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化,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体系。家族文化是在家族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在家族活动中,由最初的潜移默化到逐渐成形,经过漫长的积累、发展与传承,最终形成一套文化体系。家族文化对家族及其成员的生存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思想引领作用,现在还有很多人怀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就是比较看重家族文化。
家训是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是宗法、族规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特质的体现,是通过长期的一系列约束而沉淀下来的文字记载。家训是指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也是家庭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做人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家训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也有特定的功能。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号称“家训之祖”,历千余年而不佚,对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浙江浦江郑义门的《郑氏规范》,内容详备,凡168则,历经三世修订、增补而成,是维持该庞大家族存续几百年的精神支柱和家法依据。《郑氏规范》核心意旨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敬祖尊长孝道、修身齐家治业和重义倡廉戒奢行善,内容涉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起居、家政管理、子孙教育、为人处世等具体方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大家族家法规范的杰出代表。
家风与家训密切关联。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是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家风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具有榜样性、社会性和传承性,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家庭和家族共同倡导的家风有:讲究道德、诚实守信;重视学习、崇尚知识;勤俭持家、尊重劳动;家庭和睦、合理教子;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等。可见,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家族文化风格,体现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家风对家族的传承和民族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宗族家谱
家谱是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等内容的文字记录。许多家族都有修编家谱的历史,每隔几十年就有族人发起重新修编家谱的倡议,制定修编方案,包括组织修编委员会,确定主要框架和基本原则,明确基本格式、篇章结构,资金筹集、使用、监督等,把家族中的一些新成员、新事件等编写到家谱中。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族人修编家谱的积极性比较高。(www.daowen.com)
在许多家谱中都有极为详细的家族制度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反映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家族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情况。家谱记录家族的世系,主要以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为主,即记录男性家族成员、配偶及子女;女性家族成员只记录其出生,一般不记录配偶及其子女。
传略是家谱中重要人物的事迹记录,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请本族有影响的人士撰写,记录某人物的经历过程、事迹特点、精神内涵,文章凝练、隽秀,文字精简、朴实,内容生动、感人。人物事迹是家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家族文化的文字传承,有利于家族成员了解家族的发展历史,把握家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礼仪习俗
家族文化还包括家族礼仪、家族称谓、家族习俗等。家族礼仪主要体现在婚、丧、祭祀等活动中。在古代,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冠、结婚、丧葬、祭祀四件大事,这方面的礼仪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通过这些礼仪活动,把家族成员凝聚起来,传递家族的共同价值观念,培育家族成员间的亲情和认同感;同时,使家族成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家族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
家族礼仪不仅代代相承,而且也结合社会时代的实际不断演化。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到地方风俗的影响,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制订本族的宗祠祭礼。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在家族墓地举行的祭礼礼仪等,无疑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
此外,家族中的称谓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对家族成员有明确的辈分划分,以及与身份等级相应的礼节,体现家族内部管理层次和组织运作机制。家族习俗很多都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比如清明踏青、扫墓、祭祖,端午门前挂青蒿、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等。到现今,很多家族习俗已经逐步演变为全国性民族风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