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理念和路径,主要表现为人本化、生态化、合理化、节约化、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安全化、高科技化和低成本化(谷树忠等,2016:6)。绿色发展的核心是绿色经济,文化产业以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的资源使用和加工是低污染、低消耗型,而被认为是绿色经济。
文化空间作为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物质承载体,具有积极的环境效益。转化旧工业空间而成的文化空间,以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替代环境污染大的传统工业制造业,其生态效益发生了根本性转向,表现出环境正义。新建文化空间或采用新型环保建材和节能系统,注重低碳和低能耗,特别是综合型购物艺术中心,如北京侨福芳草地,通透的玻璃幕墙及钢架结构,结合顶部采用节能材料,组成独特的节能环保罩,在内部实现独立的微气候环境。这既是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是一种对于自然生态的追求。
文化空间集聚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一般情况而言,产业集聚存在导致资源消耗集聚和扩大的可能性,引起区域环境质量恶化,增加环境治理成本。但是,文化空间集聚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产业本身的污染小,还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发挥知识溢出效应,进行生态循环式生产,从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文化空间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益产生非线性的、非均衡性的冲击,存在时空差异: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发生变异;相比而言,绿色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波动起伏较小(刘耀彬,等,2017)。(www.daowen.com)
绿色经济不仅强调绿色生产,也强调绿色消费,倡导节约、低碳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绿色消费”包括避免消费一系列的产品,如危及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和使用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过分包装和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中获得材料制成的产品、包含虐待动物和不必要猎杀行为的产品,以及利于本国而对他国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等等(转引自谷树忠,等,2016:188)。文化产品依靠智力投入和精神成果,在理论上不涉及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不需要耗费过多的能源和资源。
然而,也正是文化产业在满足人类富足生活、营造精致生活方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推动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蔓延,实质上造成大量的资源消耗、误用和浪费。比如,空洞地改造文化创意园区、跟风盲目建造主题公园或生态公园,诸如此类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质上是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由此,从产业链或长阶段发展的角度来检视,文化空间是否会从积极生态效益转向相反的方向,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外部性,是一个需要辩证讨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