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国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及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国家经济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国家开展经济建设,夯实国家经济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家国天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包括国家权力的归属、国家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权力来源。国是千万家。在组成国家的三个要素中,人民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在现代国家中,人民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角色,是一个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一国的真正主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国体。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亦称国家的阶级本质,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根本属性。具体地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包括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以及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行使自己的权力。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和体现国体,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二)国家制度
国家的运行需要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这些制度是与国家的国体、政体相适应的,是在国家宪法的统领下,通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国家社会生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与之相应的有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此外,还有三个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指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这是创造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逐步建立起来。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www.daowen.com)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构成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前提。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做出明确规定,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是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执法制度的总和,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体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实体法律制度可分为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刑事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可分为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以及仲裁等法律制度。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国家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三)国家经济
国家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基础。国家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之上,是为巩固和发展其经济基础服务的。我国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①明确经济发展理念,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②确立经济发展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国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③编制经济发展规划,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④落实经济发展计划,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实施计划,具体落实各领域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的重大任务,包括重大建设项目、重大行动、重大改革等。
经济调控。经济调控最重要的就是根据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完成发展方式的转变。①推动动能转换。实现经济发展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注重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当中的引领作用,优化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②促进结构优化。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和产业升级方向,不断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的循环中,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③补齐发展短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改革、补齐短板,使资源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同时也可以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重点项目。国家重点项目是落实国家发展规划的有力抓手,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重点项目具有宏观效益显著、工期紧迫性强、投资量较大、处于相关项目群的中心等特点。重点项目的确定,取决于一定时期各部门、各行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需要。重点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是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举全国之力来实施。国家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能源发展工程、扶贫攻坚工程等项目,我国的高铁、三峡水电站、港珠澳大桥等工程,都是举世瞩目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重点建设将逐步从劳动密集为主的产业转向以知识与技术密集为主的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