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变迁的内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40年,涉及广泛且影响深远。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基本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根据总体战略部署确定各个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编制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解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城市发展。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城市发展的活力来自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政府直接干预行为逐渐减少。
市场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全面且深远的。简要而言,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其一,市场化改变了城市各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动力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滞后的桎梏得以打破,大量城市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规模和空间快速扩张,城市结构处于剧烈的重组过程。其二,市场化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自上而下、以行政层次分配资源的方式,城市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往往与行政区的属地利益相结合,因而中国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一种现象:越是市场竞争激烈,行政区经济效益越明显。其三,市场化推动了政府放松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但是伴随的后果是引起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市场化带来了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张京祥等,2007:23)。
市场化进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制度性因素,如政治制度、宏观经济政策、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组织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储备制度等。制度改革中对城市空间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土地商品化改革。商品化是将物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的过程,即使物品或服务具有市场价值的过程(帕克,2007:191)。计划经济时期的土地利用以划拨方式为主,是高度计划的开发建设。80年代中期开始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城市土地可以出租、转让,逐步形成了土地市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初步将生产性用地转变为固定资本,从而将部分空间纳入工业生产的资本循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使得城市能够利用市场化原则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利用级差地租调整了城市空间的使用主体,推动了城市空间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也推动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www.daowen.com)
市场化体制环境建立的最大效用在于促进资源配置,增强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松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城市空间的高度管制。市场通过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深刻地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土地作为城市空间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空间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潜力(张京祥等,2007:51)。投资土地成为资本积累的一部分,因而地产行业成为大都市区域发展多个因素中的关键力量。以美国社会学者戈特迪纳等为代表的新城市社会学派概括的“社会空间视角”(the sociospatial perspective)指明了地产行业的重要角色(Gottdiener and Hutchison,2011:97)。
市场化对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影响之一在于,地产企业成为投资文化空间建设的新力量。华侨城集团于1995年投资成立何香凝美术馆,是中国地产企业直接进入文化产业的早期代表。华侨城集团于90年代先后投资建成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主题公园,于2005年注资成立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14年来,OCAT构建了布局全国的当代艺术馆群,作为华侨城集团赞助的新型艺术机构,目前OCAT已建有OCAT深圳馆、上海馆、西安馆、北京馆,还计划建设武汉馆和南京馆。不同城市的艺术馆有不同的专业方向,深圳馆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上海馆主要关注新媒体艺术与建筑设计,西安馆以当代绘画及装置艺术为其学术定位,北京馆主要从事当代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文献收集、研究、出版等学术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新兴的地产企业在传统商业结构中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不同的艺术项目植入地产项目,成为新兴的文化地产品牌,比如今典集团投资成立今日美术馆(北京)、上海证大集团投资成立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现“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豪斯物业公司出资成立上河美术馆(成都)、江苏四方集团投资成立四方美术馆(南京),等等,民营美术馆相继涌现,推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发展。这些来自市场的力量,暂不论其初衷,也无论存在时间长短或管理是否专业,都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