了适合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案,包括多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旨在促进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第1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探索序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使幼儿初步理解7以内序数的概念,并能通过数量点数的方式来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 培养幼儿准确使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

3. 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序数的应用,并乐于动手实践。

4. 通过多种感官的训练,激发幼儿对数学计算的兴趣,同时提高其思维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5. 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各种不同花灯的图片,以便展示。

2. 制作PPT课件,便于教学中的互动和反馈。

3. 准备游戏音乐,以及若干火车头标志作为活动道具。

活动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幼儿识别和辨别7以内的序数,理解不同方向的排列。

2. 难点:帮助幼儿准确使用序数词描述物体的具体排列顺序。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乘火车游戏

- 教师搭建小火车,使用小椅子,每列火车由7把椅子构成,并贴上火车头标志。然后询问幼儿:“小朋友们,火车站到了,数一数每列火车有几节车厢?”

- 小结:每列火车有7节车厢。

- 接下来,幼儿随着音乐自由活动,音乐停时,教师要求他们各自坐下,并说出自己坐在第几个座位上。这一步可以反复进行,以增强他们对序数的认知。

2. 花灯观察

- 教师出示花灯的图片,并问:“你喜欢哪一盏花灯?它排在第几?”

- 引导幼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说出每盏花灯的位置,并讨论:“如果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xx花灯排在第几?如果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xx花灯排在第几?”

- 小结:通过讨论,引导幼儿理解顺序的不同会影响物体的位置。

3. 动手实践

-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幼儿点数与回答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数一数每样物体的数量,引导他们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 鼓励幼儿自由结伴,互相检查彼此的操作结果,帮助他们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序数的问题,比如问他们“你家在几层?”或者“在班级中,自己排在第几位?”通过这些问题,让幼儿将所学的序数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观察生活中数学的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理解了序数的概念,还提升了他们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2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形状探索与创造

教案目标:

1. 帮助幼儿认识三种基本图形: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 引导幼儿进行图形拼贴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通过形状识别提高他们的空间认知。

教案准备:

- 各种大小和颜色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纸片。

- 画纸、胶水、剪刀(由老师协助使用)。

- 实物图片或模型,如旗帜、太阳等,展示相应图形的实例。

活动重点:

让幼儿能够识别和理解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形状进行创造性拼贴。

教案过程:

1. 图形展示:

- 教师首先展示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让幼儿仔细观察。可以用手指触摸图形,让他们体验不同形状的边和角。

2. 生活中的图形:

-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这些形状,鼓励他们想出例如“太阳是圆形的”,“房子的屋顶是三角形”等例子。通过互动,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3. 示范拼贴:

- 教师准备好一张贴有各种形状的样张,展示给幼儿看。解释每种图形的不同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位置和意义,让幼儿感受到形状拼贴的趣味。

4. 动手拼贴:

- 将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铅画纸和胶水分发给幼儿。鼓励他们可以选择模仿教师的样张,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出自己的图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旁进行指导,教幼儿如何正确涂抹胶水和粘贴图形。

5. 作品分享:

- 在拼贴完成后,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每个幼儿依次举起自己的作品,分享他们使用了哪些图形以及作品的主题意义,比如:“这是我做的房子,它的屋顶是三角形,窗户是圆形。”

6. 发挥想象:

-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考,比如“你的作品能讲一个故事吗?”或者“如果这是一辆车,它会飞吗?”从而让幼儿在表达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观察幼儿在图形识别和拼贴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教案,使未来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提升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第3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活动标题:小鸡的虫子大作战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方法,以使两组物体相等。

2. 通过操作活动,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参与感。

活动准备:

- 一顶母鸡头饰

- 小鸡玩具三只

- 虫子道具三条

- 幼儿操作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环节:小鸡吃虫

1. 小鸡走路

- 教师带着头饰出来,亲切地问道:“我的小鸡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出去找美味的小虫子,准备好了吗?”

- 幼儿模仿小鸡走路,边走边跟随教师朗朗上口的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找找小虫叽叽叽。”教师走动,同时观察幼儿的模仿情况,并适时夸奖。

- “好呀,小虫找到了!小鸡们,快来吃虫子吧!”幼儿做出吃虫的动作。

2. 学习儿歌

- 教师问:“小鸡们吃饱了吗?”大家齐声回答。

- 然后引导幼儿一起学唱另一首儿歌:“小鸡小鸡叽叽叽,一起回家叽叽叽。”老师带领着大家有节奏地走回“家”。

(二)小鸡找虫环节:

1. 排队游戏

- 教师引导:“叽叽叽,谁来了?请小朋友们帮小鸡们排队!”个别幼儿参与排列,其他幼儿观察。

- 让大家一起数数:“请问我们现在有几只小鸡?”(幼儿回答3只)

2. 吃虫子游戏

- 教师询问:“小鸡们饿了,最喜欢吃什么呢?”展示两条虫子。

- “现在,请每只小鸡都来吃虫子,看看她们有没有吃到哦。”教师观察并问:“哪只小鸡没吃到虫子?为什么没有?”

- 通过提问,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鸡和虫子的数量,帮助他们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 最后鼓励幼儿说:“如果我们再增加一条虫子,能让每只小鸡都有虫子吃吗?”(请幼儿尝试贴上虫子)

(三)比多少环节:

1. 示范操作

- 教师出示示范纸1,问道:“这上面有什么?总共有几条虫子?它们一样多吗?”引导幼儿讨论。

2. 引导思考

- 展示示范纸2,继续提问:“这纸上有几只鸡?几条虫子?每只鸡都有虫子吗?我们该怎么办?”

- 之后展示示范纸3,鼓励幼儿思考不同的方法使得鸡和虫子数量相等。

3. 幼儿自主操作

- 最后,给予幼儿操作纸,让他们尝试自己的方法。教师在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样有趣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能在互动中增强自信心和团队意识。

第4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 复习数字8的组成,理解8的第一组和第二组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独立计算出相关算式的得数。

2.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加减运算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 将书写、表达和动手操作相结合,增强幼儿参与数学加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 气球,上面打印8的不同组合

- 背景布置:小鸡的家和8的第一、第二组加减算式(用于活动、书写和游戏)

- 文具:记号笔、抹布

- 教具:花娃娃、夹子、数字卡片1-8

经验准备:

幼儿需具备对8的组成的基础认识,并对7以内的加减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情境设定:庆祝小鸡搬家)

1. 游戏准备:在场地上放置气球,气球上面写有与8相关的算式。

2. 歌曲活动:通过问答形式,“气球上面有题目,我们来放气球!8可以分成1和几,1和几组成8……”引导幼儿参与气球放飞的活动,从中复习8的不同组成方式。

(二)集体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情境设定:小鸡的新家)

1. 通过小鸡的颜色来进行加法理解:例如,1只红小鸡和7只黄小鸡总共是8只,引导幼儿列出算式1+7=8。

2. 进行小鸡的位置交换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加法交换律,体验到7+1同样等于8。

3. 引导幼儿通过叙述和练习理解减法的含义,列出8-1=7和8-7=1的算式。

4. 共同朗诵和整理学习的内容,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三)探索学习8的第二组加减(情境设定:为小鸡家的花娃娃打扮)

1. 将活动设置为为花娃娃打扮的游戏,使用夹子为花娃娃扎辫子。

2. 鼓励幼儿根据提供的算式计算得数,并试着用夹子完成扎辫子,并把扎好辫子的花娃娃送到相应的花园里。

3. 进行经验分享,询问孩子们扎了几个辫子,理解背后的理由,让他们明确2+6=8和对应的减法形式。

4. 对8的第二组加减进行总结梳理,引导孩子们自我总结和回顾所学内容。

(四)总结活动

- 观察花娃娃的情感表现,评价孩子们的参与和对错,让他们从中获得反思与改进的机会。

延伸活动:

-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加减法的练习,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做小博士,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旨在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精华教案合集

幼儿园中班数学探究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科学的运沙方法。

2. 引导幼儿观察和理解使用不同大小的工具运送同一堆沙子所需的次数差异,培养他们的比较能力。

3.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意识。

活动准备

所需材料包括:沙子、大小各异的杯子和盆子、观察记录表、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将要进行一个有趣的“运沙”游戏!你们想用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运送沙子呢?

二、幼儿开始运沙

1. 设定规则:将幼儿分成两人一组,轮流进行运沙活动,并记录每组运沙的总次数。

2. 展示统计表格:出示记录表,让幼儿记录各组运沙的次数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为什么每组使用同样的沙子,但运送的次数会不同?

3. 运用科学方式:通过讨论和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运沙的操作规则,例如:运送时要将沙子装满,并用工具将表面刮平,以确保每次运送的量一致。

三、重复运沙活动进行验证

1. 统计次数:请幼儿统计第二次运沙的次数。

2. 数据观察: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数据,从而得出结论:如果每组都使用相同的工具,并均匀地运送,运送的次数会是一样的。

四、使用不同工具进行运沙

1. 幼儿的预测:询问幼儿如果用大工具运这一堆沙子的次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2. 实际操作:幼儿使用不同大小的工具进行运沙。

3. 数据统计:记录不同工具运沙的次数。

4. 观察与讨论:引导幼儿分析数据结果,发现大的容器运沙的次数较少,而小的容器运沙的次数较多。帮助幼儿理解大与小的量的关系。

五、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通过运沙游戏,我们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沙子时,结果是不同的,大工具所运送的次数少,小工具则需要运送更多次。这教会了我们在选择工具时要考虑到大小和运送的效率。

六、活动延伸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如果我们下次用小碗来运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期待下一次的实验,让他们保持对探索的热情。

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