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10篇)

时间:2024-12-13 教案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套适合幼儿园的数学活动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1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互动,帮助幼儿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2.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拼贴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图形的组合和应用。

教案准备:

-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纸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 画纸、胶水、剪刀和其他拼贴材料。

- 相关的图形实物(如玩具、生活用品等)以帮助幼儿理解。

活动重点:

- 确保幼儿能够识别和掌握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过程:

1. 图形展示与认知

- 教师首先出示准备好的纸制图形,逐一介绍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外形和特征。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2. 寻找身边的图形

-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找到哪些与之对应的图形。例如,可以问:“你们在教室里能找到哪个形状的物品呢?”让孩子们分享看到的图形,如课本的角(正方形),或窗户的形状(圆形)。

3. 教师展示示范作品

- 教师准备一份样本拼贴作品,包含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向幼儿展示这些作品,并讲解每种形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含义。

4. 拼贴活动开始

- 分发纸版图形、铅画纸和胶水,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择复制教师的作品,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贴出自己想象中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涂胶水的小技巧,比如如何均匀涂抹。

5. 作品展示与分享

- 拼贴完成后,先让幼儿将材料整理收拾好。接着,请孩子们上前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贴的图案及其意义,比如:“这是一个太阳,它是一个圆形,代表着温暖。”

6. 想象与创作的延伸

- 鼓励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谈谈他们作品背后可能的故事或情感,比如:“这个三角形像一座山,我想象自己在山上玩。”通过这样的讨论,帮助孩子们建立图形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思维。

总结:

此次数学活动通过动手拼贴和互动分享,不仅让幼儿学习到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初步的训练。

第2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认数活动的浓厚兴趣。

2. 让幼儿认识数字“10”,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活动准备:

1. 准备卡通数字卡片,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一组小箩子,里面装有各种玩具,例如小动物、球、积木等。

3. 幼儿用书,供后续活动和作业使用。

活动过程:

一、热身复习

- 开始活动时,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带领幼儿复习数字1到9,通过提问和展示,加强幼儿对数字的记忆和识别能力。

二、认识数字10

1. 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一个季节的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在图中识别出小鸟、小蝴蝶、小花和小蝌蚪等元素。

2. 逐一添加这些元素,帮助幼儿认识到它们的数量总和是10,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加强对“10”的理解。

三、数字组成

1. 通过CAI课件的引导,让幼儿观察数字10的组成,讨论其中的数字1和0。询问他们哪个数字在前,哪个数字在后,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思考能力。

2. 实物操作环节:

- 小组游戏: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各自的箩子中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要求每组总共要找到10个玩具。完成后,通过展示与分享,让幼儿得到奖励(如笑脸贴纸),并强调总数为10。

- 观察和思考:请幼儿观察自己身上可以用数字10表示的部分,比如小手指(10根)和小脚趾(10根)。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比如一打鸡蛋(12个,但可以讨论接近10的概念)等。

四、师生共同操作

1. 通过CAI课件进行练习,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

2. 小结总结:与幼儿一起分享数量是10的小动物可以飞上天,而不是10的数量则无法飞上天,以此加强对数字的理解。

五、书本作业

- 最后,请幼儿与教师一起操作幼儿用书中的相关练习,巩固本次活动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数字10的认识。

六、活动结束

- 通过互动与分享,让幼儿回顾本次活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数字,与同伴交流他们所发现的数字10的实例。

结语

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理解数字10的概念,同时也拓展他们的数字识别和实物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做和小组协作的方式,让数字学习变得更有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第3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学习如何进行物品分类与统计,并通过图表来感知物品的数量。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和分类各种物品,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重要性。

3. 帮助幼儿正确判断不同数量,培养他们的数感。

4. 提高幼儿对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能力,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活动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2. 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在参与中深刻体验数学的趣味与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 课件与挂图

- 记录表与数字卡

- 各种水果的插图若干

- 小熊玩偶或相关道具(用于分类游戏)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索欲

1. 在愉快的音乐《摘果子》的伴奏下,幼儿们欢快地走入活动室,带着期待的心情。

2. 进入教室时,每位幼儿从“果树”上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并回到座位上。

3. 教师引导幼儿将所选的水果进行分类,如按颜色、大小或种类等方式,并将其整齐地排列在黑板上,以便进行后续讨论。

二、播放课件,幼儿学习分类统计

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果统计表,引导幼儿观察并引发思考。

2.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幼儿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统计、量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统计。

3. 教师教授幼儿使用条形统计图,帮助他们通过图表的形式感知不同数量的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游戏《猜拳》

1. 组织一场趣味游戏《猜拳》,让男女小朋友各抽十人参与。

2. 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统计表,让一名幼儿负责进行统计,而其他幼儿则在其余的空间进行猜拳游戏,增添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四、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小熊进行分类与统计

1. 设计一个场景,假装小熊在超市购物,教师提供一系列的小商品图片。

2. 幼儿们需要帮助小熊将这些物品分类并统计每类物品的数量。

3.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与鼓励,让幼儿能够在操作中学习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在实践中提升数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爱上了数学,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4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体验和理解轻与重之间的关系。

2. 学习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差异。

活动准备

- 两个相同的小桶

- 若干沙子

- 一支笔

- 一个自制的天平称

- 《我的数学》教材第11页

活动过程

一、感知轻重

教师:今天,“小豆豆”带来了两桶沙子,希望我们能帮她决定哪一桶更适合。小朋友们,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我们应该选择哪一桶沙子呢?为什么这样判断?

(等待小朋友们发表见解)

教师:刚才我们尝试了一下,能否告诉老师,哪一桶沙子重,哪一桶轻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标记。重的那一桶,我们用红色的笑脸娃娃贴在上面,而轻的那一桶则用黄色的笑脸娃娃来标记。

二、使用天平称称一称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决定红色的笑脸娃娃代表重的桶,而黄色的笑脸娃娃代表轻的桶。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一下。看,这里是老师自制的天平称(翘翘板),我们现在就可以利用它来检测哪一桶沙子更重。

(将两桶沙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

教师:你们观察到什么了吗?(一边下沉,另一边翘起)这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引导他们观察天平的变化)

三、作业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书本,第11页。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图画,图中哪些物体是重的,哪些是轻的呢?请用红色把重的物体涂上颜色,轻的物体则用黄色涂上。

(引导幼儿独立完成作业,并在完成后进行讨论和分享)

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不仅学习到了轻与重的概念,还通过实践提高了观察和比较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第5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探索5的组成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主动参与5的组成探索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相关知识。

2. 理解5的分合规律,培养幼儿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发展幼儿的思维灵活性,提高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和交流,感知5的分成两份的四种分合形式。

-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不同分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合理的比较与分析。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确保幼儿初步掌握4的组成,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 物质准备:每位幼儿配备一份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苹果玩具),以及一张数字胸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 利用“碰球游戏”复习4的组成。

1. 教师出示数字4,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数字?”

2. 解释游戏规则,教师说出一个数字,幼儿需回应一个与其合起来为4的数字。例如,教师说“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可回答“1球碰3球”,并用手指表示出来。

二、进行部分

1. 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

- 秋天来临,小兔的苹果成熟了。教师出示5个苹果,提问:“小兔摘了多少个苹果?”引导幼儿探索苹果的分配方式。

- 请幼儿尝试将5个苹果分给小猪和小熊,并记录他们的分法。

2. 幼儿操作与教师指导:

- 幼儿动手分苹果,教师巡视,观察并指导幼儿操作情况。

-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分法,教师点名三位幼儿分别描述其分法。例如,一个幼儿按顺序分,另一个幼儿则随意分,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3. 记录与分析:

- 请幼儿为各种分法写上相应的数字。通过对比,引导幼儿总结出5的四种分法。

- 鼓励孩子们讨论哪种分法更优,并引导他们发现:按顺序分更有效且不易漏掉。

4. 归纳小结:

- 通过观察记录单,幼儿发现总数不变和部分数之间的递增、递减规律。

- 学习交换律的概念,举例说明数字的位置变化对总数没有影响。

三、游戏“找朋友”

1. 游戏规则说明:

- 教师说:“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出两个数字相加等于5的朋友!”

2. 参与游戏:

- 幼儿从椅子下取出数字胸卡,挂在身上,寻找与自己数字相应的朋友。

-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幼儿检查找到的数字是否正确。

3. 继续游戏:

- 成功找对的幼儿一起参与帮小兔分苹果的活动,增强互动与参与感。

四、活动延伸

- 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设置菜场、游乐场和超市,让幼儿将所学的分组合能力运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例如,在超市用5元购买两样物品时,确保它们的总价正好为5元,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通过这种丰富多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理解和掌握5的分合规律,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6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的多样用途。

2. 培养幼儿运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活动的乐趣。

3. 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态度。

活动准备

1. 图片:汽车牌照、公共汽车站牌、住宅楼、钟楼、红绿灯、邮政编码。

2. 教具:0-9的数字卡若干套、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1. 通过参观展览的方式,让小朋友主动寻找和发现物品上的数字。

2. 进行互动交流:

- 提问小朋友:“你们发现了这些物品上有什么?”(展示数字字卡)

- 考问:“你们都找到了哪些数字?”(展示0-9的数字卡)

二、猜一猜:了解数字的用途

1. 询问幼儿,“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处?”

- 让幼儿根据具体物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交流和猜测数字的用途。

- 教师总结:“原来,数字无处不在!你们还见过哪些地方的数字呢?”

2. 幼儿回忆并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数字场景。

3. 通过图片了解更多生活中的数字,提问:“你们在这些地方看到了数字,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

- 鼓励幼儿发现和思考数字的多种用途,并积极提问,教师适时解答并展示相关图片。

4. 教师总结:“数字的用途真多呀!它们可以用来编号、表示时间与地址、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保质期、重量等,大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数字的用途还有很多,大家以后还要继续发现哦!”

三、玩一玩:数字组合游戏

1. 教师引导:“其实,这些数字早已悄悄藏在你的椅子底下,小朋友们可以把它们请出来!”

2. 游戏准备:

- 幼儿展示手中的两个数字卡片,并将小卡片贴在椅子上,手里持有数字的幼儿可以来玩这个游戏。

3. 游戏规则:“请找到比你手中数字多1的座位号坐下”

4. 讨论发现的问题:“当数字是‘9’时,我们该怎么解决找不到座位的问题呢?”

5. 导入数的组合:

- 让幼儿发现“1”和“0”可以组合成“10”,帮助“9”找到对应的座位。

6. 幼儿思考数字的其他组合方法:

- “1、1、0”组合成“110”,代表特殊电话号码。

- “0、1、2、5、8”可以组合成58210285的电话号码。

- “1、4、6、8”组合成数字1468,它可以表示数量,也可能是家庭电话号码,甚至是你的生日。

7. 幼儿分组进行数字组合游戏:

- 引导幼儿用手中的数字组合出一种有特别意义的编码,看看谁的组合最多。

四、做一做:体验数字与自身的关系

1. 幼儿设计适合生活的数字应用场景: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数字的存在。

2. 幼儿制作个人名片:

- 学习在名片上记录自己的生日、家庭电话、住址和姓名,让他们体验数字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学习了数字的基本知识,还加深了与数字的情感连接,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兴趣。

第7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与比较,使幼儿能够识别球体和圆柱体,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 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找到与球体和圆柱体相似的物体,并进行描述。

3.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活动准备

1. 教学课件:包含各种几何形状的图片。

2. 皮球1个,圆柱体的可乐罐2个,圆纸片与长方形纸片各1张,确保幼儿可以实际操作和对比。

活动过程

1. 激趣导入

- 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激发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

- 教师提问:“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想不想一起玩呢?”并鼓励幼儿动手操作:“现在请大家来摸摸、比比、滚一滚这些物体,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2. 观察与对比

-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

- 讨论发现:请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秘密”。

- 比较特征:教师进一步比较圆纸片和皮球,引导幼儿了解球体的特征。讨论:“这张圆纸和皮球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发现纸片从侧面看是扁的,而皮球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乎乎的,得出“球体”的定义。

- 生活中的球体:鼓励幼儿举例,看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比如地球仪、汤圆和圆形的糖果等。

- 辨别形状:出示可乐罐,引导幼儿思考:“这是不是球体?为什么?”通过讨论让幼儿理解圆柱体的特征。

- 特征比较:比较可乐罐的上下圆,询问:“上面和下面的圆一样大吗?”通过实物比较得出结论,了解圆柱体的上下圆是一样大的。

- 定义圆柱体:教师总结:“这样的物体,上下两个圆是一模一样的,并且两头是圆的,我们就可以称它为圆柱体。”让幼儿在篮子里寻找相似的圆柱体,并尝试将他们找到的圆柱体拼接成一个更长的圆柱体。

- 生活中圆柱体:鼓励幼儿说出生活中其它形状为圆柱体的物体,如日光灯管、水果卷糖、焰火筒等。

3. 趣味练习

-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形状,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

- 提问:“大家仔细看看,图片中有多少个球体、圆柱体和长方体?”让幼儿在互动中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4. 活动总结

- 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我们今天认识了球体和圆柱体,大家有看到哪些是球体的物体,或者圆柱体的物体吗?”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形状,以巩固他们的认知。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识别和理解球体及圆柱体,还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应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

第8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习和运用方位词,并初步尝试按照颜色和大小进行分类。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察。

活动准备

1. 小鸭头饰;

2.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塑料鱼;

3. 与鱼同颜色和大小的篮子;

4. 音乐《五只小鸭》。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找小鸭

1. 教师引入:看,这是谁来了?(小鸭头饰的教师引导孩子们关注)

2. 教师提问:小鸭宝宝们在玩躲猫猫,请大家去看看、找找它们藏在哪里。请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小鸭?

3. 幼儿开始四处寻找,教师适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孩子们运用方位词,如“在……旁边”、“在……后面”等,帮助他们拓展语言表达。

4. 跟随音乐进行律动,和小鸭一起欢快跳舞,享受活动的乐趣。

二、游戏:找小鱼

1. 教师引入:玩得真开心,不过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2. 提问:小鸭爱吃什么呢?我们去找找小鱼在哪里吧!

3. 幼儿继续四散寻找,教师在旁观察与指导,鼓励他们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4. 找到小鱼后,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他们找到了多少条小鱼,讨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比如颜色、大小的差异。

5.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你找到的是什么颜色的小鱼呢?”并鼓励他们与朋友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三、游戏:送小鱼回家

1. 教师提问:看看小鱼宝宝的家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把小鱼送回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

2. 幼儿开始送小鱼回家,教师在此环节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目标。

3. 全班一起检查小鱼们是否找对了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验证每条小鱼是否顺利回到了它们的家,增加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到基本的方位词,激发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寻找和分类的过程中提升了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同时,活动中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沟通能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发现数学的乐趣。

第9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活动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参与游戏,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会辨认整点时间。

【活动准备】

1. 实物时钟三个。

2. 每位幼儿一个自制的小时钟和数字1-12的胸卡。

【活动进程】

一、通过谜语引发兴趣。

1.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想知道是谁吗?听听这个声音:滴嗒滴嗒、滴嗒滴嗒,它没有腿却能走,有嘴却不能说,它能告诉我们何时该睡觉,何时该起床。

2.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钟表呢?这些地方的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

[设计意图:使用有趣的谜语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时钟的关注;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与时间的意义联系起来。]

二、认识时钟,学会认整点。

1. 感知钟面。

引导幼儿回想: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幼儿讨论)钟面上有哪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指针又是如何运动的?每组提供一个时钟,幼儿们可以相互观察和交流,老师在各组之间巡视,倾听幼儿们的观察结果。师引导幼儿重点了解:

(1) 钟面上有1到12的数字,了解数字的排列规律,比如12与6在一条直线上。可以通过扮演钟表数字的游戏,帮助孩子们体验数字的排列。

(2) 讨论指针的作用:黑色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理解分针与时针的关系,知道分针转一圈时,时针仅移动到下一个数字,并且指针是顺时针移动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与观察,让幼儿对钟面有直观的理解,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能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2. 自主探究,认识整点。

教师展示表示1点、2点、3点的钟面问:“这是几点?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与推理找出规律,了解到整点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的数字就是几点。可以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练习,例如,教师拨出时间,幼儿迅速说出时间,或者反向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推理,幼儿可以在实践中探索认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改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的玩法,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游戏中。

规则:由“老狼”说出时间,幼儿根据时间迅速以小钟表的方式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思考角色分配、游戏组织和玩法,这将考验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讨论与尝试的过程中,幼儿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提升,对时钟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享受解决问题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第10篇:幼儿园数学活动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拓展

幼儿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双”和“对”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 能寻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

3.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4. 通过互动与材料的接触,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 培养幼儿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能力。

活动重难点:

- 重点:理解“一双”、“一对”的概念。

- 难点:准确地为物品进行配对。

活动准备:

- 各类成双物品(例如: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等)。

- 操作材料、贴纸以及一些分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和“对”的概念

1. 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向幼儿提出:请你们帮老师整理这些东西,可以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吗?

- 教师指引:观察幼儿如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分类、配对。

2. 在幼儿完成分类后,引导他们讨论分类的理由。

- 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我们把这些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等,再往深一步简单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二、探索不同的“双”和“对”

1. 展示茶杯、耳环、小熊玩偶等其他物品,鼓励孩子们找到成双成对的物品,并分享他们的思路。

-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不同的物品成双成对是因为它们的相同用途或形状,我们称之为“一双xx”或“一对xx”。

三、寻找身边的双对物品

1. 引导幼儿思考除了教室里的物品,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例如:我们的手、脚、甚至是生活中的其他物体。

- 教师总结:通过找到身边的成双成对物品,帮助幼儿感知这些物品所带来的美感与乐趣。

四、动手操作,巩固学习经验

1. 教师展示一批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分组进行物品的配对。

- 允许幼儿自由探索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

2. 在幼儿完成配对后,组织成果展示并互相分享。

- 教师小结:在这个环节,孩子们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对“双”和“对”的理解。

五、结束环节:游戏《成双成对》

1.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小游戏,通过游戏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成双成对概念的理解。

六、操作练习

1. 给予幼儿一张图卡,要求他们把图卡上的鞋子、手套、袜子等物品进行配对并粘贴到指定模板上。

- 规定规则,比如每组的小朋友只能使用一张作业纸,同时提出颜色的配对要求。

2. 鼓励幼儿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随后进行简单的讲解与展示。

活动总结:

此次数学活动通过分类、互动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双”和“对”的含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结束后,希望孩子们能更加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更多的成双成对的物品,并在日常生活中活用所学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