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如何策划一场精彩的国学朗诵比赛

如何策划一场精彩的国学朗诵比赛(2篇)

更新时间:2025-01-05 策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国学朗诵比赛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各年龄段参与者,通过诗词、经典文段的朗诵,增强文化自信,展示国学魅力与深厚底蕴。
第1篇:如何策划一场精彩的国学朗诵比赛
拓展

活动主题: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文明校园

活动目的

本活动旨在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诵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强化文明礼仪的意识,助推学校良好学风的建设,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活动形式

朗诵、表演、交流讨论会

活动流程

一、开场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的主题活动是“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文明校园”。我们的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礼仪教育在空间与时间上笼罩着我们,从小教导我们尊重他人、讲究礼节。虽然我们树立了这样的意识,但在校园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依然存在。

课间,同学们或许因为过于兴奋而大声喧哗,甚至有时言语粗鲁;课后,有时在走廊或者教室嬉闹追逐;在课堂上,有的同学分心窃窃私语,未能专注学习;甚至有些地方随意丢弃垃圾,影响了环境的整洁。

要做到文明礼仪,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开始,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良好的习惯。让我们携手努力,营造一个优雅、温馨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学校因文明而更加美丽!

二、同学展示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经典国学的展示环节,通过诵读和表演将这些文化瑰宝带入我们的视野。

现在,我邀请同学们上台参与诵读比赛,并有请卢老师担任我们的评委。

1. 张玉婷同学将领读《三字经》,并进行表演。

2. 邓百成同学将领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

3. 林嘉涛同学将领读《千字文》,并进行表演。

4. 接下来,全班一起进行《千字文》的接龙诵读。

三、交流分享

在“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文明校园”的活动中,大家受益匪浅。《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不仅朗朗上口,更是我们生活的指南。每位同学都应努力读懂书中的思想,并将其内化于心,践行于行。

现在,让我们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和收获吧!

四、老师总结与颁奖

同学们,看到你们积极参与国学经典的诵读,并从中获得了启示,老师由衷感到欣慰。希望大家保持这份热情,继续学习国学经典,努力做一个有文明、有礼貌、有责任感的人,培养良好的价值观。

接下来,我将为表现优异的同学颁发奖品,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五、活动结束与推荐书籍

活动即将结束,我希望大家能将国学经典带回家,丰富自己的阅读清单。值得推荐的书籍有:《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等。这些书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如同一扇扇打开文化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共同珍惜与传承!

让我们一起为建设一个更文明的校园而努力,不断学习,共同成长!

第2篇:如何策划一场精彩的国学朗诵比赛
拓展

标题:诗词之美,传统文化朗诵盛会策划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承经典诗词,弘扬中华文明,展现时代少年风采,感受文化之美。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20xx年3月29日下午

地点:学校多功能教室

三、参赛对象

一年级至五年级全体学生均可参与。

四、比赛形式

比赛分为个人独诵、集体诵读以及班级推荐三大部分,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五、比赛内容与流程

1. 诵读范围:

①个人默写需背诵的古诗文10首。

②集体默写需背诵的古诗文10首。

2. 比赛环节:

①个人诵读环节,选手将依次上台随机抽签并进行独诵。

②集体诵读环节,所有参与班级随机抽取一首诗进行齑诵。

③班级推荐环节,每班将推荐优秀同学进行朗诵表演。

3. 评分标准:

①发音清晰,普通话标准,恰当掌握诗歌的韵律及节奏。(50分)

②背诵流畅度,语调变化恰如其分。(30分)

③情感表达自然真挚,能充分展现诗文的意境和灵魂。(10分)

④选手精神饱满,表情自然且姿态优雅,服装整齐得体。(10分)

六、比赛规章

1. 各班班主任需保持学生活动纪律,确保会场安静有序。

2. 现场观众应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优点,体现礼仪性,鼓励每位表现者。

七、奖励机制

1. 本次比赛将依据各班得分综合情况,设置集体奖项,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个人奖20名。

2. 将根据实际表现设立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倾听奖各一名。

八、后勤安排

1. 评委名单:

(马、刚、罗、丽等)

2. 王老师、李老师负责会务的组织、音响设备以及相关课件的播放,冯老师担任主持人,与刘媛负责成绩统计。

3. 各班班主任应负责组织学生按照要求参加活动。

4. 特邀表演环节将有低年级小合唱《送别》,中高年级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以及校长带来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襄盛会。

本次朗诵活动不仅是对古典文学的传承,也是对儿童道德与文化素养的促进,旨在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文化魅力,增强对传统诗词的理解与热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